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萬元存款莫名消失 2019年這些理財陷阱要看清

中國有句老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隨著日子越過越好,吃穿用度外,大家手上閒錢越來越多。

許多人不是行家,也琢磨起“投資理財”的門道——本來嘛,賺點錢都不容易,誰不想看錢再生錢,甘心把錢存死,放著貶值?

然而,你開始配置辛苦攢下的“身家性命”,面對理財產品的形形色色,金融分析師的滔滔不絕,你是否能洞悉其中風險?是否清楚,有幾種說法絕對不能信,有幾種模式一看就是局?

今天,小僑梳理出了,近兩年最易令華人“上套”的理財陷阱!

速提醒家人!以下做法不可取!以下人員要防範!

忌全權託付!理財騙局專“殺熟”

眾位看官不妨先想想自家已買的理財產品,有多少曾經過全面評估反覆對比,請專業人員參詳決策?

有多少是經熟人介紹,“聽上去不錯”“覺得還行”就買了?

因為自身對金融知識缺乏瞭解,太輕信 “懂行的朋友”,不進行基本瞭解與判斷便託付身家,是投資理財的第一大忌。

華人胡先生就因此損失慘重。

多年前,胡先生入籍西班牙並在當地長久定居。由於國內仍有親人健在,胡先生並未將全部財產悉數轉移。

離得太遠,又不是很懂,如何打理國內財產為好?

胡先生這樣猶豫著,便想起了朋友葉某——對,葉某在農業銀行工作,又是妻子的老朋友,找他準沒錯。

果然,剛一諮詢,“熱情”的葉某便應下了胡先生的請求,承諾一定幫忙,周全理財。而胡先生只需將資金全權委託,其它什麼都不用操心。

2010年,胡先生將存有數萬元資金的賬戶交付於葉,自信將收回遠高於銀行定期的利潤。

誰曾想,五年後,當胡先生突然發現葉某失聯,再度查詢賬戶時,發現賬面僅剩34.76元!

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不告知胡先生的情況下,葉某拿胡先生的錢,去做了黃金現貨、炒股票、期貨等高風險理財。期間所有本金一虧再虧,最終消失殆盡。

截至2015年6月26日,胡先生的錢被折騰得僅剩34.76元。葉某自知事大選擇出逃,終在2015年底,被警方抓獲。

2016年11月,葉某因詐騙罪被判入獄十五年,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法院責令其退賠胡先生相應,但葉根本無力償還。

胡先生越想越氣。一來是被熟人所騙無比心塞,二來認為,不管怎麼說,葉某也是農行員工,自己相信葉某,很大程度是出自對農行的信賴。

農行對此難道不該擔責?

2017年1月底,胡先生請求法院判令農行還錢,並承擔訴訟費用,法院未予支持;此後胡先生再度上訴,但仍以敗訴落幕。

判決書顯示,胡先生的損失系葉購買高風險產品所致,與銀行不構成因果關係。也就是說,胡先生信了銀行的“權威”,銀行卻絕不會為此“背鍋”。

小僑提示

近年來,銀行理財“飛單”現象屢屢見諸報端。

銀行飛單,即銀行員工被投資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與其他投資公司“勾結”,以銀行的名義出售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並過分誇大收益加以矇騙,導致投資者上當。

小僑在這裡教你三招認清“飛單”騙局:

第一,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看清楚合同方是否有銀行參與、是否有銀行印章,還要注意鑑別印章的真偽;

第二,要仔細辨別理財產品收益。現在銀行理財收益一般在4%左右;

第三,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明確瞭解產品是否保本,募集資金具體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此外,還應該注意一些銀行銷售兜售的所謂理財產品其本質就是分紅險或者投連險。這類保險的整體的保障功能不強,整體保費較高,期限較長,而且分紅險中的分紅並不保證,投資時一定加以分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