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于医卜与庙堂之间的民国传奇人物---吴佩孚

乱世续春秋——吴佩孚

民国时期,有不少奇士怪杰,如特立独行的辜鸿铭,狷介率真的刘文典。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军阀之中,也有一位与名士类似的人物。他有一腔豪情,一点书卷气,一点狂狷气,他便是秀才将军吴佩孚。

在北洋众多军阀中,吴佩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民国十三年九月八日,吴佩孚成为首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美国人如此看重吴佩孚,源自他的实力。1920年,吴佩孚击败皖系,声名鹊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吴佩孚让12万奉军在山海关败北,吴佩孚来到了人生巅峰。

曹锟贿选成功后,把吴佩孚升为直鲁豫巡阅使。当时吴佩孚虎踞洛阳,在其最鼎盛时期,拥兵数十万人,其中直属部队五个师和一个混成旅十余万人,控制着直隶、陕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地盘,势力惊人。

游弋于医卜与庙堂之间的民国传奇人物---吴佩孚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吴佩孚个人能力如此之强,能和他说上话的人也就不简单了,更别说他的结拜兄弟。吴佩孚就有这样一个结拜兄弟,名气虽不到吴佩孚,但在当时他却是人人都希望拉拢的人才。

这个人就是在民国有着奇才之称的张其锽。有人说,纵观整个北洋时代,学问与谋略最出众的就是杨度和张其锽,可见人们对张其锽能力的认可。张其锽有一个绝技,“占卜”,就是预测能力超强。

张其锽,广西桂林人,晚清进士。此人熟读经史子集,对命理、星相之类术数也有很深的造诣,时人称为“张铁口”。在结实张其锽结实吴佩孚前,他曾在湖南任知县以及南路巡防队、南武军统领等职。

1918年6月,湖南督军谭延闿委托张其锽去衡阳见吴佩孚,希望两家能结成姻亲,目的是能实现强强联合。这次见面,姻亲是实现,可张其锽和吴佩孚一见如故。交谈深入后,两人互相欣赏,两人结为兄弟。

游弋于医卜与庙堂之间的民国传奇人物---吴佩孚

吴佩孚对张其锽的名字也略有耳闻,尤其对术数颇有研究,于是决定让张其锽为自己算上一算。吴佩孚生于清朝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寅时,八字为:甲戌,戊辰,己酉,丙寅。

张其锽研究一番后,得出一个结论:玉帅(吴佩孚),贵造乃己土生于辰月,是为春月之土。乙木偏官藏遁于月建,颇有力,但乙酉合金,所以‘合煞留宫’,要取正官做用神。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张其锽认为吴佩孚51岁、52岁这两年可能有劫难,要非常小心。张其锽还补充了一句,在“六十五岁戊寅、六十六岁己卯,恐怕难过。如果冲过了这关口,寿限可就长了,至少能够活到九十岁。”

那么,张其锽的预言是否靠谱呢?历史告诉我们,张其锽确实是预测天才。1924年10月,当吴佩孚率领10万大军与张作霖激战正酣时,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这年吴佩孚刚好51岁。第二次直奉战争让吴佩孚直入谷底,率残部败走天津,一路南逃武汉。

在逃跑时,段祺瑞派出杀手暗杀他,吴佩孚更是一夜白头。反观张其锽,因在直奉击败国民军占领北京时功劳很大,后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病去世,终年66岁。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为吃饺子的时候被骨渣刺伤牙龈,入日本医院治疗。土肥原贤二忌恨吴佩孚对其出言不逊,想拿吴佩孚开刀,杀鸡给猴看。结果日军医奉命向吴佩孚注射了剧毒,这位显赫一时的大军阀(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连遗言都来不及向家人交代一声就死了。

1940年1月21日,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仪式。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194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为吴佩孚举行国葬,葬于北平玉泉山,由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国军政要员等近万人参加。

