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4.2萬名醫護人員從各地馳援湖北。其中,有一群年輕的身影格外耀眼,他們就是人們常說的“90後”。在這場疫情大考中,“90後”們繪上了最青春靚麗的一筆。就讓我們走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裡的“90後”,聽聽他們的故事。

最好的成長禮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神經外科吳超醫生

自2月7日奔赴武漢,神經外科的吳超一直被同為“90後”的隊友感動著,他們在看不見“敵人”,危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戰場上,與病毒搶奪生命。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他也見證了這場抗疫戰爭中的“90後”黨員,以捨生忘死的行動,踐行入黨的初心與誓言。

病房裡,吳超一直掛念著一名重症患者郭阿姨。2月底,郭阿姨來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就診,當時她嚴重呼吸衰竭,吳超和李超大夫決定立即為其上無創呼吸機,這才轉危為安。疾病的痛苦、呼吸機的不適,眼神裡充滿恐懼和焦慮的郭阿姨一度不配合治療,呼吸機面罩又使得醫患間無法正常交流。住院前3天,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恐懼和本能的求生欲交織著,郭阿姨備受煎熬。醫護們不僅要治療疾病,還要給患者信心。“不能用語言交流,那就用筆寫,通過文字交流。”於是,吳超和小夥伴們與郭阿姨開啟了筆尖上的交流。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在“抗疫”一線身穿防護服的吳超

針對郭阿姨的恐懼焦慮,喬傑院長親自制訂了心理輔導方案:組建心理護理小組,每天給郭阿姨加油打氣;建立“微信加油群”,將家人為郭阿姨錄製的視頻放給她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郭阿姨逐漸適應了無創呼吸機,病情好轉,焦慮和恐懼情緒也逐漸消散。

再次和郭阿姨“交流”時,她寫的字明顯有力了很多,筆尖上也多了些許自信和堅強。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這場疫情中,醫生給患者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治療,更多的應該是心靈上的溫暖和安慰。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吳超感慨,參與這場抗疫鬥爭,無疑是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不管是抗疫勝利,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青年一代一定是闖關奪隘、攻城拔寨的先鋒力量,也必將肩負重任。此次抗擊疫情更是給我的最好成長禮。”

病人豎起大拇指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年齡最小的援鄂抗疫醫生王奔

1993年出生的王奔是北醫三院援鄂抗疫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醫生。2003年“非典”來襲,彼時還在西安讀小學四年級的他,看到周圍的醫生叔叔阿姨們為救治患者而忙碌;2020年,武漢抗疫一線,當年的小王奔已成長為一名醫務人員,用精湛的醫術和無畏的勇氣從病魔手中搶救生命。

2月6號,農曆正月十四,結束兩臺急診手術的王奔接到了醫療隊的電話。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崗位的年輕醫師,在重大疫情面前,有機會去一線救治患者,報效祖國,他的心情既忐忑又興奮。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工作中的王奔

穿著防護服在重症病房查房,50名患者一一問診,到患者身邊面談交流,這就是王奔剛到武漢時的工作日常。本以為年輕力壯身體好,可裹在隔離服裡,透不過氣的他每檢查5個病人就得休息10分鐘。一位患者看到他的辛苦豎起了大拇指:“小夥子,有擔當!”聽著患者的鼓勵,王奔內心再次充滿力量,儘管走出隔離區已筋疲力盡,內心卻格外滿足。

2月14日凌晨五六點鐘的搶救,令王奔永生難忘。那天,武漢突然颳起大風。外面,風夾著雨打在玻璃上;病房裡,一位50多歲的腎移植後患者病情突然告急。王奔與趙志伶大夫等醫務人員立刻衝過去,伴隨著陣陣雷聲為患者一下下做著心外按壓……“由於病情過重,很抱歉我們最終沒能留住他。那一刻,作為醫者,內心的無力和悲痛難以言喻。也是在那時,我更理解了身上的責任和使命。”艱辛與磨礪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此後,重症病房中的王奔放下悲痛,重拾力量,再次奔忙起來。

從一名小學生,到青年學子,再到武漢一線參與搶救的戰士,這就是一名90後的成長曆程。

每個動作都要雙倍體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付源偉醫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句話時常徘徊在付源偉的腦海裡。所以儘管女兒才7個月大,他仍然在同為急診科醫師的愛人的支持下,趕赴武漢一線。

