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策”的“三個必要條件”——伊索寓言(三)

寓言:有個小孩在城牆邊捉蚱蜢,一會兒就捉到了許多。 忽然看見一隻蠍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著兩手去捉他。蠍子舉起毒刺,說:“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蜢都會統統失掉。”

這裡的核心,是小男孩要不要下手,這是一個“決策問題”。一般認為,應該把握三個方面:

一是成本。人們遇到事情,之所以難以“決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清楚利、弊”。因此,恰當地考慮成本,是我們做出一個好決策的基礎。在寓言中,蠍子最迷惑人的地方不是鋥亮、犀利的毒刺,而是“告誡”,即你將失去所有蚱蜢。一下子放大了對方的“成本”問題,增加了自己“砝碼”,讓小男孩難以下判斷。。

二是智慧。越是成本大,所以越要小心。這種小心,就是智慧。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小心翼翼、毫無作為”,那麼這種智慧是“很被動的”,還夠不上“大智慧”。因此,善於下判斷的人,必須要學會審時度勢、學會權衡得失、學會從長遠和多維度考慮問題。簡言之,不求精確判斷,但一定要摸得到方向,有一個相對正確的預判。這種智慧,不是天生的,需要“自我養成”。


“做決策”的“三個必要條件”——伊索寓言(三)

圖|網絡


三是意志。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外在表現為個人興趣和持久的情緒,具體比如,對於感興趣的事情,“雖千萬人吾往矣”“吃得了別人不能吃的苦”,等等。因此,在寓言中,如果小男孩對抓蚱蜢十分感興趣的話,那麼估計會“果斷下手”。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去買一些自己無法承擔的奢侈品。或者,為了一時愉悅,寧可以後熬一段苦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