吴佩孚出身贫寒。父亲在世时,节衣缩食送其入私塾读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但其父于1890年因病去世后,生活困难,只得中断学业,入蓬莱水师当兵谋生。吴佩孚六岁时入私塾读书,十四岁那年进人登州府水师营为学兵。兵事余暇之际坚持读书自学,还特别喜欢研究术数《六壬大全》、《柳庄相术》、《李虚中命书》之类书籍研究得滚瓜烂熟。凭着刻苦自学的功力,二十二岁时(一八九六年)考上秀才。没想到中了秀才第二年因得罪当地一个豪绅,被革去功名,并且受到通缉,只得离乡背井,从山东来到北京,在街头设卦摊,以卜卦、算命为业营生。

吴佩孚的新婚妻子染病死去,给了吴佩孚沉重的打击,无处排忧解难的吴佩孚很快就粘染上了烟瘾。

不久后,吴佩孚烟瘾越来越大,花光了身上的钱,这时他终于清醒了过来,带上一群朋友跑到烟馆大闹了一场,把整个烟馆都给砸了。

烟馆老板告上衙门,吴佩孚在朋友的掩护下逃往了北京,但他的秀才功名被官府以“行为不检,有辱斯文”为名革除了,从此,吴佩孚想靠科举飞黄腾达的理想彻底破灭。

逃到北京的吴佩孚,举目无亲,只好靠给人算命为生,饥一顿饱一顿的过了一段落魄日子。可是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吴佩孚的堂兄吴亮孚一语点醒梦中人,劝吴佩孚投笔从戎,即可圆了儿时的梦想,又有希望奔个好前程。吴如梦初醒,投入了天津淮军聂士成部,当了一名勤务兵,正式走向了成就他一生的军事生涯。

1898年,在北京城当了一年多算命先生的吴佩孚得到亲戚的帮助,进入天津聂士诚部当兵。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圣人不在庙堂就在医卜之间。显然,吴子玉徘徊在两者之间,命运使然让他走上庙堂执掌军权,当时的环境背景决定了这在历史上再难上演这样的人生传奇,真乃时势造英雄,故而中国的历史品味才有真正的韵味和底蕴。

游弋于医卜与庙堂之间的民国传奇人物---吴佩孚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佩孚发现上司郭绪栋在公文中用错了一个典故,就本能地指正了出来。这个郭绪栋正好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他不仅没有怪罪的吴佩孚的唐突,还很欣赏吴佩孚学识。他得知吴佩孚是秀才出身后,大为赞赏,二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郭绪栋说:“人说秀才遇见兵,我是在兵里头遇了秀才,我还是不第秀才,好意思叫你做我的下人吗?枳棘非栖凤之地,我得替你想想出路。”

在郭绪栋的大力推荐下,吴佩孚很快就从普通士兵转任为更能发挥出他才能的文书。后来吴佩孚又靠着自己卓越的学习能力考上了北洋无备学堂,毕业后便开启了他的发迹之路。郭绪栋这个人,慧眼识珠,心胸宽广,是吴佩孚的伯乐与恩人。而吴佩孚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一直不忘郭绪栋的知遇之恩,穷其一生都在报恩。吴佩孚功成名就后,漂泊半生的郭绪栋有了衣锦还乡的想法,他想做山东省的省长,他对吴佩孚说:“如果能在家乡露露脸,死亦无憾。”郭绪栋的这个请求着实让吴佩孚很为难,因为当时的山东省省长是曹锟的亲信参谋长熊炳琦。但为了满足恩人郭绪栋的心愿,吴佩孚还是与上司曹锟若磨硬泡起来,终于成功把山东省长的宝座给郭绪栋弄到手了。

历史处处是偶然,翁姓豪绅一脚踢没了一个秀才,踢出了一个军阀;历史处处是巧合,如果没有郭绪栋,就不会有吴佩孚的叱咤天下,如果没有吴佩孚,也不会有郭绪栋的名震山东。

吴佩孚的所作所为刺痛了段祺瑞,更令段祺瑞对这个昔日的学生感到寒心。吴下令罢免曹吴两人的一切职务,皖直两系公开决裂,双方各自备战,大战一触即发。此时,远在关外的张作霖也坐不住了,以调停人身份来到保定,意欲从中牟利。局势稍有缓和,吴佩孚却是不依不饶,仍然坚持解散安福系,惩办徐树铮的主张不变,并向段祺瑞下达了最后通牒。段祺瑞看到通牒后怒道:“如果一定要罢免徐树铮,便必须罢免吴佩孚。”张作霖嘿然一笑道:“这......恐怕办不到。”段祺瑞恨声说道:“办不到也得办,你们不办我来办。”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言不合便开打。既然谈不拢,那就武力解决了。

