歷史上名人有哪些關於吃的趣事?

元元的天下


我講一個吃雞的名菜“叫花雞”,這道菜源於浙江杭州,一些窮要飯的叫花子經常乾點偷雞摸狗的事兒,偷來的雞,又沒有鍋碗瓢盆,於是簡單清理後在野外,用燒熟的土烤熟著吃,此菜在叫花子圈子流傳,被街面上百姓諷刺為“叫花雞”,一次乾隆下江南來到杭州,微服私訪迷了路,又累又餓,突然一股香味飄來,乾隆趕緊迎味而去,原來是一夥乞丐又偷著烤雞,乾隆困餓交加就討要了一點雞肉吃,覺得味道非常好,問叫什麼名字,乞丐們不好意思說叫花雞,看著乾隆穿的這麼富貴,張口就說這雞叫“富貴雞”,後來在江南地區傳開,人稱叫花雞,又名富貴雞。

既然說到雞了,再講個關於雞的菜“貴妃雞”,映入眼簾的就是楊貴妃囉,據說一次唐玄宗和楊貴妃對酒當歌,又是弄得神魂顛倒,楊貴妃亢奮之餘脫口而出,“我要飛上天”,唐玄宗喝得暈乎乎的,吃錯了,以為愛妃要吃飛上天,於是下令御膳房趕緊做“飛上天”,廚子們愣住了,長這麼大沒聽過這道菜啊,但皇帝既然開口了,肯定要做,不然欺君,死罪,廚子們苦思冥想,如果是飛上天,老鷹飛的高,貴妃是不是要吃老鷹,可一做出來發現老鷹肉是酸的,不好吃也要殺頭,有一蘇州來的廚子乾脆,就用平時吃的雞來做,剁塊後,再給拼成老鷹要展翅高飛的樣子,眾人皆點頭,菜端上去後,楊貴妃問這是什麼菜,唐玄宗說,這不是你要的飛上天麼,我哪裡要吃什麼飛上天,換個名字,楊玄宗看著雞肥腿肉嫩的,又看著吃雞的愛妃也是肥美肉嫩的,兩者這麼相似,就叫“貴妃雞”吧,這個蘇州廚子告老還鄉的時候,也帶回了這道菜,一直在民間流傳。

臘八節、臘八粥咱們都知道,每年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在臘月初八這天要粥,一般用幾種甚至幾十種雜糧豆谷熬出來的,親朋好友間還要送著一起喝,俗稱臘八節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粥民間有很多版本的傳說,我取個最簡單的,當年朱元璋窮得要飯,有一年臘月初八,幾天沒吃飯朱元璋餓倒在草叢邊,精神已恍惚的他以為就此去也,忽然旁邊一隻老鼠竄不見了,朱元璋一個機靈爬起來抓老鼠吃,開始挖洞,最後老鼠沒抓到,在洞裡掏出一些老鼠藏著過冬的米豆雜糧,於是朱元璋熬了一鍋粥。後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都要熬上一鍋雜糧粥來憶苦思甜。

袁枚,清朝乾隆時期的大文豪,文筆與紀曉嵐齊名,人稱“南袁北紀”,他還有另一重身份,美食家,寫了《隨園食單》,裡面詳細介紹了300多種各地名餚,在美食界影響很大,袁枚老爺子和美食之間發生的趣事也有很多,比如說這道“芙蓉豆腐”。一年袁枚路過淮安府,被友人請到家裡做客,酒宴上被一道精緻的豆腐吸引,豆腐雪白,上面紅的綠的配菜宛如一個剛出水的芙蓉,嘗後,袁枚大喜,趕問此菜做法,友人說廚子是今天剛請來的,袁枚找到廚子問多少錢給製法,廚子說是家傳秘方,不賣,但看到袁枚誠肯的樣子,隨意道,當年陶公不為五斗米折腰,今天你要為這豆腐幾折腰,於是袁枚趕緊三拜,屈尊求教,於是此道“芙蓉豆腐”記載於《隨園食單》。


圖文繪歷史


毛主席請溥儀吃飯。

末代皇帝溥儀因為層給日本人當過“傀儡皇帝”,在日本戰敗後被蘇聯抓了起來。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將其移交給中國。1959年,溥儀經過多年勞動改造後,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單。溥儀回到了闊別35年的北京。

1962年新春佳節,毛主席以私人名義在頤年堂內宴請溥儀、章士釗、程潛、仇鰲、王孝範,等多位社會名流鄉友。菜餚也比日常要多一些,還喝上了葡萄酒。

章士釗、程潛等人到的比較早,毛主席幽默的說:“今天請你們來,是要你們陪一位客人。他以前還是你們的頂頭上司呢!”

