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育兒知識、早教方法、教養智慧、親子閱讀,父母掌握一點,孩子受益一生。教子探討無止境,讓涵哥和您一路同行...

「涵哥談家教」孩子成長的特級老師、 母親進階的無牆大學 、 家庭幸福的全科顧問!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前幾天,朋友跟我通話,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

  她說以前忙於工作沒時間好好管孩子,現在有機會了,便想著好好陪陪孩子。

  可是發現一輔導孩子寫作業,馬上就急不過對著孩子開吼了。

  有時想都沒想就罵了出來,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這樣的話。

  而且孩子每次被吼時,都只是呆呆的望著書桌,不哭也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有一天,正在炒菜的她叫孩子幫忙端一下菜,不知道怎麼的,沒拿穩全摔了,撒了一地。

  她立馬怒不可遏的吼了一句:“你這個小孩怎麼回事啊,這麼小的事都做不好,以後還能幹什麼”。

  孩子很委屈地哭著說:“求你別吼我了,我不喜歡這麼兇的媽媽。”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相信這樣的情形絕不是個例,在很多家庭裡,大人經常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吼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導致一些更糟糕的後果,比如孩子可能會脾氣火爆,也喜歡大吼大叫,焦慮、抑鬱等。

  明明想控制自己的脾氣,可為什麼還是控制不住自己?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吼,可能也會成為一種輪迴。

  往往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

  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習慣性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在繪本《生氣王子》中,只要追溯大象艾迪脾氣火爆,就會發現原因是爸爸也很愛生氣。

  為什麼會對孩子吼叫呢?

  有時並不是孩子真正犯了多大的錯,只是當我們面臨生活和工作過大的壓力的時候,孩子的一點小失誤就會成為讓父母爆發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是孩子是無辜的,他們承受的傷害誰又能明白呢?

  “獅吼式”教育真的很恐怖。

  曾有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讓媽媽聽平時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媽媽竟被自己嚇哭!不敢相信這是自己。

  有的家長會說自己也感到為難:“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我不吼,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因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暖和,便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然柔軟,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樂於接受你的教育。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

  有時候,溫暖的話語要比鋒利的指責來的有效的多。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其實,聰明的父母都選擇與“獅吼式”教育相反的“低聲教育”。

  “低聲教育”,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以平和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並儘量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教育方式。

  那怎麼才能做到“低聲教育”呢?

  ☞ 不指責,說事實;不埋怨,說方法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寫道:

  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說多少次了,你怎麼就不記得關門呢!”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有時會這樣指責孩子,而孩子多半裝作沒聽見,或推脫責任,然後他越不聽,我們就越說……

  如果我們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只是用平和的語氣說出所看見的客觀事實:“門好像還開著”,是不是會好很多。

  當你看到剛打掃好的屋子轉眼一地玩具的時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句:“你怎麼這麼不省心,害我白忙活半天”,其實你這麼說孩子並不會多在意心疼你。

  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具體、易操作的方法,甚至鼓勵表揚孩子,“媽媽剛剛打掃完好累哦,要是有個小寶貝能幫媽媽整理乾淨,真是幫了大忙了!”這個時候,他們多半都會很樂意去完成。

  ☞ 換一種表達方式,告別尖酸與挖苦

  把命令式的句子主語,從“你”換成“我”,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把憤怒的指責變為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

  “你再不去做作業,以後就別想再看電視玩手機,天天做事慢慢吞吞的。”

  這樣指責,孩子未必能理解為什麼作業不可以晚點再做,不如換成:“媽媽今天有點累了,我希望你能自己安排好時間,早點完成作業。”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不能理解,爸爸媽媽為什麼突然莫名其妙地發火。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將重點放在了“我希望孩子做什麼”,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當你哪天失控對孩子大喊大叫時,請試著跟孩子說道歉。

  當我們實在無法控制住自己,依然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承認自己的錯誤依然可以修復親子關係。還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一個全面的自己。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孩子的兩大主要需要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這兩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覺得沮喪。

  一方面,孩子希望父母道歉,並不是真要聽父母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孩子會將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有助於孩子產生歸屬感。

  另一方面,父母向孩子正面道歉,是孩子學習處理和其他人發生矛盾最有效的模仿對象。

  從小父母告訴孩子,做錯事了要及時向別人道歉,結果父母錯了卻不願道歉,這種言行不一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方式,進而無法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

  如果實在覺得道歉難以開口,其實也並非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給孩子寫小紙條或者寫信,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爸爸媽媽,如果真愛我,請每句話都好好說

  《小王子》中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話: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就草率地做出了結論。

  有些真相,藏在水晶般純粹的心背後,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孩子的世界,需要我們用心感受。

  “爸爸,媽媽,如果你真的是愛我的,那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請孩子多一分理解,多點耐心和溫柔,一定會收穫不一樣的親子關係。

涵哥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孩子教育問題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