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1959年胡兰成出版散文式自传《今生今世》,讲述了他与众多女人以及张爱玲的感情经历。胡兰成甚至将书寄给张爱玲,张爱玲则保持沉默概不回应。时隔五十年后,张爱玲离世前借《小团圆》回击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兰成自传散文充满了幸福与风流倜傥的温暖回忆,而张爱玲则借《小团圆》中“九莉”对“邵之雍”由痴迷热恋到绝望放手,最后相忘于江湖,还原了她与胡兰成之前坎坷曲折的恋爱经历。这一描述与胡兰成笔下内容相去甚远,胡兰成、张爱玲二人的感情究竟是何情况?单从一方的描述很难得出客观准确的理解。但倘若把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张爱玲的《小团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导致胡兰成与张爱玲最终感情瓦解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也体现了张爱玲的女性觉醒意识,以及对于爱情“宁缺勿滥”的态度。

01 从胡兰成《今生今世》与张爱玲《小团圆》迥异的语言描述侧面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婚恋态度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1959年在日本写完,当时他已于前几任情人分手,并与佘爱珍结婚。作为一部半自传的散文,《今生今生》既有着胡兰成的对于前尘情事的骄傲,也有他的窃喜之情,却独独没有对他过往经历过的女人们愧疚,更没有对张爱玲的忏悔,有的只是对于情事的炫耀。甚至他出书后还将此书寄给了身在美国的张爱玲,而张爱玲看后气到浑身发冷,随后将书扔了出去,而后再未回应。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如果不曾读张爱玲的《小团圆》,还真的以为张爱玲如胡兰成在《今生今生》中所描述般卑微: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也是胡兰成描述张爱玲对他的感情态度,也可以说“为了你我什么都什么都愿意,内心也欢喜的”。换句话理解就是一个女人因为喜欢一个男人,就有了感情与思念,而相爱之时连女人的喜怒哀乐都变成虚无。眼里看见的、心里念想的都只有这个男人,这也是一种狂热的、深度迷恋一个人的表现。

而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写到九莉到邵之雍的描述却跟胡兰成描写的张爱玲完全迥异。

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愣,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这是张爱玲借《小团圆》的九莉回忆她与胡兰成初次相见的场景,从这些回忆里也能看得出张爱玲的确是对胡兰成动了心,然而却并非胡兰成所描述“因为爱他,张爱玲即便为低到尘埃里去,内心也是欢喜的”。而通过张爱玲在《小团圆》的恋爱经历还原,比如: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她不懂,不离婚怎么结婚?她不想跟他提离婚的事,而且没有钱根本办不到。同时他这话也有点刺耳,她有点感觉到他所谓结婚是另一回事”。

这是当之雍(胡兰成》跟九莉(张爱玲)最相爱时求婚九莉(张爱玲)时,九莉(张爱玲)的内心想法。也侧面也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感情态度有着一贯的清醒和冷静。

从胡兰成《今生今世》对于感情的描述看出:他是一个泛滥多情,处处留情的男人,对于年轻漂亮的女人没有任何抵抗力,而且他同时也喜欢上了才华横溢、一身傲骨的张爱玲。得到张爱玲的心后,又肆无忌惮的对张爱玲说他同时爱上了其他女人,堂而皇之要求其接受和理解,更可笑的是他还以博得无数女人的喜欢为骄傲,并视之为“魅力彰显”。这就是胡兰成的感情态度,他以“博爱”为理由,既与张爱玲相爱,又与十七岁的护士小周和其他萍水相逢的女人先后有着同居关系,他既要与张爱玲保持着恋爱关系,又要兼顾不同女人的感受,而且以这种“责任和义务”为荣耀与使命。

“我说:训德,日后你要嫁给我。”

这是胡兰成对于十七岁护士小周的请求,而此时他与张爱玲才刚刚结婚不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胡兰成对于感情态度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就想娶回家”的滥情,对于感情和女人他永远有着用不完的热情。而最关键的是他认为这很正常,是因为自己魅力太大。这种婚恋观也是导致他与张爱玲分手的核心原因。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通过九莉在邵之雍数次“出轨”后,表明了态度,尽管她痛苦到撕心裂肺,但依然选择了坚决分手,再也没有回头过。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九莉想道:“他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


她没往下说,之雍便道:“你能这样痛苦也是好的。”

这是张爱玲独立自主与一身傲骨的选择,她能用心去爱亦能果断放手,能勇敢也能决绝,而这也是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少有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特立独行。从一段情事,两种不同版本的回忆和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从侧面也表现了胡兰成与张爱玲截然不同的婚恋观:胡兰成自以为风流倜傥,致使他的感情观变得泛滥而多元,而张爱玲应该理解和接受;而张爱玲的感情观则是宁缺毋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喜欢归喜欢,但是凡事不能超越底线,一旦越过底线,要不要继续她说了算,并不会受个人感情的驱使。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正是两种截然不同婚恋态度,导致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分离,这也证实了婚恋观不同的两个人,感情注定会无疾而终。

