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前言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 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笔触优美,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特点;沈从文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自然风光的魅力。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该小说还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这个故事不长,而且清新耐读。《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便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也是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所以,在我看来,故事整体上有体现出一种悲剧性和凄美性,这不仅体现于情节上,还体现在人物上。同时,人物性格的纯粹性更是难能可贵,与自然相互映照,自成一体。


《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边城》的悲剧性

《边城》有一种根植的悲剧性,体现在不圆满,爱情的不圆满,人物命运的不圆满。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孩,这样的设定在一开始就注定是要走向悲剧化的结局,这个女孩翠翠长得那么美,又聪颖,怎得不得同一个女孩。大佬为了成全二老而出走了,最后离奇死亡,而二老傩送因为内心的愧疚也离开了。喜欢翠翠的两个人都走了,照顾翠翠的祖父也走了,那一条渡船也消失了,翠翠只有自己了。没了亲情的陪伴,爱情也毫无盼头,“那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翠翠父母的爱情也是一大悲剧,殉情的设定让翠翠的身世更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在沈从文笔下,所有的爱情都不圆满得像一场遗憾,他总是通过这样的遗憾来表达什么,来揭露什么。

翠翠的祖父也有预感,感觉到翠翠的结局。

其实他(翠翠祖父)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擦肩而过都是命中注定。有人说,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当然,这样的话衍生了很多版本,读过《边城》的人一定能发现这本书里的遗憾和忧伤。


《边城》的凄美性

一个祥和宁静的边城小镇,有渡头,有船,有溪水,还有淳朴的祖父和美丽的翠翠。清晨,破晓,溪上是淡淡的烟雾,温润的空气流转着,就像是江南水乡的画意。这儿的景,自然有灵气;这儿的人,淳朴可爱。沈从文似乎很擅长写灵气的世界,灵气的女孩子,以及人性的善良美好,心灵的澄澈纯净。在作者那个时代,这些真善美是社会生活上的一股清流,在今时也是如此,这般纯真的模样,纯朴的人们,在足迹匆匆的现代实属难见的。抑或说《边城》代表了宁静,而现代浮躁。

凄美性也是《边城》中所体现的一种特质,主要体现在傩送与翠翠两人之间的感情。初遇时便生了好感,渐渐接触之后更是升级到了喜欢,或者说爱。凄美在于翠翠一直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傩送却不了解,因而错过。他们的爱很纯粹,不带有任何利益上的杂质,同时不说,也成就了他们的凄惨性。因为隐晦,因为羞涩,所以遗憾。所以成了这样的结局。《边城》里的凄美性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不止体现在翠翠的爱情,还体现在翠翠父母的爱情上。翠翠母亲的爱情同样凄美,遇上一个军官,并有了爱的结晶,却是男方因为部队的规定而不得圆满,遗憾殉情。且不谈这社会环境对翠翠父母的影响,就这样的结局来说,未免不是太令人心伤了,翠翠才刚出生,就没了父母,成长得不圆满。张爱玲在《留情》中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边城》的纯粹性

如果说《边城》能给人一种美的向往,悲剧的感性,那都是从翠翠以及那边城小镇的纯粹中感知的。尽管它悲剧化,凄美化,但仍留存了那一份纯粹,而你也会觉得,翠翠的纯粹天性从未消散,因为你的内心深处也有这么一份纯粹。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美得纯粹。

这份纯粹源于人情人性。《边城》所体现的是对立的美与丑,悲惨与幸福,不幸的是命运,美好的是那边城人家。恍如隔世,那里的人有着最初的本性,那儿的景色有着自然初生的模样。祖父为公家干活,为人渡河,从不会私下收取钱财,即使船客仍给了渡船费,,祖父是会追上去归还。顺顺豪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牢固的救人信念,如这段话: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些都是淳朴的人民最真实纯粹的本能,于点滴之中足以窥见人性的美,让读者翠翠爱情之时,又赞叹这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翠翠的纯粹是天生的,不会因物的意志而转移。翠翠从小就没了父母,完全是由祖父一个人养育成人的。按常理来说,隔代抚养是会有着代沟的,但在翠翠身上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翠翠反而在祖父和山水环境熏陶下,有着一种真,一种美。山川水溪的清灵落在翠翠身上,毫不违和。

且看书中对她的描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大佬和二老也或许是因了这份灵气才对翠翠愈发喜欢。她对一切有着好奇的眼光,无邪的脸庞,一直以来在这部著作中充当一个孩子般的主角。她的举手投足,如天真的小姑娘,澄澈透明的心灵,宛如初生的绿芽儿,充满生机而又清巧。


《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边城》的桃源味

此是延伸之语,不作题目之解。

《边城》不管是人事还是景物,都有着一种“桃源”般的气息。若论沈从文的著作,不难发现这一点,尤其以《边城》为例,他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就好比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最纯朴的他们,没有钱财利益,男耕女织,生活美满。如此看来,那边城小镇倒也真真有点“桃源”的意味了。

不信且看: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

此番描述,不可谓其与桃花源记无相似之处,桃花源也可谓是一个风景与个中人皆纯粹的地方,与题目倒也有共通之处。


《边城》:浅析边城故事的悲剧性、凄美性和纯粹性


结语

看一隅景色,叹一份纯粹,翠翠失了亲情,也失了爱情,溪水缓缓流,偶然间发现,岁月忽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