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證券業務轉型與重構

外匯天眼APP訊 : 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步入快速成長階段,科技的進步正在極大地重塑包括證券在內的金融服務業,各家券商也分別加大信息技術投入、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投入。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18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國內證券公司2018年對信息系統的投入之和已經超過了130億元人民幣,較上年的增幅超過16%,金融科技正成為券商發展戰略的重點佈局領域之一,未來也將成為相互角力的核心戰場。

金融科技助力证券业务转型与重构

科技伴隨證券行業發展歷程

從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成立至今,中國證券市場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從信息科技角度縱觀證券行業發展歷程,其實也是運用科技不斷改革創新的30年。整體來看,證券行業信息技術的運用及革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證券電子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最開始就採用了無紙化電子撮合競價交易平臺。證券公司最初所提供的只有經紀業務服務,獲取資訊行情主要通過電臺、衛星數據傳輸等方式,紅馬甲、電話委託、傳真委託都是當時較為常見的委託方式。這個階段券商的核心訴求是把客戶的交易訂單順利、快速、安全地傳遞到交易所,擴大經紀業務的服務供給能力。券商之間競爭最早的信息技術比拼,就是比拼更快的電話、傳真接入,更穩定的交易系統,更快的行情傳輸和訂單執行等,這時科技運用開始逐漸成為證券業發展的生命線。

(二)互聯網證券階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2000年3月30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出臺《網上證券委託暫行管理辦法》(證監信息字[2000]5號),這一標誌性的法規出臺進一步催生出新的證券業務模式。WEB方式、手機WAP方式和客戶端炒股開始興起,尤其是經過2006至2007年大牛市,由於電子通訊的發展、手機炒股的便捷性優點,使得手機炒股快速流行起來,網上交易已成為投資者的主要委託方式,佔整個市場交易的65%以上。

2013年是中國證券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也被普遍認為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13年3月15日發佈了《證券公司開戶客戶賬戶規範》,這個規定的頒佈打破了以往只能現場開戶的侷限,創新性地放開了對非現場開戶的限制,明確證券公司不僅可以在經營場所內為客戶現場開立證券賬戶,更可以依據一定技術手段如通過網絡視頻見證或認可的其他方式為客戶開立證券賬戶。新的技術方式和開戶方式促使互聯網金融有了快速發展的機會。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55家證券公司獲得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資格,可通過互聯網拓展業務。當時,包括湘財證券在內的11家券商獲得“單向視頻開戶”創新業務試點資格。湘財證券敏銳地抓住此次行業機會,不斷提升技術技能,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改造提升傳統金融服務渠道和服務能力,藉助網上開戶、單向視頻、人臉識別、活體檢測等創新技術,實現了45秒極速開戶體驗,線上開戶率達到99%以上。

這一階段,各家證券公司大多成立了電子商務部或者互聯網金融部,專注於互聯網證券業務的開展,互聯網證券業務已經由早期的創新業務變成了常規業務。2014年9月,湘財證券成立了網絡金融部,並以陸家嘴營業部作為創新基地全面開展互聯網證券業務,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打造客戶綜合服務生態圈,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互動和相互融合。2016年上半年度“百強證券營業部”榜單揭示,湘財證券上海陸家嘴營業部在全國8000餘家營業部中位列前十,互聯網證券模式效應初顯。

(三)金融科技發展階段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爆發性發展,為鼓勵科技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技術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委牽頭、起草、制定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基本法”《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於2015年7月18日對外發布。隨著指導意見的頒佈,2016年也被普遍認為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而這個時候一個新的名詞“金融科技”開始登場,之後以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名詞開始出現。

金融科技翻譯於英文“FinTech”。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給出了一個關於金融科技國際通用的標準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應用、過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延伸了證券公司與客戶的接觸點和接觸方式,使證券公司能夠更好地洞察客戶和服務客戶。目前多家證券公司已明確將金融科技納為其核心競爭力和戰略發展方向,通過金融科技與財富管理雙輪驅動,推動業務轉型升級與模式重構。

金融科技在證券業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金融科技在證券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對證券公司商業模式的變革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加大對金融科技的重視和投入已成為證券行業共識之一。不僅各大綜合類證券公司緊跟時代步伐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部分中小規模證券公司也在積極尋找突破點,希望通過差異化的發展路徑,突出特色優勢,以求利用金融科技彎道超車。

作為一家互聯網基因深入業務骨髓的企業,湘財證券歷來重視將前沿科技與證券業務有機結合。早在2012年,湘財證券創新以戰略資本鏈的方式進行深度閉環合作,精準選擇金融科技合作伙伴,集結其優勢資源,專注打造構建金融科技服務體系。2018年12月23日,湘財證券正式發佈服務於私募機構客戶的“金剛鑽”和服務於互聯網零售客戶的“百寶湘”兩大金融科技服務品牌。

