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羅馬帝國也曾修築過千里長城

最早在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yǎn yǔn)侵擾,修築連續排列的城牆以作防禦,稱之為"列城"。

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為了互相防守,根據各自戰爭需要在邊境修築長城,用來抵禦別國入侵,長城這一古代防禦工程得以發揚光大。

其實,羅馬帝國也曾修築過千里長城

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迅速崛起,不斷劫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

由於匈奴人善騎射,長野戰,機動靈活,突然襲擊,搶完就跑,這對於以步兵為主要作戰部隊的中原列國來說,簡直就是來去無蹤的幽靈,實難抵禦。

為了打破這種被動局面,秦、趙、燕三國相繼進行兵制改革,並在北部邊境修築長城,有效阻擋了遊牧民族的進攻步伐。

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華夏,為鞏固國家統一,保護國民免受蠻族侵擾,下令大規模修築長城,這就誕生了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萬里長城。

與此同時,世界另一邊的歐洲,三大蠻族之一的日耳曼人向歐洲南部蔓延,南遷至今德國境內,逐漸分裂成數個部落,佔據了萊茵河沿岸大片土地。

凱撒時代,羅馬帝國向北擴張,攻佔了高盧地區。凱撒大帝用它過人的軍事天賦,率領紀律嚴明,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橫掃一盤散沙的日耳曼部落,將他們趕至萊茵河以東。

戰功赫赫的凱撒,勢力日益壯大,引來了羅馬元老院的憂懼,他們命令凱撒解散部隊,交出高盧總督的權力。

這打亂了凱撒北征日耳曼的計劃,只得率軍回撤,先解決國內動亂,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凱撒死後,羅馬帝國後世的歷代皇帝,大多循規蹈矩,選擇了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摒棄了開疆擴土的野心。

但是羅馬境內的繁華,富庶卻一直吸引著北方遊牧民族的目光,日耳曼人不斷向南部入侵,時常與羅馬帝國發生軍事衝突。

其實,羅馬帝國也曾修築過千里長城

公元前12年,羅馬皇帝勃然大怒,決定徹底解決這個來自北方的隱患,下令在萊茵河集結36個軍團,總兵力達30萬人,開始向日耳曼各部落進攻。

戰爭初期,羅馬軍團面對日耳曼人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幾乎每一次勝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羅馬指揮官後來發現,日耳曼人雖然悍不畏死,個人戰力驚人,但他們分散成了多個部落,部落之間缺少聯繫,整體實力並不強。

羅馬軍團迅速改變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經過10餘年的血腥戰爭,終於征服了大部分日耳曼部落。

作用力是相互的,戰爭也促使了日耳曼人的進步。他們逐漸意識到,要想戰勝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羅馬軍團,他們必須團結起來,徹底改變各自為戰的渙散狀態。

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戰士統一行動,在條頓堡附近的森林中與三萬多羅馬軍隊遭遇,日耳曼人奮勇作戰,幾乎全殲了羅馬三個軍團。

這次大勝使日耳曼各部落士氣大振,接連擺脫羅馬帝國的統治,重新獲得獨立。

以後幾百年的羅馬帝國,看起來依舊繁榮昌盛,卻早已失去了帝國的銳氣。

除了圖拉真皇帝的曇花一現,多數時候已無力組織大規模北征,為了抵禦北方蠻族的入侵,他們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修築防禦工事——長城。

其實,羅馬帝國也曾修築過千里長城

羅馬人在多瑙河,萊茵河上游地區,用石頭和土塊修築了長達500多公里的日耳曼防線,稱之為"羅馬壁壘"。

羅馬古長城擁有完善的防禦體系,城內建有驛站,要塞,給養基地等。城外築有壕溝,並鋪設了眾多連接主堡與要塞的通道。要塞之間設有瞭望塔,在最危險的地帶修築營房,屯兵駐守。

此後,歐洲多國都曾修建過長城,短則幾十公里,長的達1000餘公里,遍佈北歐,東歐以及大不列顛島。

雖然長度無法與我國的萬里長城相提並論,但在設計與構造上,歐洲古長城完全可以和秦漢時期的長城相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