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1627年,乌尔苏拉会修道院的修女让娜声称受到了教士格兰第的蛊惑,两年后,让娜被魔鬼附身并声称格兰第是魔鬼信仰者,虽然遭到了格兰第的否认,但是,格兰第还是遭到了审讯,同时,又陆续有修女附魔,直至失去控制,1634年,格兰第神父被施以火刑。

这桩披着宗教闹外衣下的历史悲剧被称为“卢丹附魔案”,由于这桩案件牵扯面极大,甚至还惊动了路易十三,所以留下了许多官方记录。1952年,英国文豪阿道司·赫胥黎根据“卢丹附魔案”的真实史料,写出了纪实文学《卢丹的恶魔》。

和其他一般纪实文学不一样的是,阿道司·赫胥黎除了详实的记录了“卢丹附魔案”的始末,还凭借他丰富的知识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当时人们对巫术的恐惧为主线,勾勒出了一幅令人信服的历史画面。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一、从“卢丹附魔案”的诡异之处,分析一下中世纪的人们都在恐惧什么

故事从一个名叫让娜·德·艾格里斯的修女说起。

作为一名修女,让娜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27岁那年,她还成了乌拉尔苏修道会的院长。

1627年的一天,乌拉尔苏修道会闹了鬼,此后一系列诡异的事件发生了,先是让娜开始变得诡异起来,经常“毫无感觉与理智”的在地上打滚,厉害的一次她甚至还破坏了十字架,紧接着,陆续又有几名修女有了相似的症状。

在那个年代,人们只相信人在清醒状态下的行为,除此之外的所有行为都会认为是受了魔鬼的指引。

为了驱散让娜身体里的魔鬼,米尼翁神父请了三名驱魔人为之驱魔,在驱魔过程中,让娜声称与魔鬼的代理人格兰第签订了两份残忍的契约,格兰第,一名神职人员,竟然向魔鬼致敬,简直闻所未闻。

看到这是不是感到很荒谬,这种严重脱离现实的事,居然会有人相信?

放在现代,估计是没人信,但在那个年代,人们不仅信还感到很害怕,就连马尔什省圣皮埃尔教区的教区长格兰第也不例外。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格兰第神父

“卢丹附魔案”发生在17世纪的法国,在那个年代,一旦跟巫术扯上关系,死刑几乎难以避免。臭名昭著的《女巫之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与魔鬼立契约是巫师受审判的四大法律证据之一。所以,巫师不管是否采用超自然的手段谋害他人,只要有证据表明巫师与魔鬼签订契约,就可以被判死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冤案几乎无法避免。就连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的母亲都曾被诬陷为女巫。

1615年12月,时任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皇家数学家的开普勒的母亲就因为得罪了邻居而被诬陷为女巫,虽然她立即以诽谤罪将这些人告上了法庭,但指控的人实在太多了,事态非常严重。

为了拯救母亲,开普勒立刻赶回家乡,亲自为母亲辩护。作为科学家,开普勒的思维积极缜密,极其擅长在辩论中精准的找出对方的漏洞并先发制人进行反驳。多亏了开普勒严谨的辩护才让他的母亲逃脱一劫。

开普勒虽然胜利了,但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对魔鬼与巫术的迷信与惧怕也远远没有消散。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猎巫运动

二、通向地狱的台阶

格兰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返回卢丹之后,他立刻提出一项禁令,要求禁止类似驱魔行为,公开的驱魔仪式暂时终止了,事态却并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

修女们的行为依旧很古怪,比如,算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克莱尔修女会突然难以抑制的大笑起来,好像一直有人挠他的痒,而玛莎修女一边与路易斯修女厮打起来,一边还说着非常难听的脏话。

这完全就不是一个修女该有的样子。

眼见事态变得严重起来,格兰第决定再次提起上诉,他坚称自己不是魔鬼,收到上诉的德·苏迪主教派了自己的私人医生调查此事,医生的结论是:这些修女根本没有附魔的迹象。

对格兰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皇族亲王亨利·德·孔代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孔代面前,这些修女又一个个的打起了滚,咆哮着渎神的语言。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红衣主教

孔代虽是一个贵族,但为人非常卑鄙,他当即决定这就是附魔行为,并将此事报告给了国王路易十三和红衣主教黎塞留。

路易十三虽然是国王,但在巫师附魔这件事上,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出于对魔鬼的恐惧,他毫不犹豫的下令,务必要对卢丹市的附魔事件查清楚。

如果说路易十三是因为天性惧怕魔鬼而关注此案件,那么明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却依旧认定此案正确无误的最高宗教权威黎塞留又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在当时,巫术案件并不少见,但很少能引起红衣主教的注意,黎塞留之所以如此关注一个不影响大局的附魔案,则源于1618年,黎塞留流放到吕松市当主教的时候,曾受到格兰第的冒犯,不仅如此,格兰第还收藏了《卢丹补鞋匠的来信》这样一个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对黎塞留充满了可怕的诽谤与侮辱。

