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立教十五論》,才對道教“出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基於一些特殊的時代原因,以及道教本身尚“隱”的宗教義理,大眾對道教和道人的瞭解其實並不多。即便偶有一些認知,也總是和藝術作品中的宣傳有很大關聯。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道人和他們所行持的宗教生活,始終懷著一份好奇心思。尤其在面對全真派道人的時候,每當聽說道士出家,人們總是會在主觀上把道教之“出家”與其他宗教的“出家”等同起來。這其實是對道教出家的最大誤解。

讀了《立教十五論》,才對道教“出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真道人出家一說,可溯源於全真教的開山祖師重陽真人,及其傳世之《重陽立教十五論》(以下簡稱《十五論》)。此《十五論》,可看作是重陽祖師創立與管理全真教的中心主旨,其詳細講說了全真道人的言行規誡,是瞭解全真道不可不讀的經典。儘管祖師經典本立足於全真道人的基本概況,但文中字字珠璣、句句玄妙,所闡述的修道門徑是值得所有道教徒參學和行持的。而《十五論》的開篇第一論,就寫到了“出家”二字:

“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安)之法。”

這裡的意思是說,凡是入道而出家之人,第一件事便是要“投庵”。庵,本是一個可以寄居的房屋而已。當因為有了茅庵可以避風擋雨,不再因為飢寒冷熱而經受身體上的磨難,那麼心性也才能夠漸漸安止。身上無事,心中無憂,精炁神三者具足,且氣脈通暢而神智清明,此時便是參玄悟道之機。

讀了《立教十五論》,才對道教“出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道教之中,動以養身、靜以煉神,不論是動還是靜,都是修行的法門,所以樣樣皆要修持。但同時要明白一點,動靜之事唯有不偏不倚而取中和之態,才可以外養真形、內煉真性。若是動作過度以至勞損,則會敗壞身體的氣血;若是長久為靜而不動不搖,又會導致氣血凝滯。所以,修行之妙在於“得中”二字。道祖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可以使人明心見性的“常道”,便是從“得中”之事上參悟而來。能夠守得住中和常道,便可以安分自己的身和心。身無縱享且心無貪圖,即便是居住在茅草菴中,也可以一心只念修行事。能做到這一點,方是道教中所稱為的出家修行人。

祖師慈悲,《十五論》開篇第一論雖名“論住庵”,卻是為後人點明瞭修行的基調。在此論中,有一個非常鮮明的邏輯體系:

1、凡是想要出家修道者,必須要先投庵。

2、投庵的目的,是要讓身體能夠有所依倚,進而使“心漸得安”。身心都能安定時,身中氣神才會更加和暢。能做到這一步,便是入了修道的門路。

3、此時,要警惕修行中容易出現的兩點偏頗現象。一是過度勞心勞形,二是過於求靜求止,這二者都是偏執與極端的表現,不是修行人應該做的事情。

4、修行之重點,在於明白“動靜得其中”。能夠守“中”、守“常”,便是明白了住庵時的修行法。此“出家”才是真出家,此修行才是為真修行。

讀了《立教十五論》,才對道教“出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把這四點內容簡化成為

幾個關鍵詞,可解讀為:出家、投庵、守常。而一個“舍”字,則是橫貫出家修行的中心字眼。由此,也就引出了道教之“出家”的真意義。

世人對其他宗教中的出家概念比較熟悉,大抵以離開父母妻兒,以獨身、素食的方式到道場裡面去清修,隔斷紅塵的紛紛擾擾以求方外的大清靜,是為“出家”。從這層理解上看,道教所言之“出家”,似乎蘊含著同樣的道理和修持的法則。唯先有超越塵世煩雜的勇決之心,才能得方外修行的真逍遙。這是對紅塵物質慾望的舍離。此“家”,借指外在事物對修行的干擾和阻撓。

於此,還需要明白一點,道教雖然有“出家”的概念,但並不鼓勵所有人都拋棄家人而皈入玄門修真。真正能披上一身青紗修行的人,都有各自的因緣,肩上承擔的責任更多,一路走來所遇到的魔障也更大。隱世修行的道人是令人敬佩的,但若能以終身的力量去完成自己在人間的責任,這等修持也是令人讚歎的。出家與在家,只不過是修行方式上的不同,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對比。比選擇什麼方式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做到縱然沉於世相卻心內終無塵染?

讀了《立教十五論》,才對道教“出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真正的出離,是心意上“舍”,並通過修行而達到心念上的“安”。此為“家”的第二層借指,即我們要舍離的是心的貪戀。所有對修行產生干擾的外在因素,最終都是因為本心尚不能安寧,所以才會讓身心都在愛河慾海中隨波逐浪。因此,祖師告誡說,“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道教講的“出家”,不是對紅塵世界的逃離,而是為了尋求身與心上的內外得安。

至此,也就明白祖師提出“住庵”之說的深遠意義。

在另一版本《十五論》中,最後一句“此是住庵之法”寫作“住安之法”。祖師用意深遠,以庵來棲身,以安來止心。身心皆能守住真常中和,雖曰出了世俗之家,卻是迴歸於自然大道之家。此才是道教修行中的真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