直皖两系出动的兵马人数虽然大体相当,但实际上直军的实力并不如皖军。

皖军无论是器械装备,兵员素质,训练程度都较直军为优。战前,张作霖曾探曹锟的口风,问他把握几何,曹答道子玉的把握便是我的把握。确实,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常胜将军吴子玉智珠在握,一切早在他的筹算之中。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吴的这首词就是模仿岳飞的这首而作,甚至韵脚也如出一辄。就从词本身来说,算不得很好的作品。无论从用词遣句还是音律上,都远不如岳飞的原词。考虑到军中文化不高,吴佩孚又以此为军歌传唱,故而这首词的通俗性还是不错的。但诗词毕竟是表达情感寄托志向的,吴又一向以关岳自况,两词表达的感情和主题实则是相通的。岳飞词中难掩的是收复中原,矢志北伐的激越之情。吴词中表达的则是驱逐鞑努,恢复中华的爱国之意。从这一点上看,词虽未得其形,其神已具焉。

吴以词为军歌,一路高歌,颇有壮士长歌入汉关之意味。一路上,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燕赵悲歌,声动四野。5月31日,吴佩孚抵汉,武昌市民及青年学生手持鲜花夹道欢迎,吴欣然受之,并发表演说,责骂段祺瑞政府是妖孽乱京师,发誓要扬国威,除国贼,博得一阵阵喝彩。6月1日,吴佩孚再次发表演讲,声称此次北来有三个目的:一是驱逐日本在北京势力 二是破坏安福系 三是竭力使中国脱离军人统治。单从口号而言,吴佩孚不仅是一个爱国军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民族英雄。然而,吴佩孚本身虽不乏一时激越的爱国之情,但提出此主张实则也包含现实政治的利益诉求。从本质上说,吴仍是一个军阀,又怎么可能超出自身,让中国脱离军人统治呢。然而无论如何,这位昔日沉默寡言默默无闻被军中同僚视为傻子的吴佩孚已成为名声大噪的革命将军,声望之隆,一时无两。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大概便是如此。

吴佩孚的所作所为刺痛了段祺瑞,更令段祺瑞对这个昔日的学生感到寒心。吴下令罢免曹吴两人的一切职务,皖直两系公开决裂,双方各自备战,大战一触即发。此时,远在关外的张作霖也坐不住了,以调停人身份来到保定,意欲从中牟利。局势稍有缓和,吴佩孚却是不依不饶,仍然坚持解散安福系,惩办徐树铮的主张不变,并向段祺瑞下达了最后通牒。段祺瑞看到通牒后怒道:“如果一定要罢免徐树铮,便必须罢免吴佩孚。”张作霖嘿然一笑道:“这......恐怕办不到。”段祺瑞恨声说道:“办不到也得办,你们不办我来办。”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言不合便开打。既然谈不拢,那就武力解决了。

直皖两系出动的兵马人数虽然大体相当,但实际上直军的实力并不如皖军。

皖军无论是器械装备,兵员素质,训练程度都较直军为优。战前,张作霖曾探曹锟的口风,问他把握几何,曹答道子玉的把握便是我的把握。确实,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常胜将军吴子玉智珠在握,一切早在他的筹算之中。

