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著名的愛爾蘭作家貝克特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善於“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

他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於1952年創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共兩幕,於2001年被拍成了電影,豆瓣評分8.5。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等待戈多》並沒有什麼故事情節,講述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在只有一棵光禿禿的樹的背景中日復一日地等待一 個名叫“戈多”的人。其間,他們還碰到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僕人幸運兒。全劇都是四個人無聊地談話、無聊地行為。全劇以非理性的形式展現出無邏輯、無情節的場景 ,在支離破碎中表現了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是荒誕的, 而這種荒誕感是創傷性的,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討論。本文將結合《等待戈多》這部戲劇的傳播背景及影響,進一步解析戲劇中“戈多”形象的內涵及其帶來的啟示。

01“戈多”從未出現過,但關於“戈多”的討論從未停止

1.《等待戈多》引起關注的背景

《等待戈多》並不是荒誕派最早的劇本,但它卻使荒誕派戲劇引起了廣泛注意。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巴比倫劇場上演,由於其表現世界荒誕性的思想與迥異於傳統戲劇的技法,使觀眾目瞪口呆,譭譽不一。

觀眾中間形成了兩種力量:

  • 譽之者對此劇持讚賞態度,稱:《等待戈多》“標誌著法國的戲劇革命”,是“異化的里程碑”。
  • 毀之者則對此劇大加批評,女評論家瑪麗亞·曼內斯評論該劇時說:“沒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媽的一點也不懂”。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兩種力量各執一詞,爭得不可開交。然而,人類總有這樣一種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詆譭的東西,便越是引起人們的興趣。人們爭先恐後地湧進劇場,觀看此劇。

《等待戈多》一劇,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場,引起了巨大轟動。據說,演出期間,巴黎大街小巷與咖啡館、酒吧間裡,到處有人在議論此劇。

兩個熟人見面寒喧,一個問 “你在幹什麼”,另一個就說“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變了早期荒誕派戲劇默默無聞、不為人知的狀況。幾十年來,該劇被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演。1961年,該劇獲得了國際出版獎。《等待戈多》不僅成為荒誕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2. 關於“戈多”是誰的探討

劇本名字雖然叫 《等待戈多》,但全劇自始至終,戈多並不曾出現,劇中人雖然在等待他,但卻不認識他,他們不知道他是誰,究竟幹什麼。這樣,

戈多這個人物,就不再是具有個性的人,而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代表物。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戈多究竟是誰呢?西方評論家紛紛作出自己的闡釋,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總括起來,大致有以下4種說法:

  • 一是認為戈多由英語god一詞演衍而來。god一詞的含義是上帝,或者天神、天帝、造物者等,所以戈多是上帝或者同類的支配人類命運的天神。這是一種從語彙出發的解釋。
  • 二是認為戈多象徵死亡,因為死亡主題是貝克特劇本的慣用母題,比如《啊,美好的日子》、《啞劇》等表現的都是人物的死亡。這是從貝克特劇作一貫性的思想主題出發的解釋。
  • 三是認為波卓就是戈多。因為在劇本中,當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誤認波卓為戈多時,波卓並沒有堅決地加以否認。這是從劇本的閱讀方面出發的一個解釋。
  • 四是認為戈多就是現實中的某某人,比如一個摩托車冠軍等等。

前兩種解釋,都抓住了戈多的抽象意義,即認為他不是一個具有人形與人物性格的人,而是一種象徵力量。後兩種解釋都認為戈多是一個具有人形與性格的人物。

筆者更傾向認同第一種說法,戈多它並不是一個具象的人,而更可能是人們信仰裡的“救世主”,因為故事裡的基本設定是“只要戈多來了,一切就好了”,戈多在劇中人物眼裡就是一個“救世主”的形象,不論“救世主”是否真的存在,人們在絕望時,總是期盼著祂的到來。

3. 觀眾理解間的奇異現象

早期,《等待戈多》在紐約演出時,觀眾由於對此劇難以看懂,一時間摸不著頭腦,於是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地咳嗽、說話,秩序非常混亂。戲還沒演完,觀眾就如同軍隊一般大批地離開劇場,以致劇院負責人不得不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徵求,七萬個有智識的觀眾”。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然而,這齣劇並不是沒有知音,它在美國的另一個地方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957年11月19日,舊金山演員實驗劇團在聖昆廷監獄為1400名囚徒演出了《等待戈多》。

由於這出戏非常晦澀,導演與演員非常擔心——既然巴黎、倫敦、紐約的高雅的觀眾都理解不了,那麼此刻面對世界上最粗魯的一批觀眾,情況又會怎樣呢?

