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發明,有哪些歷史淵源呢?

自由一生69


白酒起源

1.神話傳說

2.科學考古研究

中國人,高興了要喝酒,它是興奮劑!憂愁了要喝酒,它是忘憂草!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無酒不成詩,酒是李白的舉杯對明月!酒是曹操的對酒當歌!無酒不成席,酒是國宴的禮儀,酒是知己相逢,酒是生意談判!

以酒治病,以酒養老,以酒成禮,以酒盟誓………

細品中國酒文化,你一定會好奇,酒是怎樣出現的,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釀酒起源

一,釀酒起源的傳說

(1)上天造酒說

上古時期,中國人認為酒是天上的“酒星”所造,詩仙李白在《月下獨酌其二》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意思就是說,天如果不愛喝酒,喝酒的星宿就不會在天上;竇平《酒譜》中酒“酒星之作也”等,上述記載酒都是來自天上,為酒星所造!

(2)猿猴造酒說

除了人類喜歡酒,猿猴動物類對飲酒也有特殊的興趣。猿猴生活在深山老林,行蹤詭異,難以捉摸。但後來人們發現猿猴有“嗜酒”的弱點,因此人們為了捕捉猿猴,拿酒當了致命誘餌。每當人們發現猿猴時,就在它出沒的地方放上幾罈美酒,人們只要躲起來,猿猴就會聞香而至,在品嚐美酒之前,都會在酒罈前徘徊,法相無異常後大膽暢飲起來,喝到酩酊大醉,人們捉它們輕而易舉。

我國許多歷史文獻記載,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許多的猿猴擅長採集百花釀酒,江蘇淮陰洪澤湖畔下草灣醉猿猴化石的發現,證明天然果酒是在“人猿相作揖”之前就已產生。

(3)儀狄造酒說

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做酒”。漢代劉向編撰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做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書中還有多處提到儀狄“做酒而美”的記載。即是說儀狄乃是造酒的始祖!

(4)杜康造酒說

杜康造酒說的記載史料豐富《戰國策》《世本》《呂氏春秋》《說文解字》中瞭解到,歷史上確有杜康其人。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現康家衛(屬陝西省白水縣)人,善造酒。相關文獻認為杜康是夏朝時代的人,是釀酒的創始人,這在《世本》和《說文解字》中都有記載。

在古代還直接將杜康之名作為美酒的代稱,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中‘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詞。後人尊稱他為“釀酒鼻祖”和“酒聖”。

二,現代學者的造酒研究

在距今7355—7235年的磁山文化時期,遺址中發現酒器的陶器,進一步證明磁山文化時期開始釀酒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1979年考古學家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酒具一百多件,行狀各異,圖案精美。其中器型有杯,壺等。

據考證,酒不是人們的發明,而是人們的發現,據《舊唐書》《新修本草》《粵西偶記》等歷史文獻的記載,早期人民發現一些野果掉落在容器中,經過大自然的醞釀,野果發酵成清香可口的美酒。這種發現否定了“猿猴造酒”和“酒星造酒”的傳說,猿猴造酒從歷史的唯物史觀是不可行的。

總之,關於酒的起源眾說紛紜,美麗的傳說增添了神秘性,豐富了酒文化。但今天我們更要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依靠考古,收集證物為據,從實際出發進行客觀分析。

你更相信哪一種造酒的說法呢?











阿樂帶你玩


我是一位很少喝白酒的人,和朋友們聚會偶爾品一兩杯,自己家以前的超市也買糖酒,所以也經常能碰到各類酒廠推銷員代的品嚐酒,品一品,說實話個人沒有研究過,不知道是那位大神發明的。但中國白酒真是很豐富,牌子很多,特別是近二十多年品質也在不斷提高,價格也在飛漲。就從品牌上看,更豐富,如茅臺、五糧液都發展出很多品種,甘肅省的濱河九糧液、武酒、等等都發展出很多品種。中國酒的品種就像天女散花一樣很豐富,為每位為中國酒業盡力的朋友贊一哈👍。說實話我在偶然的機會去過一次甘肅的濱河酒廠,那裡的感覺很不錯,也品嚐了這個酒廠酒,參觀了這個企業,從規模、到生產、儲藏總體而言非常正規、非常不錯,特別是他們的酒的品種很有特色,味道、口感作為個人感覺很棒!他們的紅酒特別適合我的口感!不低於其他國外的洋紅酒。只是個人真實感受和體會。😁




