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化搶回丟失的時間,用新經濟培育更強的動能

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復工復產,數字化技術已為我國乃至世界贏得寶貴時間。經過疫情大考,我國數字產業逆勢上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不足。以此為契機,我國加快新基建進度,力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壯大新動能,按下經濟社會發展“快進鍵”。

戰疫期間,時間就是生命,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領域高效應用,為挽救生命而贏得寶貴時間。其中,廣州超算中心與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已把新冠病毒肺炎CT影像AI診斷技術精判時間縮至15秒,使其爭分奪秒地從死神手裡挽救更多生命,與一位專業醫生一天內診斷70多個病人形成鮮明對比。

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疫情防控在精準施策中持續向好,數字技術進而助力各地積極有序復工復產,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從“暫停鍵”轉為“快進鍵”,搶回2020年丟失的一月多時間。貢獻我國80%以上勞動力就業的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當前普遍面臨資金難題,據阿里研究“96%的小微經營者資金缺口在100萬以下”。對此,央行已釋放億萬流動性,我國金融機構正以電力、電商、稅收等領域數據為引領,加速“精準滴灌”式幫扶中小企業。

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大力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成就顯著:新產生的數據資源正從2018年約7.6 ZB數據增至2025年48.6 ZB,成為舉世矚目的數據資源大國;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已達31.3萬億元,增速世界第一。歷經此次疫情洗禮,以雲辦公、雲教育、新零售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逆勢上漲,也暴露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不足的短板。

危險與機遇並存,如果說2003年非典成就電商,那麼2020年新冠必將成就數商,數字化轉型已成我國化“危”為“機”的必然選擇。《數字溢出,衡量數字經濟真正影響力》表明,過去三十年中,數字技術投資每增加1美元,便可撬動GDP增加20美元。工信部日前已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力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數字化服務商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2019年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人民幣,逼近100萬億大關,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7.07萬人民幣,即將邁上1萬美元臺階。然而,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仍處於中低端,全員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同時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紅利消減等諸多問題,數字化轉型顯然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提質增效的利器。

對此,我國2020年以來明確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壯大新動能,尤其加快新基建進度,2019年更是首次從中央層面明確數據是生產要素,賦予大數據“鼓勵類”產業地位。在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成立的全國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已率先構建數據要素價格市場,交易驅動數據互聯互通,深入釋放數據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