红衣主教生气了,格兰第还有活路吗?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订的契约


三、“卢丹附魔案”的终结

案件变化之快超出了格兰第的想象,此时的他非常后悔得罪了黎塞留,但时光不能倒流,后悔也是无济于事。

1633年12月,格兰第在前往教堂的路上被逮捕,他的住所也遭到了搜查,虽然在第二年1月,格兰第的母亲曾向巴黎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但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这并不是红衣主教黎塞留所期望看到的。

为了让格兰第顺利的受到审判,黎塞留将此案提交国会,并说服国王,魔鬼正在反击,必须采取有力的行动才能将其扼杀,我们前面讲过,路易十三本来就是魔鬼信仰的支持者,对于黎塞留的话,自然没有丝毫怀疑。

在国王的支持下,一份有着皇家签名并盖章的文件生效了,上面赫然写着:“国王陛下已废除上诉,所以,劳巴特蒙阁下务必继续采取行动,处理格兰第事件。”

这个时候,法律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红衣主教已经凌驾在法律之上。

收到文件的红衣主教代理人劳巴特蒙一刻不敢放松,他清楚的知道,为了防止冤案的发生,早在1610年,一群由神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就发布了一条权威论断:当没有其他的证据的时候,任何人都绝不可起诉那些被魔鬼指控的人。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格兰第神父受火刑

所以,仅以魔鬼的控告为证词判人死刑在法庭上是不可行的,还必须要有其他的证据,而当时劳巴特蒙手里,唯一的证据就是让娜和其他附魔修女的证言,为了将格兰第定罪,劳巴特蒙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异端邪说来替代正统观念中的人性和常识。

有了异端邪说做支撑,虚假的证词,当然是想要多少有多少,要知道格兰第在卢丹做了十年主教,树敌无数,个个都想要他死,比如,一个姑娘就声称自己曾向格兰第行娼妓之事,事实上,这个姑娘,格兰第见都没见过。

异端邪说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是因为它打开了诽谤之门,并且有违基督教的根基,作为红衣主教,黎塞留当然明白这一点,但为了将格兰第定罪,也就顾不上那么多。

哪怕是红衣主教,也抵不过人性的自私。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让娜修女

四、那些歇斯底里的修女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卢丹附魔案”中,修女让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知道,“卢丹附魔案”就是由她的歇斯底里引发的。

我们现在知道,让娜肯定不是附魔了,那么,她的怪异行为又该怎么解释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让娜的童年时代,来分析一下导致让娜疯魔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让娜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且血统高贵的家族,这样的出生本该一生富贵,但让娜却有着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不仅个子矮小,还有些残疾,走路一高一低,外表也不出色。由于外貌气质不佳,所以就算是让娜出生显贵也注定了她一辈子都得不到爱情,但得不到并不代表不想要。

这种渴望被爱的自卑心理哪怕在让娜成为了修道院院长之后也没有丝毫消解,不仅如此,在她无意中结识了格兰第之后,还愈发变得疯狂了。但格兰第是什么人,一个阅女无数的教区长,他喜欢的女子无一不才貌双全,让娜这样的丑女怎么会入得了他的眼?

得不到格兰第的回应,让娜陷入了一种执念之中,她不断地陷入臆想,想象自己和格兰第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这种“头脑中的性欲”竟然被让娜当成了真的。

备受性困扰的让娜经常将自己的幻想讲给告解神父听,格兰第的敌人得知这件事后,觉得报复格兰第的时机终于来了。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从让娜下手。

让娜是一名神职人员,宗教思想浓厚,对魔鬼信仰本就深信不疑,加上当时让娜受性困扰的影响,精神已经动摇,这时候只要她的身体也变得虚弱起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当让娜认为自己附了魔。

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们现在知道,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一旦陷入出神状态,潜意识就会浮现,从而听从催眠师的指令。这一点,一个合格的催眠师在特定的对象上都能做到。

暗示的作用非常强大,强大到哪怕事后清醒过来,记忆中也会残留催眠时接受的指令,随着催眠次数的增多,意志也会越来越薄弱,这也许就是乌拉尔苏修道会的修女们反复附魔的原因所在。

从“卢丹附魔案”,聊一聊中世纪欧洲的愚昧与黑暗

受火刑的格兰第神父

1634年,格兰第在受了一番酷刑之后,被活活烧死,至此“卢丹附魔案”终于落下了帷幕。回顾这一历史悲剧,在我的心中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一个渴望被爱的女子无意中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旋涡的中心就是格兰第的敌人,在他们的蛊惑下,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修女被拉进这个漩涡,这些修女,也由无辜者变成了帮凶。

修女们的集体性谵妄,统治者是很喜欢的,因为这非常容易让民众陷入一种癫狂的非理性状态,而人只有在非理性的状态下,才不容易产生自由意志。

但集体癫狂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集体无意识的最终形态就是自残、野蛮的杀戮以及道德的降低,从让娜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格兰第死了之后让娜并没有恢复正常,反而臆想自己怀了孕,于是拿了一把刀,准备自己亲自动手将孩子取出来。

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必须正视历史,了解生活的真相,同时努力克服人性中潜藏的偏颇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向上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