02从《今生今世》到《小团圆》演绎三观迥异“变调版”的“才子佳人”

初见张爱玲时,胡兰成在《今生今生》中写道:“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声就把胡兰成与张爱玲拉得这样近。而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对邵之雍对于九莉的描述:“我在监狱里,也看出了你是极高的”。

从这种描述也再次证明了《小团圆》里的九莉就是张爱玲自己,他们最初的相识和交流是轻松、愉快,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此时他们是“你情我愿”坠入爱河,互生好感的的男女,最后终于冲突一切阻力而结婚。

而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也写到: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胡兰成在自传里自诩两人组合为“金童玉女”,认为婚后亦像没有结过婚一样,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不要张爱玲的生活不因为他而发生一丁点改变,另一方面我行我素,照样喜欢年轻女人,照样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深陷于“我见犹怜”的感情中无法自拔,美其名曰“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这种感情态度不仅有着着一种大男子主义的专横,而且有着“渣男”作风,而清高傲气的张爱玲怎么可能默许和接受?胡兰成这种“泛滥”的爱情观也为胡兰成与张爱玲分手埋下了伏笔。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写到:

“邵之雍盛九莉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两种婚书如出一辙,这也是张爱玲在《小团圆》里的坦诚,她曾对对胡兰成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喜悦。愿意与他“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兰成与张爱玲也曾想过“琴瑟和谐、莫不静好”的美满生活,而这种所谓的“美好”很快就因为胡兰成的数次“出轨”而土崩瓦解。关于张爱玲对于胡兰成的厌烦与死心,《小团圆》也有描述:

从前两个人睡并不挤,只觉得每人多一只手臂,恨不得砍掉它。但是现在非常挤,碍手碍脚,简直像两棵树砍倒了堆在一起,枝枝桠桠磕磕碰碰,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扞格抵触。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这是九莉(张爱玲)知道邵之雍(胡兰成)与护士小康(小周)“同居”后满满厌恶之情。尽管邵之雍(胡兰成)解释说是他不忍心小康(小周)哭,只得去安慰她。对于九莉(张爱玲)来说,对于“残缺”的爱她心中有芥蒂,分手注定是早晚的事,她甚至还因此痛苦的想去跳楼。这是一个女人爱极了一个男人,而转眼间被背叛后的痛不欲生和绝望心情。但张爱玲则通过九莉也道出她自己对于感情的态度:“我不能和半个人类为敌。”这也是张爱玲当年对于胡兰成从失望到绝望,再到坚决分手的心理历程。而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关于这段情感却是另类的描绘:

我与爱玲说起小周,却说的来不得要领。一夫一妇原是人伦之正,但亦每有好花开出墙外,我不曾想到要避嫌,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嫉妒。我们两人在一起,只觉眼前的人儿即是天下世界的真实。

如果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还真以为张爱玲默许了胡兰成的朝三暮四,甚至卑微到愿意与胡兰成的情人们“共侍一夫”,而读过《小团圆》才知道胡兰成在情感上的“泛滥”带给了张爱玲极大的伤害。而

《小团圆》正是对胡兰成得意洋洋卖弄自己三妻四妾的反讽,更是对胡兰成描绘与张爱玲才子佳人般的爱情故事的澄清。

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了那狭窄的金色脊背一刀。他现在是法外之人了,拖下楼梯往街上一丢。看秀男有什么办法。


“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她对自己说。为他坐牢丢人出丑都犯不着。

这是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对于九莉(张爱玲)对邵之雍(胡兰成)“出轨”小康(小周)后的反应以及内心的抉择,从两个方面也表明了她决意分手和放弃的选择:一方面是九莉(张爱玲)想杀了邵之雍(胡兰成),这是当遭遇背叛后的刚烈和愤怒情绪;另一方面九莉(张爱玲)又觉得不值得这样做,从另一个角度说她已然选择了放手对于不爱的人,对于已经不想要的人,放他走是对自己的慈悲,更是对自己的放过。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胡兰成《今生今世》和张爱玲《小团圆》描写的是同一感情往事,然而渲染的角度却大相径庭,这源于他们对于感情迥异婚恋观:胡兰成强调他与张爱玲的恩爱与缱绻之情,以真人真名叙述他丰富的情史,而他自己俨然就是那个“情圣”;而张爱玲则是抱着一种天真的、烂漫的态度,大有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冷静与清醒。当然这其间有她从懵懂到心动,再到痴情,最后到伤痕累累,她不过将爱情故事还原,尊重感情及客观事实。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中提到一种“自我意识感情”,它有着自恋与自虐的极致,自恋是源于“我是何等聪明、我可以掌控”的一种心理,而自虐则是“明明知道过火的爱,还要去尝试”。