中國墨素描創始人


白酒,又稱燒酎、燒酒、白乾、火酒、高粱酒,是一種傳統蒸餾酒,為燒酒的一種,主要產自中國大陸和臺灣,是中國人最常飲用的蒸餾酒,也是在傳統節日送人的禮品。它其實是一種包含很多不同種類蒸餾酒的混合名詞,其原料可能是不同的穀物,品種繁多,但都其核心釀造工藝都是純糧固態發酵技術,這也是中國白酒區別於其他蒸餾酒的最大特點。由於絕大多數白酒的主要原料為高粱,因此也被稱為高粱酒,只有極少數白酒不使用高粱而則以大米或玉米為主要原料。

根據白酒的釀造首先要制酒麴,即用熟糧食和菌種混合培養,製成酒麴後,再和固態的穀物混合同時進行糖化和發酵製成酒醅、再進行蒸餾。制曲時主要使用麥類以及豆類等各種糧食,制酒發酵時使用的穀物以高粱為主,也可以部分加入其他穀物如大米,糯米,玉米,以及大麥等。根據不同的釀造工藝,白酒經蒸餾調配後的酒精濃度(V/V)一般為35度至68度之間。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中國的規模以上白酒廠商總共釀造了135億升的白酒。

白酒被普遍認為源於中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其製作方法可能源自阿拉伯人的蒸餾酒技術。契丹春捺缽亦有蒸餾酒技術。類似製作方法的酒類,還有日本燒酒(燒酎)、韓國燒酒、琉球燒酒(泡盛)等。其起源與中國白酒相同,皆是在元代後出現,但因地域及使用原料不同,使得這些酒類各自擁有不同的風味。

在元代時,阿拉伯的亞力酒傳入中國,稱阿剌吉、哈喇基等。蒸餾酒技術也隨之傳入。在元代時稱為燒酎,至明代時稱為燒酒,又稱露酒。也有說法認為唐朝甚至漢代時已經有蒸餾酒。

在明清時期以及近代中國,白酒則被稱為燒酒。而當時的白酒,指的是濁酒,為發酵時間較短的一類米酒。另一類發酵時間長的米酒為黃酒。白(米)酒及黃酒中,經常被加入燒酒,以延長保存期限。

根據曲種不同,中國白酒分為“大麴酒”和“小曲酒”、“麩曲酒”、“混麴酒”等類型。大麴曲塊大,主要包含麴黴菌和酵母;小曲曲塊小,主要包含毛黴菌、根黴菌和酵母。黴菌將糧食中的澱粉分解成糖,酵母再將糖轉化為酒精。小曲發熱量低,主要應用於南方溼熱氣候。中國大部分知名白酒產於西南部的四川和貴州兩省,以及江淮平原,多是大麴酒。在中國市場上有“川酒

雲煙”的說法,即指西南地區的白酒質量高。


不二科普



古代所謂白酒,多是指黃酒中呈白色的一種。現在的白酒從前叫燒酒,亦稱老白乾、燒刀子,而稱燒酒為白酒,是解放以後的事。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公元100年):“白酒曰醝,厚酒曰醑”。何剡《酒爾雅》:醥清酒也,醠濁酒也,酉善苦酒也,醍紅酒也,醽綠酒也,醝白酒也”。

因此,梁武帝詩云:“金盃盛白酒”,這個白酒可能不是現代的蒸餾酒,即醝,乃黃酒中之白者也。直至唐代竇革《酒譜》也說白酒為醝。賈思鰓著《齊民要術》<530^-550年)粱米酒法;“十日便好熟,押出酒色漂漂,與銀光一體”。可能是黃酒中之清酒。宋朱翼中《北山酒經》1117年)煮酒:“自酒須潑得法,然後煮”。

從這些例子來著,古代所謂白酒多指黃酒中呈白色者而言,至於是屬於清澈的呢?還是指呈乳白狀態的黃酒呢?尚難判斷。

象現在蒸餾的白酒,古人多以燒酒稱之。

然燒酒始於何時,現己有不少新的發現和見解,蒸餾酒究竟起源於何時?

