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抢回丢失的时间,用新经济培育更强的动能

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复工复产,数字化技术已为我国乃至世界赢得宝贵时间。经过疫情大考,我国数字产业逆势上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足。以此为契机,我国加快新基建进度,力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按下经济社会发展“快进键”。

战疫期间,时间就是生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领域高效应用,为挽救生命而赢得宝贵时间。其中,广州超算中心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已把新冠病毒肺炎CT影像AI诊断技术精判时间缩至15秒,使其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里挽救更多生命,与一位专业医生一天内诊断70多个病人形成鲜明对比。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在精准施策中持续向好,数字技术进而助力各地积极有序复工复产,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从“暂停键”转为“快进键”,抢回2020年丢失的一月多时间。贡献我国80%以上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前普遍面临资金难题,据阿里研究“96%的小微经营者资金缺口在100万以下”。对此,央行已释放亿万流动性,我国金融机构正以电力、电商、税收等领域数据为引领,加速“精准滴灌”式帮扶中小企业。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大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成就显著:新产生的数据资源正从2018年约7.6 ZB数据增至2025年48.6 ZB,成为举世瞩目的数据资源大国;数字经济规模2018年已达31.3万亿元,增速世界第一。历经此次疫情洗礼,以云办公、云教育、新零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逆势上涨,也暴露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的短板。

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说2003年非典成就电商,那么2020年新冠必将成就数商,数字化转型已成我国化“危”为“机”的必然选择。《数字溢出,衡量数字经济真正影响力》表明,过去三十年中,数字技术投资每增加1美元,便可撬动GDP增加20美元。工信部日前已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力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数字化服务商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9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人民币,逼近100万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7.07万人民币,即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然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仍处于中低端,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同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消减等诸多问题,数字化转型显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提质增效的利器。

对此,我国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尤其加快新基建进度,2019年更是首次从中央层面明确数据是生产要素,赋予大数据“鼓励类”产业地位。在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率先构建数据要素价格市场,交易驱动数据互联互通,深入释放数据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