作為湖北孝感人,他的家鄉也是重災區。來到武漢後,看到曾經最繁華的江漢路如今門庭冷落,繁忙的長江輪渡變得冷冷清清,付源偉心中五味雜陳。隊員們下車後,司機師傅熱情地幫忙搬運行李,環衛師傅對著隊員們高聲大喊“武漢加油”,酒店的工作人員放棄休息,盡最大努力為隊員們提供生活保障……這一切,又讓他強烈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全社會眾志成城。”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付源偉醫生工作照

新冠肺炎往往病情進展迅速,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較多,很多都需要高流量氧療、無創通氣,甚至氣管插管。付源偉因為有重症患者救治經驗,承擔起了危重患者的管理。在接管病區後,醫療隊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從患者們迫切想要得到治療的言語中,他感受到武漢病患的不易。

對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血管活性藥物、中心靜脈置管等,這些原本熟悉的操作,在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後變得笨拙,每個動作都要付出雙倍體力。沒一會兒,付源偉就出了一身汗,護目鏡也起霧變得模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17年前,全社會都在保護‘90後’;17年後輪到我們‘90後’履行對社會的責任了,這是中國精神的傳承。”付源偉說。

武漢,我的第二故鄉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張佳男醫生

2月17日,張佳男在武漢度過了自己的28歲生日。她在日記裡寫道:“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生日願望,我會說:願國泰民安,山河無恙;願病人早日出院,戰友重逢故里。”

“我是正月初一接到命令,正月初二到達武漢的。出發前沒來得及多想,因為救死扶傷本就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1月28日晚,我們首個隔離病房開始接收患者,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分秒必爭的夜晚。從清潔區到隔離區共有5扇門,門的那一面只有先行者知道,先行的探路者是真正的英雄。”張佳男說。

在武漢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跟前輩們在一起,讓張佳男感覺進步很大,“前輩們教導我們要迅速成長為崗位小能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作出貢獻,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迅速探索和適應。這給了我們年輕人很大鼓勵。”

這次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一共有12名醫護出征武漢,他們負責的病區主要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張佳男發現,除了醫療救治,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同樣重要。於是,他們開展了“讓人文關懷走進隔離病房”“三米陽光溫暖武漢”等一系列心理干預,鼓勵患者恢復信心、戰勝病魔。

2月19日,小豐出院,她是北醫三院病區內首位出院患者。接過三院護士們為她精心製作的、書寫著鼓勵與祝福的粉色“畢業賀卡”,小豐說:“儘管我自己也是護士,但這幾日的相處,仍然深深感動於三院的護理文化。”

扛一扛,相信漫長的冬季、凜冽的寒風總會過去,相信春暖花開,不管何時都會到來。

“從來沒有在家鄉以外的城市生活過這麼長時間,等到疫情結束,我們一定會再回來。武漢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張佳男說。

三顆定心丸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北醫三院楊林承醫生

這次援鄂對楊林承來說,是一次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出征。“意料之外”是因為出征前他還在急診流水一線輪轉,完全沒想到援鄂隊員的名單,會不按報名順序直接選上了他。“情理之中”則是因為,近一年內楊林承在CCU(心內科重症監護病房)、RICU(呼吸重症監護病房)和急診流水崗位都有輪轉,而且參與過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診治。

正式接到通知後,楊林承心裡有一些忐忑,一是怕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足以應對,二是怕家裡人不理解,三是不知道自己“戰友”的情況。臨行前,高煒主任第一時間與楊林承通了電話,告訴他這次是院裡直接點兵,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這讓楊林承吃下了第一顆定心丸。告訴家人要出征的消息後,父母更是出乎意料地冷靜,曾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戰役的母親說:“這回你也能體驗下‘一線家屬’的心情了。”父親還開玩笑說:“這種心情很熟悉,我屬於‘二進宮’了,不用擔心。”家人的理解成了楊林承的第二顆定心丸。參加院裡為隊員們送行的動員會時,他見到了許多熟悉的師兄師姐和老師,第三顆定心丸讓他僅存的憂慮消失。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我們醫院的抗疫“90後”

楊林承工作照

2月9日15時,在經過兩輪感控培訓並通過考核後,楊林承第一次進入病房汙染區,參與接受患者的工作。穿好防護服,推開病房門,原本嘈雜的等待區瞬間變得安靜,楊林承看到,無數雙焦急等待的眼睛投向他們,接著便是黑壓壓的人群湧來。急診流水的工作經驗告訴他,此時的混亂只會使工作效率越發低下、患者越發焦慮。但令他意外的是,僅在簡單安撫情緒並解釋接收順序的原則後,等待區的秩序快速恢復正常。此後醫護協作,6小時內完成了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

6個小時內,楊林承看到了患者的焦急和對延續生命的渴望,也體會到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理解與包容。這讓他更堅定了竭盡全力戰鬥的決心: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