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邊教邊學

教學,即老師教,學生學。再精確一點,老師要用心教,學生須努力學。教和學,相輔相成。老師用心教了,學生不努力學,則效果不明顯;反之,學生努力學了,老師不用心教,也會事倍功半。教和學,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那麼,從“教”的角度,提醒我們每天進步一點:

1. 端正職業態度

多數時候,我們做的只不過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而已。眼睛裡只盯著工資,對付著被安排的活。回想起曾經年少輕狂,滿懷夢想,要在這個行業大展拳腳。無奈,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結了婚、生了娃,只能顧自己的小家了。逐漸地,也就失去了那份最初對這份職業的激情與執著。生活,蠶食了我們的職業感。

郭德綱對徒弟們說過:能力不夠,我有辦法;態度不行,我一點轍都沒有。太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是不想做。我們通常會對極其普通的日常失去耐心,從而影響了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舉個例子,你能看著自己孩子不吃飯,而不去管他嗎?絕對不會!你會想方設法讓他吃飯。需要相同的態度,對待學生。

2. 情感價值滲透

教學生,有的時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本身,這一外在簡單行為,更多時候還要適時疏通學生心理,這一內在複雜過程。不是說老師教,學生就一定聽,這只是個理想化的狀態。一旦學生的心理產生阻塞,老師教的知識根本進不去。所以,老師教知識的過程中,也包括怎麼能讓學生聽你的、順從你。

當學生心理遇到障礙時,老師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坦誠的溝通。老師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突破心理困難。追根溯源,給學生理清,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如何正確、有效地學習?為什麼最近狀態不好?學習過程中,節奏、步調是否正常?怎麼消除考試之前的緊張、焦慮?

3. 語言要簡潔有效

簡潔,即切莫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地講。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我們要關心受教育者,課堂內容一定要和學生的需求緊密相關。只講跟課程有關的話,請勿大談特談自己的經歷。個人經歷只用於幫助學生理解,輔助自己講解。不要總以你自己為中心,你沒有你說的那麼厲害。不要炫耀,更不要編造。

有效,即表達要有邏輯。頭腦清晰,表達清楚,學生更容易理解。根據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說話和寫作都遵循著“總—分”結構,如:儘量不要說“這道題答得挺好的!”,而要說“這道題答得很好!好在:1… 2… 3…”。避免只使用一些籠統、寬泛的概括性詞語,應該給予充分的說話依據。

4. 活動要靈活變換

神經學家發現:任何講演性質的內容,經過10分鐘左右,人的大腦都會疲勞、注意力會不集中。通常,一堂課會持續約1個小時,怎麼能期待學生老老實實坐著聽。所以,講十幾分鐘左右,適當插入一些互動,如音視頻圖,反問思考,角色互換,示範模仿等,儘可能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5. 善用例子和類比

例子和類比,會使枯燥的東西生動、有趣化。老師講課的時候,多數都是向學生傳遞新的信息。學生在接受新信息的時候,不可避免出現聽不懂、不理解的現象。舉例,就能把相對陌生的知識用學生已熟知的概念形象地說明。類比是可以找到共性的,如學英語和練雜技,都講究刻苦努力,沒有捷徑。

6. 幽默貫穿始終

幽默,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幽默不等於講段子,為了幽默而刻意幽默。因為每個人對幽默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大體上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合,說恰當的話,給恰當的人聽。幽默感,是個別人的一種能力,強求不來。但確實,適當的幽默可以讓課堂氛圍變得輕鬆。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學是個挺複雜的活兒,講究分寸、火候。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教學分不出誰好誰壞。再大名氣的老師,也有討厭他的學生;即使普通的老師,亦會有學生喜歡他。做好自己,更要關注學生,最終達到教學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