而胡兰成与张爱玲感情的湮灭正是基于这种“自我意识感情”的失衡,才导致了伪“才子佳人”的变调组合。

03从婚恋观的迥异看对于女性婚恋影响程度以及如何达成和解

无论是《小团圆》中的邵之雍和盛九莉,还是《色·戒》中的相濡以沫的易先生和王佳芝,又或者《半生缘》里“再也回不去”的世钧与曼桢,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观不同,感情无法强容。这是张爱玲情感观,也是她注定无法和解的凄凉人生归路。

张爱玲自与胡兰成分手后,不仅无法再爱人,也将自己囿于自己的“小天地”与世隔绝,而对于所有人生出了防御之心。从经历上看,张爱玲童年时期遭受了太多的痛苦,而对于胡兰成的爱先抱有期望然后失去爱,这种痛苦远胜于彻底不相信爱。

如果张爱玲一开始不对爱情抱有期待,那么失去时她亦不会那么痛苦,更不会造成一生孤独和耀眼才女的落幕。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而胡兰成则是一个喜欢刻意制造才子佳人佳话的人,这从他《今生今生》的“作”中可以窥探“所有的女人都心甘情愿的爱他,都愿意为他无私的付出金钱和肉体”。胡兰成也只是把张爱玲当成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彰显自己如何懂张爱玲,利用张爱玲的名气与才气不断来烘托自己。而他内心只意识着自我存在,兴高采烈的活着,丝毫不考虑别人感受。

这是三观不正的婚恋观,总是想借助别人的高枝来烘托自己,这不仅显得自私自利,而是薄情之极。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关于婚恋观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几乎总是将被爱的希望放到爱人身上,而造成对方不能承受的沉重。这是亲密关系以及婚姻关系的两个问题所在:

  • 婚姻里的男女都带着攻击性,当遇到三观不同或是生活不幸福时,就会有种程度不一的不舒服感;
  • 无法信任对方,因为伤害和不舒服的感觉已经形成,然而却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开始的希望,就不会有后来的绝望,更不会后余后人生不羁的爱。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与恨”

而张爱玲之于人生,采冷眼静观的姿态,她总在那阴暗处窥视着,自己兀自承受着痛苦或欢乐,除了绝望还有对伤害的极度敏感。她在现实中麻木,同时心也在过日子中死去。而女性在受到伤害后,要想获得重生,则需要勇敢在自己内心寻找三个答案。

  • 首先,要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心房,把一些不好的记忆慢慢清理出去,比如学会忘记一些伤害,一段痛苦的爱情,一段伤痕累累的婚姻
  • 其次,要懂得“爱是绝望”只是“我想爱”的一部分投射,在感情中之所以绝望是因为有对于爱还有需求,只有明白这种因果关系,才能走出困境;
  • 最后,学习爱与被爱,在心中开辟出新的天地,把一切伤害、委屈和阴霾都封存,重新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得到爱。

04 结语

张爱玲的一生爱得可谓是气动山河,恨的连一片落叶都不曾留下,她有着“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是对感情的清醒与澄澈;也有着“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这是对失爱后的悲伤与无助。而她一生都没有走出与自己感情上的和解,正如《小团圆》里所说:“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

胡兰成的一生爱得丰富艳丽,他有着“不知人世有风浪”的不羁、狂妄,也有着他的自私,更有着“有大愿未了,不可以老,不可以披发入山”的贪心不足。

尽管在爱情中张爱玲像一个孩子一样纯真和投入,然而胡兰成最终还负了张爱玲。都说张爱玲刻薄,然而她生前却从未说一句胡兰成的不好,还是犹豫再三在临终前将《小团圆》出版,以小说形式展示她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张爱玲在1976年给宋淇的信上提起《小团圆》: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这是对《今生今世》中的胡兰成跌宕生姿,婉媚至极的文字的对照,也是对胡兰成“采四海花,酿天下酒”婚恋观的抨击,而可悲的是张爱玲在《今生今世》中只落得一个过场,成了“民国女子”中的一隅素材。

“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

这是张爱玲幻灭一生的爱情,也是她最后的梦境。无论是感情还是婚姻,我们总想着天长地久,想着永远不放手,这是“执念”。而但凡感情都有“灿烂”和“离散”,这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无论是感情还是万事万物总有生死轮回,岁月更迭,沉浸于最美好的年华,即使当它离去时也要平常心的学会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