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全家福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在北平逝世。

此时全面抗战已经打了两年多,中国苦撑待变,日本深陷泥潭,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的逝世,仍然给中日双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日本方面,北平日军和汉奸政权,为吴佩孚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华北沦陷区各省市均下半旗3天致哀,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多田骏亲临吴宅致祭。

重庆方面也为吴佩孚举行了追悼会,政要名流纷纷出席,国民政府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明令褒扬之,媒体将吴佩孚誉为“中国军人的典范”。蒋介石亲撰挽联:“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士;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之后,蒋又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出殡场景


此外,吴佩孚出殡之日,六十四名杠夫肩抬盛殓灵柩,灵柩两侧各系三百尺长的白练,由送殡人牵引,缓缓行进,群众自发前来送殡,以致北平万人空巷,堪称民国以来北平最大规模的出殡。

我们常常说盖棺定论,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盖棺定不了论。

表面上看,吴佩孚的葬礼可谓哀荣备至,日本方面表达了对吴佩孚的尊重和钦佩,重庆方面更是将吴拔升到了“武圣”的地步,但实际上,在抗战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中日双方对吴佩孚这个敏感人物的逝世,都另有想法。

日本人自然是利用葬礼作秀,收拢人心。重庆方面,吴佩孚的死帮助他们省去了很多事,此前,日本人一直在拉拢吴佩孚,而吴佩孚也有意复出,只是双方条件相差太大,始终谈不拢,吴最终没有下水。在这一过程中,重庆方面曾多次派人警告吴佩孚。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灵柩


所以,重庆方面隆重追悼吴佩孚,是变相震慑汉奸宵小,鼓舞抗日士气,宣传民族气节。

剥开政治包装,我们来剖析一下吴佩孚这个人。

为方便理解,简单回顾一下吴佩孚的一生。

01

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登州府一个小商人家庭。

6岁入私塾,15岁师从登州宿儒李丕森,21岁考中秀才。

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对这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关键的影响。

15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吴佩孚成了一个儒士。有人说儒家专教人作伪,培养“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这句话在吴佩孚身上不灵验,他是真信,并且身体力行,终其一生都不易其本色。

1897年秋,吴佩孚因得罪本地乡绅,被当局革除秀才功名。家乡待不下去后,吴佩孚开始北漂,为了生存,他在街上摆地摊给人写春联,同时兼职算卦。这是吴佩孚一生中的最落魄的日子。

北漂的日子不仅难熬,还看不到希望。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清末武卫军


穷则思变。1898年春,吴佩孚来到天津,投入到聂士成武卫军中,3年后,吴佩孚凭借出色的文化水平,考入了北洋武备学堂开平步兵科,1902年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测绘。

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日本驻华使馆副武官青木宣纯找到袁世凯,要求组织联合情报机构,为日本在战争中服务。

段芝贵奉命从北洋军中挑选出了王怀庆、吴佩孚、孟恩远等16名青年军官,与日本情报人员组成“中日混合侦探谍报队”,前往烟台受训。之后,谍报队员被派往旅顺、大连等地,化装成普通小贩模样刺探俄军情报。

当间谍期间,吴佩孚因屡次立功,获得了一枚“单光旭日勋章”。当时,吴佩孚的老对手张作霖,也在日俄战争中左右逢源,猥琐发育。

1906年,袁世凯编成北洋六镇,第二年,吴佩孚从天津讲武堂回营,任第三镇第十一标第一营管带(营长),同年,曹锟出任第三镇统制(师长),曹吴因此风云际会。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曹锟


北洋第三镇,即是后来的著名的嫡系第三师,是曹吴起家的老底子,后来的直系大佬王承斌、萧耀南、阎治堂、阎相文等,都出自第三师。这就和冯玉祥西北军高级将领都出自第十六混成旅一个道理。

吴佩孚感恩于曹锟的知遇和提拔,曹锟欣赏吴佩孚的忠诚和才干,二人合作良好。在吴佩孚的调教下,第三师战力蹭蹭往上升,曹吴二人带领第三师先后参加了镇压护国战争、镇压张勋复辟、镇压护法战争,成为全国瞩目的实力派。

1919年冯国璋死后,曹锟成为直系领袖。严格说来,冯国璋只是直系的精神领袖,与曹、吴二人关系一般,曹锟成为直系领袖,主要是靠曹吴打出来的,所以曹吴的直系,与之前冯国璋的直系,二者有交集但不重合。

曹吴集团形成后,通过直皖战争、援鄂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迅速成为了全国最强大的军阀集团。在这一过程中,吴佩孚起了中坚作用,是灵魂人物。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左)


“自民国五年至十年,六年之间,曹锟以师长崛起中原,战胜攻取,拥众十万,吴佩孚之力为多,而中国之大军阀,亦于是养成。”

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是曹吴集团的转折点,由于内部原因和冯玉祥倒戈,曹吴集团覆灭,吴佩孚远走两湖,后逐渐东山再起,成为与张作霖、孙传芳鼎足而立的三大军阀。

