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屈瑕,屈原之始祖,屈氏家族的開山人,生於公元前741年,卒於公元前699年。屈瑕是楚武王的次子。他能征善戰、戰不旋踵,為人豪邁、性格剛烈,深得父母喜愛。成人後,楚武王分封他為莫敖,稱楚莫敖。當時楚武王將莫敖這一職務定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楚武文覺得對屈瑕分封得有點太重,遂改為以令尹為重臣,莫敖與令尹並列同等官銜地位。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屈莫敖留給後人最深的記憶是兩句成語:一是“城下之盟”;二是“趾高氣揚”。

公元前700年,莫敖率領楚軍攻打絞國,部隊駐紮在絞城南門。莫敖屈瑕說:“絞國地小而人輕浮,輕浮就會缺少計謀,請派遣砍柴徒役而不加護衛引誘他們。”楚王釆納了莫敖的計策。第一天安排人去山上,絞國軍隊抓獲了三十名砍柴的楚人。第二天,絞軍將士爭著出城到山上追趕砍柴的楚人。楚軍一部分守候在絞城北門,一部分埋伏在山下。見到絞軍全部出城了,一聲號令,列陣撲去,打得絞軍四處潰散,落荒而逃。絞軍大敗後,只好同楚軍在城下籤訂了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盟約。楚軍心滿意足,凱旋而歸。這就是成語“城下之盟”的出處。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公元前699年春季,莫敖率軍討伐羅國,大夫鬥伯比為他送行。返回時,鬥伯比對和他一起去送行的官吏說:“莫敖這次出征必敗。因為他走路時把腳抬得很高,這表明了他心意浮躁。”鬥伯比回國後,馬上報告楚王,說:“一定要增派軍隊。”楚王拒絕了他。回家後,楚王向夫人鄧曼說起此事。鄧曼說:“鬥伯比的意思你可能誤會了,他是想說君王應該用誠信安撫民眾,用美德訓誡百官,莫敖已經習慣了過去的勝利,將會自行其是,必定輕視羅國。君王你要是不加督察,他恐怕都不設防了。鬥伯比本意是說君王應訓誡民眾並好好地督察安撫他們,召見官員用美德勉勵他們,召見莫敖並告誡他上天不會寬容他所犯的錯誤。要不是這樣的話,鬥伯比難道不知道楚軍已全部出征了嗎?”楚王聞言,馬上派賴國人追趕莫敖和楚軍,沒有追上。楚軍到達鄢水,準備渡河。部隊渡河時混亂無序,上岸後更沒有了陣式。楚軍到達羅國,被羅國與盧戎的軍隊兩面夾攻,楚軍大敗。莫敖來到荒谷,自縊而亡。這就是成語“趾高氣揚”的出處。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莫敖因為趾高氣揚、驕傲自滿、得意忘形而踐行了“驕兵必敗”。

莫敖作為楚國的統帥以身殉職、以死謝罪、視死如歸的這種人性品格與楚人的曲折經歷所形成的文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中原華夏族一直把楚人當成外人,稱楚蠻,蠻夷。雖然周成王封了楚人一個子爵,但還是一直打壓著。楚人經歷了幾百年的嘲笑與打擊,怒火滿腔,積怨至深,一觸即發。楚人就是這樣暴烈而頑強地等待著扭轉乾坤的時機。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楚人的歷史處境和地位鑄就了一種特殊的楚文化。在楚國有一句話叫做“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意思是在楚國做了王,若是超過三年沒有去打仗,開疆拓土,死後他的屍體就沒有資格進入宗廟。這是上輩族人對下輩族人的族訓和警示。

楚人自從離開中原華夏集團後,他們一直保持高昂的鬥志,手握兵器。為了保家衛國、擴充疆域,他們隨時準備戰死沙場。楚人在幾百年的廝搏絞殺過程中,形成了這麼一種帶有血腥的狼殘精神。

屈瑕生長在貴族家庭,深受這種楚文化的薰陶。“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是楚族男人最崇高的嚮往。死對於屈瑕來說,又算得了什麼?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我們充分理解屈瑕的自殺成因。毋庸置疑,屈瑕是愛國的。他是因為打了敗仗而採取極端的行為,是為國而殞。

屈瑕去世後,楚王將莫敖一職降為左司馬之下。屈瑕的後輩擔任莫敖的有:楚文時期的屈重;楚成王時期的屈完;楚康王時期的屈到、屈建父子以及屈蕩;靈王時期的屈申、屈生;楚懷王時期的屈昜。所以說,屈原是莫敖世家出身。

探尋屈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四)莫敖之殤(原創)

屈原脈系始期世系表

屈瑕——屈丐——屈重——屈蕩——屈到——屈建——屈生——屈蓮——屈慶——屈文——屈續——屈機——屈辰——屈伯庸——屈原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