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前言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該小說以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 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筆觸優美,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特點;沈從文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自然風光的魅力。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該小說還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這個故事不長,而且清新耐讀。《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便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也是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所以,在我看來,故事整體上有體現出一種悲劇性和悽美性,這不僅體現於情節上,還體現在人物上。同時,人物性格的純粹性更是難能可貴,與自然相互映照,自成一體。


《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邊城》的悲劇性

《邊城》有一種根植的悲劇性,體現在不圓滿,愛情的不圓滿,人物命運的不圓滿。兩兄弟愛上同一個女孩,這樣的設定在一開始就註定是要走向悲劇化的結局,這個女孩翠翠長得那麼美,又聰穎,怎得不得同一個女孩。大佬為了成全二老而出走了,最後離奇死亡,而二老儺送因為內心的愧疚也離開了。喜歡翠翠的兩個人都走了,照顧翠翠的祖父也走了,那一條渡船也消失了,翠翠只有自己了。沒了親情的陪伴,愛情也毫無盼頭,“那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翠翠父母的愛情也是一大悲劇,殉情的設定讓翠翠的身世更增添了一絲悲劇色彩。在沈從文筆下,所有的愛情都不圓滿得像一場遺憾,他總是通過這樣的遺憾來表達什麼,來揭露什麼。

翠翠的祖父也有預感,感覺到翠翠的結局。

其實他(翠翠祖父)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所有的擦肩而過都是命中註定。有人說,沒有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當然,這樣的話衍生了很多版本,讀過《邊城》的人一定能發現這本書裡的遺憾和憂傷。


《邊城》的悽美性

一個祥和寧靜的邊城小鎮,有渡頭,有船,有溪水,還有淳樸的祖父和美麗的翠翠。清晨,破曉,溪上是淡淡的煙霧,溫潤的空氣流轉著,就像是江南水鄉的畫意。這兒的景,自然有靈氣;這兒的人,淳樸可愛。沈從文似乎很擅長寫靈氣的世界,靈氣的女孩子,以及人性的善良美好,心靈的澄澈純淨。在作者那個時代,這些真善美是社會生活上的一股清流,在今時也是如此,這般純真的模樣,純樸的人們,在足跡匆匆的現代實屬難見的。抑或說《邊城》代表了寧靜,而現代浮躁。

悽美性也是《邊城》中所體現的一種特質,主要體現在儺送與翠翠兩人之間的感情。初遇時便生了好感,漸漸接觸之後更是升級到了喜歡,或者說愛。悽美在於翠翠一直在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而儺送卻不瞭解,因而錯過。他們的愛很純粹,不帶有任何利益上的雜質,同時不說,也成就了他們的悽慘性。因為隱晦,因為羞澀,所以遺憾。所以成了這樣的結局。《邊城》裡的悽美性還體現在其他方面,不止體現在翠翠的愛情,還體現在翠翠父母的愛情上。翠翠母親的愛情同樣悽美,遇上一個軍官,並有了愛的結晶,卻是男方因為部隊的規定而不得圓滿,遺憾殉情。且不談這社會環境對翠翠父母的影響,就這樣的結局來說,未免不是太令人心傷了,翠翠才剛出生,就沒了父母,成長得不圓滿。張愛玲在《留情》中說:“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邊城》的純粹性

如果說《邊城》能給人一種美的嚮往,悲劇的感性,那都是從翠翠以及那邊城小鎮的純粹中感知的。儘管它悲劇化,悽美化,但仍留存了那一份純粹,而你也會覺得,翠翠的純粹天性從未消散,因為你的內心深處也有這麼一份純粹。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美得純粹。

這份純粹源於人情人性。《邊城》所體現的是對立的美與醜,悲慘與幸福,不幸的是命運,美好的是那邊城人家。恍如隔世,那裡的人有著最初的本性,那兒的景色有著自然初生的模樣。祖父為公家幹活,為人渡河,從不會私下收取錢財,即使船客仍給了渡船費,,祖父是會追上去歸還。順順豪爽的待人接物的行為,牢固的救人信念,如這段話: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這些都是淳樸的人民最真實純粹的本能,於點滴之中足以窺見人性的美,讓讀者翠翠愛情之時,又讚歎這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翠翠的純粹是天生的,不會因物的意志而轉移。翠翠從小就沒了父母,完全是由祖父一個人養育成人的。按常理來說,隔代撫養是會有著代溝的,但在翠翠身上卻完全沒有體現出來,翠翠反而在祖父和山水環境薰陶下,有著一種真,一種美。山川水溪的清靈落在翠翠身上,毫不違和。

且看書中對她的描述: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大佬和二老也或許是因了這份靈氣才對翠翠愈發喜歡。她對一切有著好奇的眼光,無邪的臉龐,一直以來在這部著作中充當一個孩子般的主角。她的舉手投足,如天真的小姑娘,澄澈透明的心靈,宛如初生的綠芽兒,充滿生機而又清巧。


《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邊城》的桃源味

此是延伸之語,不作題目之解。

《邊城》不管是人事還是景物,都有著一種“桃源”般的氣息。若論沈從文的著作,不難發現這一點,尤其以《邊城》為例,他所描繪的“湘西世界”就好比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最純樸的他們,沒有錢財利益,男耕女織,生活美滿。如此看來,那邊城小鎮倒也真真有點“桃源”的意味了。

不信且看:雨後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點兒力量。溪邊蘆葦水楊柳,菜園中菜蔬,莫不繁榮滋茂,帶著一分有野性的生氣。草叢裡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窸窸作聲。枝頭新蟬聲音已漸漸洪大。兩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黃鳥與竹雀杜鵑鳴叫。

此番描述,不可謂其與桃花源記無相似之處,桃花源也可謂是一個風景與箇中人皆純粹的地方,與題目倒也有共通之處。


《邊城》:淺析邊城故事的悲劇性、悽美性和純粹性


結語

看一隅景色,嘆一份純粹,翠翠失了親情,也失了愛情,溪水緩緩流,偶然間發現,歲月忽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