1926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再次被打垮,率残部逃入四川,依靠四川军阀杨森。1932年1月,吴佩孚回到北平定居。此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东北,得陇望蜀,华北危急,像吴佩孚这样有影响力的人,自然是日本人重点拉拢对象。

为了防止夕日的北洋大佬们被日本人利用,蒋介石曾邀请吴佩孚、段祺瑞南下避难,段祺瑞听话南下了,吴佩孚却滞留北平,继续与日本人接触。

从1933年到1939年,吴佩孚与日本人谈了6年,双方始终没谈拢,有人说吴的拖延式谈判,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拒绝,关于这问题,我们后面会讲到。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吃羊肉饺子时,被骨头碴子划伤牙龈,后因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去世,享年65岁。死前曾有日本医生为吴佩孚进行手术,因此也有人怀疑吴佩孚是被日本人谋杀的。

以上,便是吴佩孚的简单生平。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晚年吴佩孚


02

吴佩孚的一生有65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907年之前是学生或学生兵,1907年到1927年是军官或军阀,1927年到1939年是下野政治人物。分析吴佩孚,主要看后面两个部分。

从个人私德方面讲,吴佩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董必武曾这样评价吴佩孚:

“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这段话只是谈到了爱国和清廉,除此之外,吴佩孚还比较忠诚,一生誓死追随曹锟,不离不弃,虽有龃龉,但没有犯上作乱,取而代之。在男女关系方面,吴佩孚比较克制,30开外才娶了个老婆,后因老婆无法生育,在母亲的坚持下又纳了一个妾,生活方面吴佩孚比较简朴,一个白薯就能凑合一顿。业余喜欢读读春秋,写点东西,吃喝嫖赌,完全不存在。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剧照


如果非要挑剔,吴佩孚的缺点可能就是自视甚高,刚愎自用,通俗地讲就是比较狂。

吴佩孚的这些特点,与《三国演义》上的关羽的形象比较类似。

北洋其他大佬,私德方面能与吴佩孚相媲美的,无。

行为源于三观。吴佩孚的这些行为,源自脑海中的儒家思想。

青少年时代,吴佩孚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学问之渊源,亦无异于昔日之儒生,全承孔孟之余绪,其思想亦脱胎于儒家。”信奉儒家那套“内圣外王”的东西,希望通过修身立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号召人人做君子,但君子的标准太过苛刻,完全违背人性,大部分是口头上做君子,背地里真小人,所以儒家盛产伪君子。但也有极少数人,是真信了,真做了,不断向圣人看齐。

吴佩孚就是极少数人之一,他写过一本书,叫《循分新书》,里面从立志、秉礼、守义、守信、修善、仁民等方面,介绍了自己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中心思想和《曾国藩家书》有的一拼。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书法(故人西辞黄鹤楼····)


民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新旧思想交替,中西文化融合,社会价值观极度混乱。吴佩孚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践行儒家那套东西,大谈千古不易之成文宪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既难能可贵,又有些淡淡的悲哀。

悲哀是因为吴佩孚不仅用儒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也用它来分析处理军政大事。

吴佩孚在分析中国混乱落后的原因时,认为“民国以来,争权利,废礼教,以致祸乱相寻,二十年之久。”为此,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恢复礼教,搞王道政治,纲常名教,三纲五常,拯救人心云云。

但这明显是一条死路。

大清的时候,顽固派就是搞的这一套,徒增笑柄,吴佩孚没他们走的远,不反对洋枪洋炮。

再比如,吴佩孚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后,认为没什么新意,民生主义,不就儒家所讲的仁政吗,民权,儒家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难道不是尊重民权吗?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


这就有点陷入魔咒了,像英国人和英语来源于湖南英山一样。

冯玉祥倒戈后,吴佩孚通电指责冯:

“此次足下所为,失信曹锟,是为不忠;遗憾袍泽,是为不信;留玷教会,是为不仁;遭恨国人,是为不义。”

骂冯玉祥不忠不信,不仁不义,要与冯玉祥绝交,书生意气,可爱得很。

03

儒家思想适合描绘理想蓝图,一旦运用到现实政治中,枘凿方圆,尤其是在乱世,信儒家注定碰的头破血流。

事实上,吴佩孚的一生,是传统“道德政治”与近代“技术政治”冲突的一生,很矛盾。

吴佩孚反对内战,倡导和平统一,当年段祺瑞为贯彻武力统一,发动南北大战,是吴佩孚率先发停战通电:“阋墙煮豆,何敢言功?”,主张“罢兵共和”。

皖系倒台后,吴佩孚搞了个国民大会计划,想通过开会的形式,用民意解决国事纠纷,结果遭到了各方实力派的反对,吴佩孚眼见和平统一无望,走上了段祺瑞武力统一的老路。

吴佩孚心中有传统的民本思想,重视民心、民生,多次表达过战争对老百姓的摧残和苦难。1927年他写过一首诗:“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但是,作为一个军阀,吴佩孚又不得不进行战争,北洋时代的大战,吴佩孚一个都没有错过。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书法


这有点像曹操,一面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天悯人情怀,一面发动无数战争,甚至屠城。

