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军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特产。在众多的军阀中唯独吴佩孚被称为"蓬莱秀才”。这顶桂冠很为他自己所珍惜他留下一部诗集,名字就就叫《蓬莱诗草》!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登在《时代》周刊上的吴佩孚的相片)


天生俊才刚出世

公元1874年(清同治13年)三月初七日他生在蓬莱城里安香杂货店主人吴可成的家里。距离不足二里就是世界闻名的蓬莱仙阁-出现ˆ海市蜃楼"的地方,蓬莱自古就被称为海中的三座神山之一。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那里有“仙人及不死亡药",“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圈"气象实在够虚无缥的了。吴佩孚出生在这里,却很少沾染上仙气。尽管他擅长易理,连行军打仗都要占上一卦但却只能在尘世当一名货真价实的“俗人”。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山东蓬莱阁,吴佩孚从小就在这长大)

蓬莱阁下有座"水城”,是抗倭明将练水师的训练基地,因而这里的民气很有点爱国情愫,安香杂货铺的主人也不例外。他崇拜戚继光,由于戚继光字佩玉,所以在吴佩乎,在坠地之后,吴可成便以佩为名,以玉为字,给他的二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蓬莱阁坐落在城北的丹崖山上。阁的下面便是黄海与渤海的分界之处。那里澄波万里,帆影碧空。有闻名中外的十大胜景。少年吴佩孚在这里尽情嬉戏,也许,由于道教文化的熏陶,使这小镇顽童避免了“市井无赖”的前途,而成了“市井强人”,也许,由于这里道教文化的濫觞,使他积极入世,而与佛理不沾边。他童年逛的是龙王庙,听到的是阎罗殿中充满恐怖的故事。这条汉子的心变得很硬。

父亲的突逝使嬉戏的年代太短促,吴佩孚十四岁那年,父亲就扔下孤儿寡妇,走上了黄泉路。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吴佩孚的全家照)

吴佩孚突然长大了,他紧闭着坚毅的嘴唇,每天深夜伏在枕上,看闪烁的灯影里,母亲弯着单薄而佝偻的身子,不停地摇着纺车。他大声地读书,与母亲嘤嘤的纺车声相唱和,不!他是想盖过那声音给好强的母亲一点心灵的安慰。他不许自己哭,一个家境过分清苦的孩子,十四岁就没有了眼泪。

拜师宿儒学作文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吴佩孚要到登州水师营里当学兵,每月二两四钱很子的进饷。“这怎么成?”在那“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年代,让儿子穿上号衣吴大娘是再苦再累也不肯答应的。她想让孩子继续念书:“你打六岁起进私垫,九岁就开笔作文章,落魄秀才十二岁念完了四书五经,好些个老夫子都夸奖你好才学哩。

现在你都十四岁了,只怪家里没钱,请不起好先生,还让你在私塾里当大学生,可这也犯不着去当兵啊!

可是儿子提到了李丕森的名字,老娘心花怒放了:“你认识他?登州府头一名好先生,教出来的举人、秀才多着哩!——你提李教师做什么?

“他看中我家贫而好学,书念得不错,诗文也有点根基,要收我为徒。让我一星期去两次水师营,剩下五天好好念书。”

吴大娘接受了这种安排,而且亲自带儿子去拜见李丕森,行了跪拜的大礼。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李丕森是登州府的宿儒,国学大师,在胶东颇有点名气,名举人孙丹黻也是他的门生。他把吴佩乎引为“高足”,

这对吴佩孚一生的思想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不管怎么说,吴佩孚也是个“儒将”。

初登黄榜试锋芒

公元1896年,也即甲午海战失败后的第二年,登州府这也是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最末的依然举行院试最后一次院试了。吴佩孚乘坐“末班车”高奏凯歌,他遵师命提着考篮,蹁进考棚,居然一鸣惊人,以第三名高中秀才。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清末时代的秀才)

别看只是一名“末代秀才”,但对吴家来说,仍是绝大转机,不论去富人家当西席(教师),还是做三家村的塾师,赚几枚银元养家糊口,就易如翻掌了,更何况前途无量。

但是,吴佩孚管了一件事,使他功名全休!

吴佩定还会中举人,当进士,连县爷都得刮目相看哩!