宋金時代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主要是在製造工藝上增加一道蒸餾的工序,其關鍵設備就是蒸餾器。因此圍繞蒸餾器的產生及演進過程,來推算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及發祥地是有科學根據及歷史現實意義的。

同時出土的錢幣金世宗大定通寶

青龍蒸餾器 高41.5、口徑28、腹徑36、底徑26釐米。青銅。

1975年12月河北省青龍縣西山嘴村(現更名為水泉村)西南新開河道中,出土一套銅製燒酒鍋。從明確的文化地屬和出土的器物判斷,這是一處金代遺址,燒酒鍋應是金代遺物。

從青龍蒸餾器遺留的使用痕遺看,甑鍋內壁明顯地分成3層。下面1層,從鍋底高出約150px,呈淺灰色,從下層到鍋口厚應是500px,蒸酒時,裝酒的醅料,蒸熟後沉實下降一半,所以中層厚僅約250px。這一層呈淺灰色,應是經常接觸醅料的緣故。


上層中層到鍋口,厚約250px,表壁附上一層薄薄的青銅鏽,這是由於這層鍋壁經常受蒸汽的蒸發,直接接觸空氣的機會多而被鏽蝕生成的銅綠(碳酸銅)所致。

篦的位置應在下層上面,和鍋裡的水面保持一定距離。這3層痕跡的層位關係,在加篦蒸酒的試驗中得到證實。

這種加篦蒸酒的技術,仍為今天所採用。


用此鍋進行了兩次蒸酒試驗。第一次8市斤酒醅蒸出9.4%酒0.9市斤,第二次6市斤酒蒸出9.7%酒0.56市斤;45分鐘左右完成一次蒸餾。

試驗表明,該蒸餾器有三大功能:一可以蒸餾固態發酵的酒醅,二可以提升酒度,三完成一次蒸餾時間較快。


史學家認為:從溫水法釀酒過渡到蒸餾法釀酒是中國釀酒發展的一個大飛躍。金代銅燒鍋的出土,將中國蒸餾酒創始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由元朝提至金代)。

金代銅燒酒鍋的製造年代,最遲不晚於於116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將現代蒸酒的甑桶與它相比,只是將原來的天鍋改為了冷凝器,桶身部分與燒酒鍋基本相同。

河北青龍蒸餾器與唐宋時期有關文獻或圖錄記載的丹藥蒸餾器,有一些共同特點:

多由金屬(主要是金、銀、銅、錫等)製成;

都是用一隻甑鍋一旁的流或特設的孔道輸到外邊的貯器,都是由上下兩部分套合而成;

器內蒸餾的流程路線大多表現為上下垂直走向。

這與同時代阿拉伯敘利亞式的玻璃蒸餾器有著很大不同。西亞蒸餾器的流程路線一般都是左翼斜行走向的,這也說明我國的蒸餾酒器,不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龍蒸餾器是一個加篦式的蒸餾器,這是區別於蒸酒用器還是蒸丹藥花露用器的重要依據之一。


林榮貴先生的《金代蒸餾器考略》詳細寫道:"挖土時在見到第三層灰土後露出窖口,窖口以下半米處見到蒸餾器……此外,挖土時從同一文化層灰土中出土的六鋬耳鐵鍋、曲把鐵鋤和小銅佛像各一件,以及銅錢一百多斤",專家們考證,這裡是一處遼金代的文化層。