吴佩孚忠于曹锟,将曹锟当做主公,但后来曹锟的所作所为,令吴佩孚深感遗憾、痛惜。吴佩孚劝谏不得,只能顿足叹息,而吴佩孚又以忠义自诩,不敢犯上作乱或者另立山头,只能远走洛阳,眼不见心不烦。

军队是军阀的立足之本,军费则是军队的衣食。军阀解决军费的方法,不外乎对外借款,对内盘剥,盘剥包括截留税收,勒索摊牌,特种生意,增发行纸币等等。

作为曾经的军阀一哥,吴佩孚曾多次高调宣称:决不横征暴敛,重加民赋,决不贪赃舞弊,自败名誉。这种说法,无疑是儒家轻徭薄赋、厚德养民的体现。

但是,不横征暴敛,怎么解决几十万军队吃饭的问题呢?

部下是这样的解释的:

“吴大帅大气磅礴,只知用款,有则任情支配,无则咆哮不已”。

意思就是,吴佩孚有钱的时候,随意支配,没有钱的时候,就会咆哮帝附身。

部下们知道吴大帅爱惜羽毛,不肯下令横征暴敛,所以主动把锅背了,下去搞钱。

这就是儒家“道德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鸿沟,完全按儒家那套来搞,行不通,一旦变通执行,就显得虚伪了。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练兵


04

再说一下吴佩孚的晚年。

我们常说皖系和奉系依附日本势力,直系依靠英美势力。实际上,直系和英美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至少吴佩孚没从英美那里获得多少支持,或者搞到多少钱。一方面是英美不像日本那样对中国野心勃勃,所以它们在华的商业存在强于政治存在。另一方面吴佩孚本人比较刚直,对外国势力比较警惕,底线太高,所以没什么买家。

换句话说,吴佩孚没有张作霖那么圆滑变通,想拿援助又不想出卖国权,外国人不傻,所以逐渐对吴佩孚失去了兴趣。

1932年,吴佩孚定居北平后,一边种花养鸟,一边与旧部联系,想搞事情。

吴佩孚势力是在北伐战争中被打倒的,相对南京国民政府,北洋政府是前朝,要说吴佩孚对新朝没有恨,不太可能,吴曾公开说过,一生反对民国民党。此外,吴佩孚当时56岁,睥睨天下,壮心不已,不甘心退出江湖。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吴佩孚与张学良


因此,日本人派人来拉拢吴佩孚,蒋介石也派人来警告吴佩孚。

但吴佩孚的态度始终没变:与南京政府合作,是不可能的,拿日本援助可以,因为想东山再起,但不会对日本俯首听命,也不会卖国。这是后来吴佩孚和日本谈判的基调。

七七事变后,吴佩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不能与国民党合作,但也不能在日本保护下治国,如必须我出山,则得日本退兵,由我来恢复法统。”

后来,吴佩孚亮出了具体的出山条件: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和一个自己的政府,不受日本遥控。

要说吴佩孚是变相拒绝当汉奸,也不尽然,他大可以和段祺瑞一起南下避祸,或者直接表明退出江湖,不问世事,以他的影响力,日本人和南京方面不可能对他下手,但他偏偏给日本人一点希望。

到了1938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开始大规模组建傀儡政权,争取吴佩孚成了土肥原机关的重点工作,一时间,北平什锦花园里,日本人、汉奸、北洋旧部、新闻记者络绎不绝,冠盖如云。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土肥原贤二


此时,抗日阵营的人,也在争取阻止吴佩孚下水。

吴佩孚先是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警告他“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唐绍仪被军统制裁后,吴佩孚又受到了匿名信,上面写着“请看上海唐绍仪”,各方人士也以通电、写信、秘访等形式,要求吴佩孚自重,保持中国军人的气节。国民政府大佬们也以密函的方式,劝吴佩孚慎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佩孚还是之前的态度,继续和日本人谈,但要求日本人撤军,并给以完全主权。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

吴佩孚没有断然拒绝日本人,始终是一个隐患,因此中统方面,下达了对吴的制裁令:“如郑白无可挽回,希即予严厉制裁。”

郑白,是吴佩孚与重庆秘密联络的代号,制裁,就是干掉。意思就是:如果吴佩孚下水,干掉他。


“秀才军阀”吴佩孚:一生矛盾,道德与政治的两难选择

晚年吴佩孚


日本人在吴佩孚这里无法突破,把重心转到了汪精卫身上。

1939年8月24日,日本情报机关向外务省提交了《吴佩孚和日本之意图比较》,指出吴佩孚想得到日本援助,又忌讳汉奸之名,梦想不劳而获,吴佩孚至今没有出山的迹象,争取他太难。

此后,日本人对吴佩孚几乎放弃了。几个月之后,吴死去,最终没下水当汉奸。

《吴佩孚思想管窥》、《吴佩孚思想研究》、《日本土肥原机关的“吴佩孚工作”及其破产》、《直系曹锟吴佩孚军事力量研究》、《吴佩孚逝世后的社会舆论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