結果是情況大大出乎導演與演員的意料,囚犯們一開始看見劇中沒有女人和逗樂的場面,似乎有些不滿,但兩分鐘後,他們安靜下來,靜靜地觀看,一直到散場才離開。

囚犯觀眾並非因為無聊才自始至終觀看《等待戈多》,而是他們的確看懂了。

一個犯人告訴記者“戈多就是社會”,另一個則說;“他就是局外人”。監獄中的一位教師說,囚犯們抓住了此劇的核心,就是“等待”。他說:“他們能理解等待意味著什麼……而且他們知道即使戈多最終來了,他也只會使人失望”。

監獄報紙評論此劇時說:

“我們還在等待戈多,而且將繼續等待下去。當佈局搞得太沉悶、動作顯得太遲緩時,我們便互相謾罵,發誓永遠分手——可是,話說回來,沒有地方可去呀”。

自此《等待戈多》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戈多這個劇裡的人物以及劇中的許多臺詞,都成了聖昆廷特有的語言和傳說的一個組成部分。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不同觀眾對《等待戈多》截然不同的態度恰恰表明:越是經歷過生活苦痛的人們,越能體會心路的波瀾,越能理解等待的現實與無奈,也越是接近生活的真相。

02“戈多”所引發的存在主義哲學思考及現實主義啟發

1. 存在與荒謬,等待與虛無

可以說,《等待戈多》有著無窮無盡的象徵意義,表述了極其複雜的思想內涵。但總的說來,它最主要表達的,乃是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在存在主義哲學家們看來,存在的本質就是荒謬。

正像海德格爾所說的:

“我們是一群無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個沒有我們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無時無刻不處於極端偶然之中。”

荒謬,這也正是《等待戈多》所要揭示的存在的意義。

這裡荒謬的含義需要深入去理解,不只是不合理,也不只是無意義,更不是愚蠢。作者在《等待戈多》這部戲劇裡面想要表達的荒謬,更多指的是——存在的偶然性。

《等待戈多》就是要表達這樣一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存在的荒謬—偶然性。通過這種偶然性觀點的表達,我們面前世界的本質被勾畫出來了。儘管這樣的世界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地恐怖淒涼,但它的的確確是真實的,並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這個世界在本質上是這樣的荒謬,並且在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偶然性,那麼對於人的理性來說,一切的存在也就不具有那些人們原以為應該存在的意義。但是,人自身恰恰就是一種存在物,比之於其他的存在物而言,他比它們更痛苦的是他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對於人類中的聰明者來說,他尤其無法擺脫對自身存在的荒謬性的感知。因此,所有那些真正的智者便一定是痛苦者中的最痛苦者。

在《等待戈多》中,兩位主角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有著這樣的經典對話:

“一晚上空話,半個世紀以來可不老是這樣。”

“昨天晚上咱們幹了些什麼呢?”

“我想咱們聊天了”,.