在該鍋出土的西北500米左右,一戶農民在挖掘菜窖時挖出一件黑色陶罐,此罐的形狀與描述當時的儲酒器十分相似,相當於現在的酒瓶子。在甕西的山腳下,也有金人活動的遺蹟(出土了一口普通銅鍋),而北部不遠的山腰就是那眼水泉。從酒鍋、酒罐、銅鍋、泉水大三角形分佈的空間位置上分析、判斷,此處方圓幾里內皆為造酒之所,且酒坊成片,產量可觀(酒罐能容二百餘斤酒)。


當燒酒的產量形成規模後,必然形成酒的市場。燒酒鍋周圍出土的五十多公斤銅錢,在酒罐裡發現的十數枚銅錢,及當時出土的比丘佛,都見證著這裡當時酒交易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庶,而且此處酒市的繁榮也輻射了周邊,離此不遠的乾溝,一直都是一個大榷場,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造酒原料和成品酒交易的集散地。


1983年出土於內蒙古巴林左旗隆昌鎮十二段村還出土過“銅釀酒鍋”,酒鍋為青銅質地,通高48釐米。由上下分體合成,下部為甑鍋,上部是圓鍋。甑鍋為圜底,鼓腹,上腹內收,內外沿之間有一週凹槽。最大腹徑42.4、高33釐米,內沿高1.5、外沿高3釐米,二者之間的凹槽深2.5釐米。口外有一流,焊在外沿外側,凹槽內的流孔略呈長方形,流直徑2、殘長6釐米,流孔長2、寬0.5釐米。鍋體由三片等均體合範鑄成,範縫未經打磨,表面凸起。

鍋的圜底略有殘損,可以看出圜底經多年火燒,數度破損,並由外向裡用生鐵片焊補過。

對內蒙古巴林左旗和河北青龍縣出土的釀酒鍋進行深入研究比較可以看出,巴林左旗和青龍縣出土的青銅鍋之間存在著相對的時間先後關係。


青龍縣出土的青銅鍋在形制和功能上都明顯要比巴林左旗出土的青銅鍋進步一些,雖然它們有可能同屬蒙元時期,但巴林左旗出土青銅鍋的年代稍早。它們應是釀酒鍋,是蒙元時期乳酒的製造設備,也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蒸餾酒釀造裝置。


宋代關於蒸餾酒還有記載。北宋田錫《曲本草》中記載遏羅酒,是用蒸餾酒又二次蒸餾,加入香料而成的陳酒。


當地土著至今猶用此原始的方法制酒,它是燒酒無疑,它可能是我國造的暹羅酒,但也不能排除作者記錄了暹羅國的燒酒製法。屬於現在南亞一帶特別是巴基斯坦一帶的蒸餾酒


宋、金代起源證據最為紮實,有文獻、有實物,因此,可以說至少在金代或金代以前就有白酒了。蒸餾白酒最遲也是由宋代開始是無可爭辯的。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記述元代以前的蒸餾方法時,都是以釀造酒為原料的液態蒸餾,也就是以酒蒸酒;李時珍“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蒸餾方法顯然與現在的甑桶蒸餾非常相似。

“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說明這是典型的固態發酵工藝。固態蒸餾出來的酒,酒度比液態蒸餾出來的要高得多。

白酒生產從液態發酵與蒸餾,到固態發酵與蒸餾,這是我國白酒科技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這也許正是《本草綱目》中白酒出現年代較晚的原因所在。這一特殊的蒸餾方式,在世界蒸餾酒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提出當時燒酒可以處理酸敗黃酒發展起來的,燒酒是在黃酒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法比較合理,也應該說是從液態法蒸餾開始的。

李時珍治學嚴謹,他對操作描述詳細,是描寫蒸餾最早的記錄。

當時應該液態發酵蒸餾和固態發酵蒸餾都已經有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白酒是元時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一種“阿剌古”的酒。1328年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談到過這種叫“阿剌古”的酒,稱之謂蒸餾酒。

現已查明,“阿剌古”和“阿剌吉”,還有“阿剌奇”這三個產品名稱是同一種酒Arrack的譯音,系用稻米和棕櫚汁釀造的蒸餾酒。元時一度傳入中國。


通過以上關於蒸餾酒起源不同說法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中國是最早發明蒸餾技術的國家。