战事初起,皖军借器械之利,兼有洋兵开路,气势如虹,连战连捷,直军东线渐渐不支。恰在此时,奉系前卫百人到达,皖军误认为奉军已参战,气势为之一挫。吴佩孚则采取避敌锋芒,以逸代劳,随机应变的方针。7月16日,是日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皖军大炮失效。吴喝得酩酊大醉,亲率一队,奇袭皖系军西路军主将曲同丰司令部,一举擒获西军主将曲同丰。在火车上日日置酒高会的总司令段芝贵听到曲同丰被擒,吓得赶紧抱头鼠窜。主帅既逃,指挥中枢被毁,皖系覆败之局已难以扭转。前后五天不到,皖系经营多年的精锐部队就全部瓦解。段祺瑞见大势已去,被迫引咎辞职。曹锟被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直皖战争使吴佩孚大出风头,英帝国主义甚至称吴为新中国的大英雄。当然,吴佩孚对洋鬼子这些恭维全然不领情,因为他完全就是个土鳖。

吴佩孚深知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因此吴回到洛阳加紧练兵。旋即吴佩孚派兵入鄂,挥师入川,又令心腹张福来督军河南,全据中原形胜之地。眼看吴佩孚形势益涨,自持调停有功的张作霖却心中不高兴。在他眼中,吴佩孚不过一区区师长,如何敢与自己平起平坐,同称大帅。由于直奉间利益分配不均,一场大战又在所难免。奉军趁吴佩孚在洛之隙,乘地利之便,击败曹英部,占领天津一带,直逼京畿。直军第五旅旅长董政国临危受命,效仿田单火牛计,以母牛为前驱,敢死队随后,击破奉军地雷阵,在长辛店大败奉军。奉军经长辛店一战,军无斗志,一败再败。而吴佩孚又早行釜底抽薪之计,与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约为兄弟,让他按兵不动,又在奉军内部招降纳叛,分化瓦解,让他后院起火。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奉军终全面崩溃。吴佩孚轻描淡写,随手破敌,可谓是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战胜奉张后,直系独领中枢,吴佩孚也迎来了其一生最为辉煌的洛阳开府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举国之内,只知有吴佩孚,而不知北洋政府。

1923年,吴佩孚50岁生日,虽登报谢寿,但仍然有七百多人专程为他祝寿,就连摄政王载沣也送上大内珍玩作为贺礼。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也前来祝寿,并亲自撰写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此联将吴佩孚比作周武王,极言吴武功之盛,暗喻一统全国之意,正合吴佩孚武力统一的想法。吴佩孚看后大喜,当即赏了康有为四百大洋。

这是他一生的巅峰时期,八方风雨会中州也是他人生最得意之时的写照。他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最强者。

吴佩孚熟读古书,深明易经,他并不是不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然而一连窜的胜利使吴佩孚冲昏了头脑,加之骨子里的狂傲之气,以天下第一人自居的想法油然而生。其时,吴佩孚既有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待人接物也更加目空一切,颐使气指。吴佩孚一向以关羽岳飞自居,却也不经意学得了他们的短处。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骄傲自大,吴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世人皆知,关羽最终以短取败,败走麦城。吴佩孚不以此为鉴,难免重蹈古人覆辙。吴佩孚的骄横跋扈引起了直系以外各军事力量的恐惧不安。在直皖和直奉战争中先后战败的段祺瑞张作霖,对吴佩孚一直恨之入骨,耿耿于怀。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终于使得两个失意的人携手走到了一起,来对付眼前共同的敌人。尤其是张作霖,他自被吴击败后,深感耻辱,回到东北整军经武,卧薪尝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与吴佩孚再决高下。

1924年9月,张作霖借支持皖系卢永祥为名,进军榆关。吴佩孚则做出了向卢张同时开战的决定。9月17日晚,吴佩孚在北京四照堂召开军事会议,这便是有名的四照堂点将。大战在即,吴佩孚却身着短衫,意气风发,歪坐在桌边宣读讨奉宣言。吴佩孚每念到一个将领的名字,便宣布一道作战命令。当念到总司令吴佩孚的名字时,总统府的全部电灯骤然熄灭,这似乎已预示了吴佩孚失败的命运。