“聊些什麼?”,

“哦……這個那個,我想一些空話。”

“不錯,現在我想起來了,昨天晚上咱們談了一晚上空話,半個世紀以來可不老是這樣。”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在他們看來,人生是如此空洞,人們生活的所有內容原來只不過是一場無休無止而又毫無意義的對話;人生又是如此痛苦,人們對於自己存在的所有感受原來也不過是寂寞與無聊中的苦熬光陰。於是,不勝這種痛苦折磨的人們便只好把希望寄託於自己的未來狀態,在永遠的等待之中迎接著未來。等待,就是期望在時間之維上來營造自己的另外一種存在。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就是這樣等待著戈多,他們深信:“戈多一來,我們就有救了”。但戈多沒有來,可能永遠也不會來。他們倆人也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 等待的東西遲遲不來,想要逃離等待卻又根本不可能;
  • 希望彼此分開完全行不通,呆在一起卻又那樣無聊而痛苦。
  • 在絕望之中,他們倆人都曾企圖自殺,以求解脫,但這也未能如願。

兩人的行為看似荒誕,實則又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多麼的相似,映射著我們現實的生活。

“美麗的地方,妙極了的景象,咱們走吧”,

“咱們不能”,

“幹嘛不能”,

“咱們在等待戈多”。

人的一生難免要經歷這樣的時刻:除了空蕩蕩的等待,眼前一片渺茫。而在虛無的等待中,等待的也還是虛無,但更可悲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除了等待以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2. 現實主義啟示:認識真相是為了更好地正視現實、擺脫幻覺

英國作家批評家馬丁·埃斯林強調說:

“最終說來,荒誕派戲劇這種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反映絕望或者回到黑暗的、非理性的勢力中去,而是表現現代人為了同他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達成妥協而做出的努力。這一劇派力圖使人正視人的現實,擺脫那些肯定會造成不斷失調和失望的幻覺。……因為人的尊嚴就在於有能力面對毫無意義的現實。”

或許“戈多”是一個對人的“等待”的嘲弄者,貝克特也似乎是在以一種調侃的態度嘲笑著人生。因此說,在這裡“等待”是荒謬的,因為等待就意味著停滯,意味著放棄自由,而等待的結局也只能是一片虛無。從這個角度出發,荒誕派作家們是在努力打碎人們的夢,讓人們清醒地面對現實。然而在另外一種意義上,我恰恰認為“等待”又是最真實的人生。因為面對世界荒謬的本質,人們只能等待。

等待,在這裡更應該是人對冰冷現實的一種雖然無力但卻頑強的抗爭。這正像是希臘神話中的那個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一樣,石頭註定要滾落下來,但他卻從未停止推石。人本來就是在織夢與碎夢之間掙扎著,希望、失望、再希望、又失望,一生一世,這就是真實的人生。

《等待戈多》:面對艱難時事的哲學思考和現實主義啟發

人們應該知道的是:他明天也許還會失約,明天的明天,及至永遠他都不會來了——因為他並不存在。但請不必問究竟等待的是什麼,也不必問究竟為什麼還要等待吧。我們已經知道,等待便是人存在的真實過程,在等待的過程之中,人類尋找著存在的真正意義。

《等待戈多》把荒誕的、無聊的、枯燥的現實生活擺在我們眼前。進而表達了貝克特對人類存在本質的哲思與質疑。貝克特使劇中人物在荒誕的戲劇環境之中正視自身真實的生存狀況、 進行自我審視和反思, 進而使觀眾也進一步去完成這種自我審視,找到真正合乎理性的態度的發展道路。

關於生活意義的話題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對於我們現代的讀者和觀眾來說,審視自我的存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勇敢地擺脫幻覺正視生活也樣重要,就像羅曼羅蘭強調的英雄主義一樣——·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它。

03結語

儘管等待的過程要經歷漫長的痛苦,儘管貝克特寫盡了等待者處境的尷尬,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等待戈多》的主題思想僅僅看作是在對人生痛苦進行描述,更不能說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消極悲觀的,就象不能把那些說出了自己的痛苦的人理解為悲觀主義者一樣。

《等待戈多》實際上是表達了深刻的人們在人生絕望後的一種掙扎,儘管這可能是一種徒勞、虛妄的掙扎,但依然是頑強而堅韌的。因為人類確實需要為自己編織一個美麗的夢(應該說“戈多”便是這夢的代表),而心懷希望的等待,耐心地堅持付出,面對無盡的失望不氣餒不去消極否定生命的價值意義,便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選擇。

《等待戈多》看似荒誕,實際上為正在經受生活考驗的我們指出了唯一的出路——耐心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