在座的各位名流不知是誰,正在納悶之時,一位50來歲,瘦高個的人,面帶微笑地走進來了。這人大家都沒見過,也是一頭霧水。毛主席熱情的介紹說:“不認識嗎,他就是宣統皇帝嘛!大家的老上司啊!?”眾人才知道,原來毛主席今天請的主賓是溥儀。

溥儀對於“皇帝”一詞很怕,出了一身冷汗。溥儀是真怕新政府追究他以前的事,所以,心裡也有些拘束。毛主席看出溥儀等人的拘謹,說自己愛吃辣椒,還給溥儀夾菜。溥儀有些“受寵若驚”,也不管毛主席給他夾什麼菜,兩三口就給吃完了。

毛主席給他夾的菜是辣椒炒苦瓜,等他吃完以後,毛主席問他:“甜嗎”。正在緊張的溥儀慌忙回了一句,甜。眾人哈哈大笑,被溥儀給逗樂了。宴會的緊張氛圍,也少了很多。

毛主席還開玩笑的指著仇鰲和程潛等人,對溥儀說:“他們的辣味最重,不當你的良民,起來造你的反。這一鬧,就把你這個皇帝老子攆下來嘍。”溥儀和程潛等人聽毛主席這麼說,也是樂的前合後仰。

宴請結束以後,溥儀對那道辣椒炒苦瓜印象很深。這道菜吃下去是又辣又苦,但是,嚼起來很香,還有些發甜。溥儀的以前生活,就是充滿苦澀。溥儀也希望在新社會,能夠有新生活。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吃文化”是咱們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咱們中華文化添加了色香味。毫不客氣的說,其他領域咱們不敢稱第一,但是在吃方面,我們稱老二,沒人敢稱第一。簡單的總結一下,俺們的吃文化就是:吃得精、吃得香、吃得有味。


但是,也不是任何關於吃的都很美好,清朝的“祭肉”就賊難吃。

白水豬肉

清朝起源於東北,入關後為了提醒後輩們不忘本,祭祀的時候會給王公大臣們分食“祭肉”。別想著這是重大宴會,食物一定很好吃,我給你說說這祭肉的做法,看看會不會流口水。

將一大塊豬肉放入鍋中烹飪,一般豬肉翻卷即可,不放任何佐料,就是簡單的清水豬肉。如果全是瘦肉那也倒還好,可現實很殘酷,往往是肥瘦搭配。這種清水肥肉,一口下去,嘖嘖,想想就很銷魂。

《延禧攻略》中就有一個場景,大臣們在食用祭肉的時候,有人偷偷夾帶食鹽,被大豬蹄子乾隆識破後處死。在歷史上確實也是這樣,往祭肉裡偷抹上食鹽,是褻瀆祖宗,屬於重罪。

我曾經因為腰傷,食用過白水煮老母雞,那味道甭提了,一口下肚,瞬間靈魂昇華。


梨子沾辣椒

身為湖南人的毛主席,喜愛辣子那是出了名的。

1935年9月29日,楊得志率部佔領了渭城,剛入城不久,主席就來到渭城。

因為主席事先沒有打過招呼,來得很突然,楊得志一時半會弄不到好吃的,就只得急匆匆叫人去附近街上買一些當地產的梨子。

主席到來後,看著桌子上擺放著梨子。楊得志不好意思的說道:“主席來得倉促,實在找不到別的好東西,只能在街上買了梨子”。

“梨子是好東西,甜潤可口,你們這裡有沒有辣椒粉?”

辣椒粉?楊得志不知道主席要幹嘛,叫人取來辣椒粉。只見主席將切好的梨子沾著辣椒粉吃。

“酸甜苦辣,人生四味,這沾著辣椒的梨子酸甜辣都有,就是沒有苦囉,來,來,你們也嚐嚐。”

眾人聽得此語,也饒有興致的吃將起來。


想想我也流口水,在雲南有一種吃法跟這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青木瓜沾著辣椒麵吃,那可真是絕妙的味道啊!