秀才身份竟被除

然而,吴佩孚管了一件闲事,功名全休。

事情说来并不大,不过是蓬莱电报局局长大人,为庆寿辰特邀省城一个戏班子来唱堂会。其哄动之处在于男同台演出,女演员不再是男伶反串。这事在当时的反响,比近百年之后在舞台上穿着比基尼选美还强烈,它公然违抗了大清禁律简直是在舞台上“诲淫”,别看蓬莱濒临海,得风气之先,可民风淳朴,哪里容得了这种“伤风败俗的事公然招摇?吴佩孚以“卫道者”自居,他闻知此事之后就愤愤然能自持了何况,吴佩孚“卫道有理”;这电报局长本来就是当地个强男霸女的士绅,被县学同窗称作“登徒子”的。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吴佩孚逝世后民众给他的“武圣”赞扬)

他以只是在“暗门子”当中寻花同柳,岂知此番竞堂而皇之地“女戏子”搬来了,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之打情骂俏,可忍,孰不可忍?!街头巷议中纷纷传谥之下,他如何不恼羞成怒? 于是喝首:“反厂!目无尊长,狂妄之至,快给我拿下!”在场的听差、跟班一看县大老爷雷鑫万钶,目然如虎狼,吴佩孚一看大事不好,自已一伙手无缚鸡之力,早已溃不成军,哪里有半点同仇敌忾的味道?他瘦驴拉屎,说了句:“他们不讲理,咱们走!”于是就溜之大吉。

一口气跑过了两三条街,到了个僻静的角落。 喘息定,秀才们就互相抱怨起来了。 吴佩孚十分恼火,郁郁说:“列位,今天的事,是我吴佩孚起的头,总行了吧!县爷必要追究,大家尽可往我头上推。 我独担这个罪咎!”他哪里知道,第二天早有几个人到县衙里“请罪”去!

吴佩孚目标太清晰,个子大,有言论,五十大板也是打,一大板也是挨。“墙倒众人推”,在中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最后吴佩孚在蓬莱是呆不住了,他只好离家出走四处流浪

吴佩孚深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这次的管闲事本来也不想闹得这般大,但事败秀才们才推他为“领袖”,实让他明白了中国文人的孽根。 后来吴佩孚在军旅生涯中,虽然总是有文人相从,但他心中有数,从未真正信赖过一个人。

“秀才可用,不可大用”,一直是他行动的准则,只怕这个契机大有些关系。

再度投笔又从戎

自从失去了秀才的身份,他也没有吃饭的生计了,这时他明白秀才也得吃饭。落魄秀才无法“保持心灵的纯洁,他终于明白了儒家经典不能当饭吃。于是他摆了一个书摊,替别人写写家信,写写状纸,过年的时候,写写春联,他的一笔好字可是从小努力练习的结果,连当地好多书法名家都啧啧称赞呢!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吴佩孚的书法作品)

一天上午,他正坐在摊后发呆,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摊前,原来是堂哥吴亮孚吴佩孚大喜过望,满脸泪水交流,陈说家乡亲人之后,说到了前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何不求达呢,独善犹难,何求闻达!

落魄秀才既不可下不了田,挑不了担,何以谋生?生逢乱世,也许在一刀枪上还能搏个前程。

“投笔从戎?

“对。你在家就当过水师营的学兵,重操旧业,驾轻就熟,吴佩孚沉吟道。

于是吴亮孚就动员吴佩孚到天津去,在武卫军里补一变名兵丁,一月可有四两五钱银子的进的。并且介绍说,那里有他的一个把兄弟,当文案,可以通过他的门路引进。

时也,运也!吴佩孚生在清末,正是军阀大练新军以求丰满羽翼的年代。他狠狠心,要弃文从武了。不过,文人从武得发表一通宣言才是,否则哪能冠冕堂皇?

他当即说“哥,我实话告诉你吧,那年日本军舰过蓬菜,一炮吊中了蓬莱阁上的匾,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投笔从戎了。哥,你今儿来为我指了一条明路,我借花献佛,敬你一杯。拿着堂兄给的二两碎银子,到了火车站。他坐的闷罐车有门无窗。火车一开铁门拉上,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

然而,从此开始的却是吴佩孚的锦绣前程。车门一开,一切就亮得耀眼了。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却多了名军人。——吴佩孚

(老年的吴佩孚)

从此,中国少了个秀才,多了名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