(一)人工智能在證券業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智能硬件的發展,這些技術作為基礎支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而智能化將是金融科技日後發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是指用計算機代替人腦來進行分析並作出決策。目前人工智能還處於發展初期,用人工智能來進行決策技術還未成熟,但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大規模量化和替代部分人力分析的部分,或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包括用戶行為和產品分析、智能工具、量化交易、高頻交易等,同時在智能投顧、智能客服、智能投教、智能交易、智能投研等領域也均有實踐應用。

智能投顧(Robo-Advisor)就是人工智能與投資顧問的結合體,它是一種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以及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的在線投資顧問服務模式。Credio數據顯示,美國智能投顧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從2014年的43億美元,一躍飆升至2018年的近4000億美元,發展異常迅速。通過美國資本市場有效性的驗證,只有不到10%的主動管理基金能夠打敗市場,被動投資的理念大為流行,這是智能投顧的市場基礎;另一方面,相對於傳統的投資顧問付費模式,智能投顧產品門檻低,客戶利用小額閒散資金也能享受到專業化的指數基金配置服務。湘財證券於2018年推出了業內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一站式指數型基金智投產品“年糕智投”,該產品通過客戶風險畫像描繪、多因子指數基金甄選、量化宏觀配置模型、多賬戶估值體系以及動態再平衡算法這五個環環相扣的步驟,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理性化、智能化、科學化”的資產配置服務。

(二)區塊鏈在證券業的應用

黨中央的前瞻性判斷讓區塊鏈成為近期科技、金融資本和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證券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對區塊鏈的應用和運作方式已展開深入探討。

近年來我國證券業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最顯著的就是對ABS(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推動。如德邦證券在2017年12月發行的“首單區塊鏈供應鏈金融ABS產品”——德邦證券浙商銀行池融2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由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底層技術支持,由浙商銀行和德邦證券聯合打造的。同年9月,百度金融聯合天風證券發行了“首單區塊鏈場內ABS產品”——百度-長安新生-天風2017年第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2018年和2019年,包括華泰證券、天風證券、廣發證券、中泰證券等數個券商都相繼推出了多個區塊鏈ABS產品。

目前證券行業對區塊鏈的研究仍在探索中,未來仍要繼續學習,不單是技術更新,更多的是要將業務場景加入進來,借用區塊鏈的技術來發展證券行業,豐富應用範圍。湘財證券正在推廣的客戶積分計劃,就是結合了區塊鏈技術,主要解決客戶貢獻度的度量問題以及集團客戶之間的積分共享問題。

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特點具有交易即清算、信息披露成本降低、中介成本降低等優點,並有望解決金融市場價值鏈上的痛點,但其應用仍具有一定挑戰性。

(三)雲計算在證券業的應用

雲計算作為一種突破性技術和創新服務模式,現已成為支撐各行業發展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雲計算應用發展的政策環境也逐步完善,為金融業信息技術資源需求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解決方案。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將雲計算總結為“三類服務方式、四種部署方式”。三類服務方式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四種部署方式包括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和社區雲。證券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一部分,本身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很強,對IT基礎設置的計算資源要求很高,如果依靠不斷疊加自建資源,既需要堆高建設及管理成本,也容易造成資源的閒置浪費。雲計算彈性擴展、隨需提供的服務方式能有效改善資源使用效率和業務運營方式,在推動數據集中化管理的同時大大降低成本。

在實際運用中,雲計算不僅可以為證券行業提供類似IDC託管機房的互聯網接入、主機託管等傳統服務,還可以提供虛擬化主機及雲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更高層的服務。例如,“上證雲”(上交所行情及委託交易雲服務)為券商提供的上交所行情數據推送服務,滿足了該業務帶寬消耗大、網絡延時短、安全要求高、系統吞吐速度快、發佈中心地域散、建設週期短的需求,充分發揮了雲資源池覆蓋廣、網絡配套能力強、雲安全服務合規的技術架構和資源能力優勢,為證券市場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可用的雲服務平臺。通過雲計算的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證券行業發展所依賴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

(四)大數據在證券業的應用

證券行業數據資源較豐富,並且業務發展中對數據的依賴程度也較高。隨著業務發展,證券公司逐步意識到大數據在企業戰略中的作用和地位,並在大數據應用領域快速佈局。作為未來業務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大數據技術、各應用分析模型和算法等將逐漸走進證券公司各項日常運營活動中,凸顯“數據驅動業務”的重要地位。

證券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經紀業務、投融資服務、資產管理和自由資金投資等業務,常見的大數據應用場景有以下三種:

第一,客戶畫像,千人千面。證券行業擁有的數據類型有個人屬性信息(如用戶名稱、手機號碼、家庭地址、郵件地址等),交易用戶的資產和交易記錄,用戶收益數據。證券公司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和外部數據來建立業務場景,篩選目標客戶,形成較為立體的“客戶畫像”,根據客戶的特點進行精準營銷,提供適合的產品,實現“千人千面”的跨屏、跨站的個性化產品及資訊的推薦和服務,提高單個客戶收入。