直军此次投入的总兵力达四十万,奉军为二十五万。以兵力对比,直军占有很大优势。但吴佩孚深知奉军经过几年准备,又有日本外援,难以速战速决,便决定在九门口山海关方向拖住奉军主力,继而由热河出兵,威胁东北,使奉军顾此失彼,再用海军在葫芦岛登陆,一举结束战争。故而九门口的争夺便成为此次战争的重中之重。奉军张学良郭松龄部一路猛攻,先后攻占九门口石寨等战略要地。吴为挽回颓势,于10月12日抵达山海关前线指挥。同时命冯玉祥出兵热河,策应山海关方向战事。就在双方鏖战正酣之际,后院的一股冲天大火却打乱了吴佩孚的部署。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吴佩孚一向刚愎自用,老子天下第一,又把部下分为三六九等,不善于抚恤,故而内部矛盾重重。冯玉祥性情耿介,不随流俗,治军理政都自成一格,故而不受吴佩孚喜爱。吴佩孚五十大寿,冯玉祥竟派人送上清水一坛,并奉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批条。吴佩孚虽表面赞许,内心却十分厌恶。双方矛盾由此也越积越深。直奉战事再起,吴佩孚知冯玉祥素来骁勇,不得已起用其为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在战前早与孙岳胡景翼结为联盟,准备反叛吴佩孚。同时冯玉祥又派人与张作霖暗通款曲,频送秋波,与张作霖共商讨吴事宜。吴佩孚亲率主力赴山海关督师,冯玉祥认为时机成熟,遂回师北京,倒戈囚曹,迫吴下野。

冯玉祥围魏救赵,攻敌必救,果然奏效。吴曹本是一体,曹锟既囚,吴心乱如麻,自知大势已去,遂命张福支持对奉战事,自率一部回师讨冯。不想一向被吴佩孚视为周仓的张福来却辜负了吴佩孚的信任,在吴佩孚走后,也随即上船溜走。二十万大军无人节制,奉军趁机猛攻,队伍溃乱,因而败北。在国民军步步紧逼下,有人劝吴退入租界,吴呵斥道:“堂堂军人,托庇外人,不可为也。”吴佩孚临危不惧,再次显示出其过人的风骨和气节。在海军的仗义接应下,吴佩孚终于逃过此难,全身而退。吴几经辗转,先回河南,后又仓惶逃奔湖南。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帅终于从权力的宝座上跌落,成为困于浅滩的潜龙。

所谓潜龙勿用,可吴大帅虽寓居山野,流落江湖,仍幻想着东山再起。他满脑子的旧思维旧传统,已适应不了现代的时势。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已是注定,即使一度回光返照,也逃脱不了黯然落幕的宿命。

1927年10月10日,在武汉再起的吴佩孚被北伐军彻底击败,吴军主力全部被歼。吴大帅再次过起了飘零江湖,东躲西藏的日子。在经历了兵困白帝城,感叹白帝春深后,吴佩孚率卫队北上,投奔张学良。张学良执子侄礼,敬吴为世叔,安排吴在北京什锦花园居住。从此,吴佩孚彻底告别政治漩涡,过起了清闲的小日子。尽管华北失陷后,日本特务机关一再笼络吴佩孚,一向清廉自守吴大帅自然是拒不合作。1939年,吴佩孚不慎染上牙疾,虽延日医开刀,终药石无工,抢救无效而死。一代枭雄终赫然长逝。正是凭借一腔豪情,一股正气,一点书卷狂狷气,吴佩孚拒绝了英美,拒绝了苏联,最后拒绝了日本请他出山作傀儡的请求。吴佩孚死后,政府追悼,士民流涕,名留青史,光照后世,也算无愧于关岳了。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可是盖棺之下真的就可以定论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所谓“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历史人物是变动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夺时。”历史人物是多面的,他有史书、文学、民间三种形象。这三种形象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更有许多相互矛盾与抵牾之处。评判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随意臧否。应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更多地体察人物的内心。

因此,以一种怎样的的方式来阐述和解释历史更为合理呢?我想应该是人文情怀,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切关照。而人文情怀中首要的便是对人本身的重视,注重对人物的研究,这也是我作此文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