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互补:实现“线上”到“线下”的顺畅衔接

为期5周的线上教学该结束了,尽快让孩子们回到校园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吧!国内的新冠病毒已经奄奄一息了,家长的底线早已多次被击穿了,孩子们已经十分想念操场和伙伴了,老师也开始思念那一群讨厌鬼了。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的难题刚刚解决得有些眉目,如何实现“线上教学”向“线下教学”顺畅过渡的难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自学为主:线上教学的基本优势


线上教学的经验应该得到提炼,优势应该得到延续。

线上教学还没有开始时,我们就在关注一个问题:哪儿的孩子会更快地适应线上教学,更有效地学习?毋庸置疑是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学校的学生。当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茫然忙乱时,有的教师和孩子相对地淡然,相对地洒脱。这些教师平常就在落实“生本”,就在践行“翻转”,这些孩子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习惯了问题驱动,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疫情肆虐下的线上教学,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绝佳机遇。以生为本是人所共知的理念,每个教师都进行过让学生自学的尝试。但因为缺乏静等花开的耐心,接受不了尝试中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不完美,绝大部分自己叫停了自己的尝试。受疫情影响,教师没有“叫停”的机会,那就只能让孩子们去摸爬滚打了。

一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然是自主学习体验的丰厚,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疫情过后,学生两极分化加剧,是必然的结果。许多过去没有机会自学的孩子,经历了自学的艰难,尝到了自学的甜头,会在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与此同时,老师们也探索、形成、积累了许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二、我讲你听:线下教学的共性问题


线下教学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局面应该得到改变。

不管如何审视,如何辩解,如何装饰,也不管多少学校有多少花样翻新千奇百怪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依然是绝大部分学校当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21世纪前20年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格局。这种课堂教学形态的现实拥趸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教师除了讲课不会教学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上好课,学生认真听用心记的人,在教育圈内外大有人在。

线上教学对“我讲你听”的教学形态提出了现实挑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我讲你听”的现实基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毕竟是一时的,线上教学只是应急之需,而非教学的常态。许多地方的线上教学,不就是把平常的课堂教学简单复制在了线上吗?录像课也好,“微课”也好,直播也好,实质上还是“我讲你听”。

那些粉黛薄施美颜全开的直播教学,在线上教学期间大行其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我讲你听”的局面必须得改变了!

三、共生互补:后续教学的基本形态


疫情结束后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总不能再漠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吧?总不能再忽视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吧?总不能再回到“我讲你听”的老套或把教师的讲完全剔除吧?还是要坚持圆融,消除执念,走共生互补的道路。

学校要紧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要高于学生,要有自觉和能力去拓展教学的场景,突破学校、课堂、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和网上资源去学习,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

课堂教学也应该实现“线下”“线下”的互补,由“师本”走向“生本”,进而走向“学本”,真正用学习的规律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依据学习的规律来优化教师的促进系统,帮助学生学得更自主更个性。

线上教学“借助任务清单自学——凭借学习工具点拨——通过练习作业反馈”这一基本程序应该得到保留和完善。不管翻不翻转,不管几环几步,都是名词翻新,秉持的理念和基本的程序是一致的。要让“自学——点拨——实践”成为疫情过后教学的常态。

老师喜欢讲,那就高标准地讲。变课堂上随意、随便、随口的讲,为充分预设下的讲,精雕细琢的讲,用提前录制好的微课去讲,从而实现教师点拨的集约化精细化。变“我讲啥你听啥”为“我提前讲,你选择听”,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如果我们能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查漏补缺之外,重点关注教学的生态建设,坚持共生互补,在指导思想、教学流程、学生学和教师促进的具体策略上,持续进行不懈的探索,把特殊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得失,作为资源用于后续教学的优化,那“线上”向“线下”的衔接自然是顺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