第二,量化投資,投前研究。量化投資用區別於傳統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的量化分析方法,從數量化的角度去挖掘存在某種數學關係的投資策略,包括量化選股策略、量化擇時策略、市場中性策略、算法交易、套利交易和高頻交易等。量化投資通常包括5個階段:數據採集階段、數據清洗加工階段、構建量化因子庫階段、構建選股模型階段和交易執行階段。在邁爾·舍恩伯格及庫克耶所著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是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的捷徑,而採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IBM也曾提出大數據的5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而量化交易正好具備了所有大數據的特徵,能夠更有效地把金融市場所有的數據大數據化,從而找出市場交易的規律。

第三,客戶細分,MOT管理。客戶細分是市場競爭格局下的一種必然選擇,通過分析客戶的賬戶狀態(類型、生命週期、投資時間)、賬戶價值(資產峰值、資產均值、交易量、佣金貢獻和成本等)、交易習慣(週轉率、市場關注度、倉位、平均持股市值、平均持股時間、單筆交易均值和日均成交量等)、投資偏好(偏好品種、下單渠道和是否申購)及投資收益,來進行客戶聚類和細分,從而發現客戶交易模式類型,找出最有價值和盈利潛力的客戶群以及他們最需要的服務。通過“MOT”(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管理,更好地配置資源和政策,改進服務,抓住最有價值的客戶。

證券業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趨勢展望

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確定了六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加強金融科技戰略部署;二是強化金融科技合理應用;三是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四是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五是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六是夯實金融科技基礎支撐。從未來發展趨勢分析,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和5G等新興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緊密,彼此的技術邊界卻不斷削弱並且更加交叉融合。科技創新儼然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業務生態。未來,我國證券行業將形成以金融科技應用創新為焦點的競爭新格局。

(一)金融科技帶來盈利模式的轉變

眾所周知,國內券商以往是依靠經紀業務支撐收入的半邊天,但通過近年來的費率改革,證券公司平均佣金水平已從千分整體邁入萬分數量級。同時,隨著越來越多海外證券開啟“美股零佣金時代”,經紀業務降傭潮也逐漸蔓延到國內。如何維持龐大的分支機構和網點員工等運營成本,如何擺脫“價格戰”而謀求新生,已成為券商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隨著金融科技不斷髮展,將來可能打破原來以人際關係維繫的渠道和商業模式,在統一的數字化平臺上基於資金本身的屬性進行配置、風控和產品設計,降本增效。通過金融科技與財富管理雙輪驅動,讓高效、低成本服務長尾客戶成為可能;而智能投資或全面取代人工,投顧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面臨變革;散戶機構化進程加快,量化投資成為發展趨勢。這些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預見不久或將徹底顛覆現有的以人工為主的資產管理領域。證券公司將從以牌照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進行戰略轉型,通過科技賦能業務創新,從而帶來業務盈利模式的全新轉變。

(二)金融科技帶來服務模式的轉變

伴隨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持續擴大、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不斷滲透,證券公司將從傳統通道服務向全面財富管理業務和綜合金融服務進行轉型,證券公司的服務模式也必將被重構。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手段為客戶提供智能化應用和服務,將使傳統的、僅依靠人工完成的客戶服務形態開始不斷向自動化、智能化、多渠道化的方向推進。這一轉變在以金融行業為主的客服密集型企業內更為明顯,智能客服已經逐漸成為行業剛需。

金融科技創新下的服務模式可以改善客戶的服務體驗;基於規模化的數據處理可以實現智能營銷;通過個性化的用戶畫像可以實現對客戶類型、需求、喜好的精確預測。證券公司對客戶新型的服務模式將具有服務範圍更廣、服務對象更多、服務效率更高、服務方式更足的特點。券商的客戶服務將會走向虛擬化、智能化以及線上線下協作推動業務的發展之路。

(三)金融科技帶來監管機制不斷完善

以及監管科技的崛起

金融科技帶來業務和服務創新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新的監管風險。金融科技滲透的範圍擴大,監管邊界的界定和風險防範手段也會遇到更大的困難。近年來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層出不窮,P2P、網貸公司大規模倒閉,各類機構過度獲取個人隱私和數據等亂象已經給金融行業監管敲響了警鐘。金融與科技的跨界結合以及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凸顯出對監管機構在機制和能力方面不斷完善的要求。

英國於2016年提出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得到了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積極響應和仿效,也為國內金融科技監管機制提供了有益借鑑。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為我國實施“監管沙盒”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隨著監管機制的變化,監管層也將利用技術落實監管理念和手段的升級。如目前已建立的金信網銀大數據檢測預警金融風險平臺,就是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技術支撐;央行反洗錢檢測分析中心持續探索大數據技術在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數據採集、統計分析等領域的應用。

總體而言,金融科技已經以難以形容的速度和深度進入到了金融領域應用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證券公司還是監管層,都應以開放並敬畏的態度去擁抱它所帶來的變化。我們相信,金融科技將會為證券行業帶來非常大的轉變和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