青木瓜的選擇,得用那種接近成熟的,這樣不至於過酸過甜,淡淡的酸味恰好。木瓜酸的味和辣椒麵的麻辣混在一起,送入口中,跳動著舌頭上的每一個味蕾,那味道不擺了,爽口開胃。


賤議你讀史


周總理的酒量很好。他曾經說過:紅軍長征路過茅臺鎮時,一兩多的酒杯,喝了二十五杯,神智清醒,沒有耽誤一點兒工作。


開國上將許世友出身少林,在戰爭年代曾當過十一次敢死隊長。

許世友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戒飯可以,戒酒不行”。第二句,“冷酒傷肺,熱酒傷肝,沒酒傷心”。

許將軍把茅臺酒當成了命,號稱是千杯不醉,最多的一次喝了整整一臉盆。

據他的秘書回憶,許世友一生喝過的茅臺酒能有30卡車之多,每次發了工資,都要拿出一半的錢來買酒。


許世友酒量大,酒風強悍,與別人拼酒時,派警衛員監酒,誰少喝一滴酒,非打即罵,久而久之,大家都害怕和許世友喝酒。

後來消息傳到周總理耳中,就找了個機會敲打許世友。

周恩來請許世友喝酒,兩個人一人一瓶茅臺酒,喝完後沒分出高下,又上了兩瓶,許世友漸漸喝得慢了,周總理豪情不減,喝完後再來兩瓶。最後把許世友喝到桌子下面去了。


醒酒後周恩來乘機開導許世友:年紀大了,和人拼酒不但影響身體,還影響團結,我給你定個規矩,每次喝酒不要超過半斤。

許世友對周總理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後喝酒沒有再超過半斤。


花近高樓1


說起魯迅先生,一名鬥士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民族脊樑也會湧上心頭,其實魯迅先生同時也是一個特別有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魯迅先生先是在日本求學,學習醫術,後來棄醫從文,回國後投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在大學任教!

魯迅先生在吃這方面有不少趣事!

一、酷愛甜食,如同小孩一般可愛!

魯迅先生比較喜歡吃甜食,特別是糖果和糕點之類的,每次發了工資都要買上一些。

一次,一位朋友從河南帶回來兩包柿霜糖送給了魯迅。魯迅收到後就開始大吃特吃起來,待到許廣平看到的時候就對魯迅說,柿霜糖是用柿霜做成的,如果嘴角上火生瘡,用這個糖塗一塗就好了。

這個時候柿霜糖已經被魯迅吃掉了一大半,聽到許廣平這麼一說,魯迅就如同小孩一般趕緊收了起來,以備以後可以當藥用。

可是半天沒過,魯迅先生看著那些柿霜糖,就忍不住了,覺得已經吃掉了一大半,而且上火生瘡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兒了,於是乎,一口氣吃了個乾淨!

二、愛吃辣,原因讓你我慚愧!

據說,有一次魯迅先生宴請胡適(這個時候兩個人還沒鬧僵),席間有一道菜——梅乾菜扣肉,這是典型的南方菜,胡適非常喜歡吃,吃了幾口以後非常差異,就問道:菜裡為什麼有辣椒?因為他認為紹興一帶的人並沒有吃辣椒的習慣。

而魯迅也坦言,家鄉的風俗是不喜歡吃辣椒的,但這是自己獨有的習慣。因為當年求學,到了夜深人靜苦讀之時,就睏意難耐,魯迅就採用吃辣椒的方式解困,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喜歡辣椒的習慣!

魯迅先生求學惜時刻苦的態度,真是印證可他那句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會有的!

三、豪氣大方,招待客人不含糊!

魯迅先生雖然在吃上頗有樂趣,但是自己在家時,並不十分講究,喜歡吃糖,吃的卻是廉價糖;喜歡喝酒,喝的也是散酒。

但是如果有客人到來,魯迅的好客熱情就會顯露無疑。

一是帶人下館子毫不含糊!魯迅招待客人的時候,會帶他們去北京城著名的餐館,而且不用菜譜就可以點出許多的招牌菜!

二是親自下廚,做飯講究。魯迅在吃上面樂趣很多,做飯上也頗有心得。據說有一次,他給一位友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乾貝清燉火腿,蘸著胡椒吃,那叫一個美味!

