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2018年,正值北醫三院建院60週年,職工有話要說...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劉曉光,1991年入職北醫三院,現任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北醫三院骨科副主任、疼痛中心主任

我的成長經歷

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震動了全國。里氏8.0級的大地震在瞬間摧毀了無數家園,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全國上下為逝去的生命哀悼,也為救援中蔓延的大愛動容。

現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北醫三院骨科副主任、疼痛中心主任劉曉光教授,當年是北醫三院副院長,作為原衛生部首批北京抗震救災醫療隊副隊長趕赴災區,如今10年已過,傷痛雖在淡去,很多記憶卻不曾褪色。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做了最壞的設想,卻遠不及現實艱苦

當時,我在院裡負責醫療工作。我們是第一批由當時的衛生部指派,趕往災區的北京抗震救災醫療隊。5月12日地震發生,13日凌晨我們就接到指示,當天晚上,醫療隊已經到達受災最嚴重的北川縣城。自此,我們醫療隊便開啟了整整18天的艱苦救援。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由於沒水沒電沒信號,路口又被封住,整個北川就像一座孤城。受災居民的食品供應嚴重不足,看著人們餓到飢不擇食,我們主動將自己的食物拿出來分給災民。當時沒多想,可等自己也餓了兩三天,才感覺到,沒吃的,真不行。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到了北川,我才真正意識到生命是多麼的渺小、無助。只需要一個瞬間,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不見了。我們遇到的最危險的一次經歷:北川縣上游的堰塞湖突然崩塌,但由於通訊不暢,在縣城救援的醫療隊沒能及時得到通知,直到發現城裡的軍隊開始撤退,他們意識到可能有危險,才一路跟著軍隊跑出來,躲過一劫。

“能不截肢就不截,他們還有未來的人生”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控制氣性壞疽

經進一步檢驗,確認了患兒的氣性壞疽診斷,但因為處理及時,不但患兒很快康復,也防止了疾病的傳播,綿陽市再沒出現一例氣性壞疽的傷者。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部署氣性壞疽防控工作

地震中,肢體損傷是最常見的一種。但受衛生條件和混亂現場所限,一旦傷處感染不治,傷者就可能面臨截肢。對於這類緊急情況,直接截掉患肢,遠比保下來風險更低,但能不截肢就不截肢。他們還有未來漫長的人生,裝再好的假肢,跟保留下自己的四肢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為他們多做一些,他們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為此,醫療隊制定規範原則,所有準備截肢的患者都要經過專家組會診,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最終,百餘人受益於此,他們卻可能至今仍不知道,做出保肢的決定對醫生們來說需要多大的勇氣。

救人是唯一的信念,苦累危險早已置之度外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餘震中手術

地震災區工作的特點之一就是任何時候都可能遇到餘震。不到20天時間,醫療隊經歷過數千次餘震。

北醫三院醫療隊每天平均工作18~20個小時,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在顛簸的車上打個盹,然後再次投入工作。一個深夜,忙碌了整天的醫療隊拖著極度疲憊的身體回到駐地,卻發現自己的帳篷裡住進了四家受災群眾。只是稍稍一愣,大家就選擇了露營草地,第二天,還有繁重的救援工作在等著他們。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北川鄉村巡診

早期的救治工作之後,就是防疫工作的開展。頂著酷暑,劉曉光和隊員們幾進北川,走村串戶為災民發放藥品,傳播科學防疫的知識。由於北川的村莊很分散,經常是進一個村,就要翻一座山,每到一處甚至需要5個多小時。就這樣,在倒塌的廢墟中,在屍體腐爛的惡臭中,醫療隊冒著隨時可能被感染的危險,一家一戶地巡診下去。有人問我們怕不怕,那個時候,我們就靠一個‘救人’的信念支撐著,其他什麼都顧不上了。

辛苦中也有溫情。當地村民偶爾在廢墟里挖出一點糧食,兩塊臘肉,就會做成臘肉米飯,送給我們。這點葷腥,對每天以麵包、方便麵果腹的醫療隊來說,不啻為一頓豐盛的大餐。北醫三院的領導也在關心著我們,有一次,和三院領導通話,當領導問大家最缺什麼的時候,我不禁脫口而出“有塊肉吃就好了……”結果幾天之後,院裡真的想辦法給大家寄來了肉罐頭。讓其他地方來的救援人員羨慕得不得了。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改變的是對生命的理解,收穫的是有效應急體系的建立

為儘快開展工作,在飛往災區的途中,我與其他分隊長就討論研究出了一套工作體系,主要包括五個系統,即指揮系統、醫療救治系統、醫療保障系統、物資保障系統和信息支持系統。同時,體系規定了各種工作流程,嚴格的信息溝通上報流程便是其中之一。

從到達災區的第一天起,每個夜裡,當其他隊員卸下工作,準備休息時,我還需要做的工作是:蒐集、整理、分析當天的各種數據,將疫情彙總信息上報給原國家衛生部、北京市衛生局等。我需要告訴他們現場現在什麼情況,最缺什麼,急需什麼,這些都成了國家在決定後續醫療隊人員派出,以及提供物資供給時的重要參考,甚至決定了第二天部署工作如何進行。

憑藉在汶川救治的豐富經驗,回京後,我參與牽頭成立了國家衛生應急專業委員會,並將災難救治工作細化為各種規範。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三院甲子·親歷|劉曉光:汶川大地震最初18天

從1988年進入三院生產實習至今已整整30年了,見證了三院一半的發展歷程,感謝三院把我從一名青澀的醫學生培養成了一名專家,而我們的家~北醫三院也成為了為人民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的國家隊。在她六十華誕之際衷心祝願她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設北大醫學國際一流醫學中心的征程中再創輝煌。

專家 | 北醫三院骨科 劉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