蒸餾技術來源於煉丹術,蒸餾技術應用到制酒並逐漸產生了蒸餾酒。無論是東漢的蒸餾器還是河北青龍的銅製燒鍋,都與煉丹所用的蒸餾器十分相近。宋代楊萬里的“新酒”,製法是“來自太虛中”的“酒經”,喝了就像服丹一樣獲得“換君仙骨”的效果。“太虛”、“仙骨”之類,均是道教煉丹家的術語,說明楊萬里的“新酒”釀法,是從所謂“太虛中”道家蒸餾丹藥那裡傳過來的。所以,蒸餾酒技術的出現,來自丹藥蒸餾法。


從白酒的由來可以看出,我國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釀酒最早的國家, 要比法國人卡爾邁特氏用根黴曲制酒精、德國人柯赫氏發明固態培養微生物法早3000年左右。

可以自豪地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蒸餾技術創造蒸餾 酒的國家,要比西方威士忌、白蘭地等蒸餾酒的出現早六七百年。


中國白酒的蒸餾技術和釀造方法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甑桶蒸餾和固態雙邊發酵在世界蒸餾酒中具有獨特的地位。甑桶蒸餾技術應用千年至今還沒有其他技術來取代,沒有甑桶蒸餾技術就沒有中國白酒,甑桶蒸餾技術的奧秘至今還沒有研究清楚。固態雙邊發酵同樣是中國白酒的特有技術,對於微生物的利用沒有任何酒種可以比擬。


中國酒劍客


白酒(外文名:Liquor and Spirits[1]),是中國酒類(除了果酒、米酒外)的統稱,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 中國白酒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複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製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2]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白酒又名燒酒、白乾,是中國的傳統飲料酒。 優質白酒必須有適當的貯存期。瀘型酒至少貯存3~6個月,多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貯存期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貯存三年以上。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為低度酒。[3]


枯木龍吟龍盤虎坐


中國白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並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關於白酒的起源說法不一,但白酒距今至少也有約 1000 年的歷史。唐代大詩人李白還曾寫下千古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總的來說關於白酒的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分別是上天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猿猴造酒說。

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儀狄造酒說

《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一段記載,較之其他古籍中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業,就算詳細的了。根據這段記載,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味道很好,於是奉獻給夏禹品嚐。夏禹喝了之後,覺得的確很美好。可是這位被後世人奉為聖明之君的夏禹,不僅沒有獎勵造酒有功的儀狄,反而從此疏遠了他,對他不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從此和美酒絕了緣。還說什麼:後世一定會有因為飲酒無度而誤國的君王。這段記載流傳於世的後果是,一些人對夏禹倍加尊崇,推他為廉潔開明的君主;因為禹惡旨酒,竟使儀狄的形象成了專事謅媚進奉的小人。這實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杜康造酒說

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在樹洞中發酵,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釀祖。

猿猴造酒說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西安年貨會許武軍


酒是杜康發明的,起源夏朝。

有一天,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髮童顏的老翁來到他面前,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5點~7點)到路邊尋找三人。不一會來了一個書生,文質彬彬,謙虛有禮,杜康急忙上前說明來意,豈料書生欣然允諾,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

書生走後,又來了一隊人馬,帶頭的是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杜康上前說明來意,將軍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這時酉時已經快過了(就是馬上到七點了)可杜康還沒找到第三個人,他有些著急,轉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嗎。

於是他找到了村子裡的一個無親無故並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扎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裡,疼的乞丐一會大喊大叫。

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於製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呢?他一想,這飲品裡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這就是關於酒來歷的傳說。


右一文化


白酒起源於夏朝、儀狄釀酒、俗稱酒神、另一種則說杜康釀酒


酌鑑匯


我國最早關於酒的記載,《詩經》裡有一篇《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一曰儀犾,或曰杜康。


用戶1600402229410


酒祖杜康最早釀出了果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