總之,魯迅先生不客氣的講是一個被文學成就掩蓋的“文學家”!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民間傳說乾隆吃“毛芋頭”,山珍海味都不好吃,只對毛芋頭讚不絕口。

故事還得從頭說,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張玉書,攜母進京上任。

途中老母年邁,腿腳不便,途徑白沙溝時,便將母親寄養在姓白的中醫家裡,沒想到幾年以後,在京城安頓下來的張玉書再回去接老母時,卻發現母親身體格外強壯,氣色也與之前大不同,張玉書對此表示很驚訝, 便問他母親,究竟為何變得如此強健?

他母親笑著說,因為老中醫告訴她,用沙溝芋頭蘸著白糖吃,對身體好,所以她就遵照中醫所說,經常把沙溝芋頭蘸白糖來吃,身體果真愈發健康。

於是張玉書便將當地的特產沙溝芋頭帶到宮中,上呈給乾隆皇帝,沒想到早已對山珍海味食之無味的乾隆皇帝,卻對這小芋頭蘸白糖的簡單美食讚不絕口。

吃飽喝足後,龍心大悅的乾隆皇帝,便將這沙溝芋頭直接納入貢品名錄,此後但凡到了芋頭豐收的季節,就有專門的上好貢品送入宮中,以供乾隆品嚐。

同時乾隆聽說,吃這芋頭能使身體強健,還是當地老中醫教的方法,因此特意在乾隆十八年的十二月十八日,下旨為白氏家族建龍坊一座,以此褒獎白姓老中醫濟世為懷的高尚品德。

同樣的,在《宰相劉羅鍋》裡,乾隆也吃過荔浦芋頭,可以說乾隆是史上最愛吃芋頭的皇帝,在位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裡,世上最好的芋頭,他基本都吃過。


錢品聚


一個愛美食愛生活的吃貨特地來報到,閒話不多說,直接開門見山說說歷史上到底有哪些與名人相關的美食趣事軼聞。小翰今天就說說以下幾個人物吧。

周總理和許世友拼酒,藉機勸誡許世友莫貪杯莫逞能

許世友是開國上將,這個人也極其具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出身少林,視死如歸,在戰爭時期做過十一次敢死隊隊長。這人生平有兩句幾乎人人皆知的名言,第一句就是“戒飯可以,戒酒不行”。第二句――“冷酒傷肺,熱酒傷肝,沒酒傷心”。很多熟知他的人都知曉,此人嗜酒如命,沒有酒是不可以生存的,曾被稱為“千杯不醉”。更有甚者,他的一半工資都被用來買酒貪歡。



哈哈,不過正所謂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偉大的周恩來周總理的酒量很好,簡直稱得上是海涵。他曾經說過:紅軍長征路過茅臺鎮時,一兩多的酒杯,喝了二十五杯,神智清醒,沒有耽誤一點兒工作。這個說法就不得而知了,或許酒這回事因人而異吧,不過酒多傷身,大家還是少喝為妙。



周恩來總理知道了許世友的愛好,怕他飲酒誤事,特地跟他斗酒旁敲側擊一下他。周恩來請許世友喝酒,兩個人一人一瓶茅臺酒,喝完後沒分出高下,又上了兩瓶,許世友漸漸喝得慢了,周總理豪情不減,喝完後再來兩瓶。最後把許世友喝趴了。

醒酒之後,周恩來乘機開導許世友:年紀大了,和人拼酒不但影響身體,還影響團結,我給你定個規矩,每次喝酒不要超過半斤。許世友對周總理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後喝酒沒有再超過半斤。這個喝酒的趣事實是妙哉,小翰表示很有教育意義,但凡是深愛的事物,只要是對自己影響不好的部分多於影響良好的部分,都不應該太深刻太盲目地去追求,而是隨心所欲,動靜皆宜。

蘇軾與東坡肉、東坡魚的軼聞

蘇軾(即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時候,意志低沉,事業失意,無心政務,幸好的是人比較能處理自身情緒,轉移注意力到美食上面去了,自發發明了東坡肉。黃州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為百姓們造福和謀福利,深受百姓愛戴。正所謂是“愛屋及烏”吧,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當然,它也成為名垂千古的名菜。

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肉和東坡肘子外,他還擅長燒魚,其烹製的魚堪稱一絕。一次,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雅興大發,親自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搞笑的是,他知道自己好友又來蹭飯了,於是乎便急忙忙地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哈哈哈,這個操作真的是騷極了而機智過人。

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字,蘇字的上面是草字頭,下面的左半部分是魚,右半部分是禾。”(古代的“蘇”是如此寫法)黃庭堅又道:“那把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黃庭堅早就知曉他偷偷把魚放在何處。這次只能啞然失笑了。無可奈何,蘇美食家只能把自己的心愛之物拿出來跟黃庭堅共享。真是可愛極了。


瀚海說史


說到吃,那就得說蘇軾,簡直是一個高雅的吃貨。

他善於做菜,也樂意做菜。他的夫人很有口福。

先說在黃州的時候,他認為黃州的豬肉極賤,但是人們不知道怎麼吃,於是他就發明了一種燉豬肉的方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後,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上醬油。他還會做鯉魚,用冷水洗,擦上點鹽,裡面放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裡,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薑,再澆上一點蘿蔔汁,和一點酒,快要好時,再放上橘子皮。趁熱端上桌就好了。

他還會做青菜湯,方法是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做。下面的湯裡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薺菜,下鍋前,要洗好,放點生薑。湯裡要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時,蒸的米飯放入另一個漏鍋裡。

大家都知道惠州吧,在宋朝那是瘴癘之地,他千里迢迢被髮配到這裡,不是一般的人 能夠想得到的,受得了的。不過,好在這裡有好吃的。

蘇軾喜歡的桂花酒。

他的朋友陸惟謙,也是兩千裡遠來看他,他就說,我拿桂花酒來招待你,款待你。保證你一身的勞累就都消除了。

吃貨總能找到有緣人。

在惠州,每過幾天太守就派他的廚師帶著菜到蘇軾家來給他做菜。蘇軾有一次自己在巨大的岩石上釣魚,竟釣上了一條大鰻魚,他就帶著魚去太守家做客。就這樣,蘇軾在惠州找到了吃友。除了太守,蘇軾還經常到城西湖邊的朋友家裡去喝酒。他還經常去遊白水山,然後帶著兒子和太守以及新來的朋友一起遊玩吃飯。

羊蠍子的發明者。

我在網上看了羊蠍子,是怎麼做的呢?就是羊的脊骨做著吃。然後我看蘇軾的烤羊脊,卻原來基本是一樣的。你看他怎麼說的,

時囑屠者,買其脊骨。骨間亦有微肉,煮熟熱酒漉,隨意用酒薄點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他吃得非常香,感到很滿足。他以為比城裡的大官們吃得還好。

蘇軾為酒做賦。

蘇軾到了惠州,發現竟然沒有酒類的專賣,幾乎家家釀酒。就是在這裡,他喜歡上了桂花酒。微甜而不上頭,益氣補神,使人容顏煥發。他說喝了這種酒,如果你開懷暢飲,就會感 到渾身輕靈飄逸。他把桂花酒的釀造方法刻在石頭上。藏在羅浮橋下。他覺得不過癮,又寫了五六篇酒賦,最有趣的是那篇《東皋子傳後記》,那是寫在某個太守贈給他酒,然後他在謝太守的信裡寫的。他還寫過一篇《酒頌》,描寫出了他那種微醉的快樂,即使不喜歡喝酒的,他會為之神往的。

蘇軾除了釀造桂花酒外,還造橘子酒和松酒。那是在定州的時候。不過,他最中意的是桂化酒。說實在的話,他做的不算是太好喝。他的兒子說,他只是喜歡試驗罷了,他只試過一兩次,桂酒就像是屠蘇酒。所說嘗過他在黃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腹瀉。

生活要有情趣,蘇軾就是一個這樣有情趣的人。生活幸福嗎美嗎,其實在於你會不會發現,蘇軾就是一個善於發現的人。關於蘇軾的吃的故事,還有很多,歡迎關注我們,以後我們慢慢聊。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會吃的民族,不但會吃,還發明瞭許多烹飪的技法,蒸,煮,炸,燜,燉,無論是天上飛的,海里遊的,只要是能吃的,中國人就可以將它變成無上的美味,中國菜也在世界享有盛譽,沙縣小吃,蘭州拉麵,黃燜雞米飯攻佔了國外的大街小巷,既然中國有如此悠久的飲食文化,自然也會發生許多跟吃有關的趣事,下面著重講講關於蘇東坡關於吃的故事,看他是如何在逆境中通過飲食來度過難關的。(鴻)

一,東坡肉

蘇軾在被貶未黃州團練副使的時候,當地氣候乾旱,這對於以前過慣了優越生活的蘇軾來說,可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但是蘇軾解鎖了新的天賦,就是吃,當地食材稀少,他就自己開荒種地,當地的豬肉價格低廉,蘇軾就用他來做菜,當時的豬肉富人不想吃,窮人不懂得烹飪的方法,但是蘇東坡卻對豬肉愛不釋手,還寫了一首《豬肉頌》,介紹了東坡肉的烹飪方法,我們現在吃懂東坡肉外酥裡韌,入口即化,可是當時的蘇東坡做的東坡肉卻只是開水煮豬肉,但豬肉能成為我們現在的主要食材,蘇東坡有很大一部分功勞。

二,羊蠍子。

我們現在人喜歡燒烤擼串配啤酒,宋朝的蘇軾也有這個愛好,但是他的食材並沒有那麼豐富,可憐的蘇大才子一生顛沛流離,這次他又被貶到了廣東惠州,更為不幸的是,陪伴他的侍妾朝雲也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只剩下蘇軾一個人了,在極度的悲痛過後,他又要為自己吃的問題考慮了,惠州天氣溼熱,瘴氣瀰漫,蘇軾很快學會了一種烹飪方法,那就是燒烤,他就地取材,買了幾文錢就能買到的羊脊骨,用開水煮沸後,加入黃酒放在燒烤架上烤,然後放上食鹽等調料,蘇軾喜好甜口,烤熟以後他就蘸糖吃,只是羊脊骨肉少,啃了幾下就沒了,但是對於蘇軾來說,那類似蝦蟹的味道已經讓他十分滿足了。

三,荔枝,生蠔。

除此之外,蘇軾還對惠州當地的荔枝情有獨鍾,喜好甜食的他寫了”日淡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即使當時他得了痔瘡,仍然一顆接一顆的吃下去,後來他又流放到了海南,很快他又將當地的生蠔作為美味的食材,痛並快樂著,可以說,詩文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吃才真正伴隨了他一生。


李藝泓


瞅瞅慈禧一天都吃些啥,為什麼那麼長壽

慈禧生於1835年薨於1908年,活了73歲,在歷任王朝掌權人中,都是高壽,能活過她的,沒幾個。其他高壽老大,時間太久,因為隱秘或者資料失傳,沒有辦法去考證他們為什麼長壽,只能說他們命好。但這個慈禧不同,她離今天很近,而且死後不久大清就滅了,所以她的長壽,有跡可循,據說,她的長壽和吃有關……

據宮裡頭人說,慈禧的吃很奢侈,一頓飯有一百二十多道菜,還不算時鮮。如果說這些就是慈禧長壽秘訣,那普通人家真做不到,品色不說了,就算一道青菜炒一百多盤,也受不了……幸好,宮裡頭人又說了,這些菜慈禧並非都吃都嘗,之所以擺上這麼多,那是因為慈禧怕人家摸清她的飲食習慣,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乘機搞事。這麼多菜品,她每次只是隨機選擇幾樣,每樣不超過三筷子……

這我們尋常人就能做到了,弄個月菜譜,把一百多道分散到一月裡也就可以了。另外,慈禧菜單單獨列了時鮮,那我們吃飯時,也要順其自然,啥時節吃啥東西除了正餐的一百多道菜,宮裡頭人也說了,慈禧長壽和早餐有關,那她早上吃什麼呢?

聽過宮裡頭人敘述,還別說,慈禧早飯吃法,真和尋常人家有不同之處,有些一樣,有一些難以想象

慈禧每天早晨三五點起床,下床第一件事,喝一碗銀耳湯,這叫起床湯,據說慈禧唸叨過,下床喝銀耳長壽。這個湯不是由御膳房提供,而是儲秀宮茶房一個知根知底的叫張福的太監熬的。我們平常早飯也喝銀耳,可誰會下床就喝呢?人家是先喝湯,後洗漱

下面就和普通人家早餐差不多了,先喝奶茶,然後從御膳房提供的幾十樣羹、粥、茶點中,隨便選幾份……要說不一樣,奶茶這一塊有所不同,奶茶和起床湯一樣,也是由張福在儲秀宮自己的茶房做的,奶茶兩種,一種是人奶,一種是牛奶

對我們普通人家來說,人奶麻煩一些,牛奶奶茶還是可以足量的

總的來說,我們普通人家參考慈禧食譜習慣,做出一份自己的長壽菜譜,是可行的

另外,慈禧還有個習慣,早上洗漱完,吃正餐前,得抽兩袋水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