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秦朝末年的楚漢爭霸,是一個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時期,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脫穎而出,憑藉自身的優勢和臣子的智謀,爭奪天下。最終使得善於用人的劉邦發財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從野史到小說、演義、戲曲,再到現今的影視劇,項羽的形象基本被固化,同樣劉邦也享受著相同待遇。老兩位的形象,正史的記載,野史的傳說,文學作品的宣揚,戲曲影視劇的傳播;爭論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各路網絡大神、鍵盤俠、抬槓協會風起雲湧!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無論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汝等何言,寡人還是西楚霸王!

無論江山更迭,世易時移,汝等何言,朕還是大漢皇帝!

一個成熟的故事,總要有正派和反派,總有主角要帶光環,總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為什麼,李清照、杜牧等後來人往往懷念項羽而不是劉邦呢?

項羽壯舉,令古人不由得心生敬佩

這要從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說起。還要說到李清照《夏日絕句》這首詩。《夏日絕句》是李清照南渡杭州的路上寫的一首抒發悲憤的懷古諷今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除了李清照,著名詩人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也體現了他對項羽之死的悲痛與惋惜。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京都汴梁失陷,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虜,帝宮后妃宮女數千人被虜入金,被金兵凌辱,平民百姓被殺無數,血流成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而此時的宋高宗趙構,正帶著朝廷一班人馬倉皇逃跑江南,在杭州(臨安)建立南宋,苟且偷安。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隨朝廷先行南渡,李清照則隨著難民潮流一起向南逃難。李清照和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家裡收藏大量的金石文物,李清照捨不得丟棄文物,於是她率領家人押著十五車的文物一路艱難行進,歷盡艱辛,由於戰火,許多文物丟失,到杭州時已所剩無幾。在逃難路上,李清照目睹難民慘狀,悲憤萬分,心中一股正義之氣油然而生,於是這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夏日絕句》詩。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這首詩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立功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而出,震撼人心;後兩句詩人通過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逃跑苟安於江南的無恥行徑。

這首《夏日絕句》詩運用了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這一典故,歌頌了項羽的壯烈之舉,在詩人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朝廷南渡時尤為可貴。詩人盛讚“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是借史實來諷刺當朝臨危逃跑,苟且偷安的無恥行徑,抒寫滿腔悲憤之情。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而劉邦呢?

而劉邦已經享受了勝利的果實,得享國運400年且漢文化源遠流長。而作為對手的項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政從羽出,號為霸王”,生前榮耀之極卻壯年身死,令人憐惜。

項羽年少成名,二十二歲便起兵叛亂。隨後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擊潰秦朝最後的生力軍,諸侯作壁上觀,勝利之後召集諸侯相見的時候,被嚇到“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滅亡秦朝之後,又分封天下,號為霸王,當時也僅僅二十五歲。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又多次以少勝多,即便是稱為“兵仙”的韓信也在項羽手裡吃了小虧。可謂是意氣風發,但是因為剛愎自用,最終自刎烏江。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誇讚項羽,不讚劉邦。與其說是針對丈夫,不如說是諷刺南宋政府不思進取,苟且偷生。李清照對照項羽放棄回到江東捲土重來的精神和宋朝政府苟且偷生的求和,寫下了千古留名的這首詩。

不光是李清照寫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句。就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照樣高過了劉邦,更何況司馬遷所處的年代正是劉邦創立的西漢鼎盛時期漢武帝朝。司馬遷在《史記》中,公然把《項羽本紀》排在《高祖本紀》之前,而且把項羽寫成英雄末路,把劉邦寫成小人。說明司馬遷客觀公正,尊重歷史,值得後人尊敬!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總的來說

項羽是一個有些“情懷”的人,是自身武藝出眾且受周圍人追捧的“硬漢”式的人物,這“硬漢”又有兒女柔情的一面,這就顯得可親可愛。又加上他是個寧可自刎也不願投降,或者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又顯出一種君子的,或者叫貴族氣質,也被後人解讀成英雄氣概,帶有一種感染人的悲壯,所以被歷代文人墨客稱道。

反觀劉邦,出身較項低微很多,自身能力不顯,行事又不擇手段,沒有信義可言。據記載,為逃命都能把親人踢下車去;又能在敵人拿他父親做要挾的情況下,說出願意跟敵人分一杯煮他父親的肉湯的話。以此而論,不是殘忍至極,就是把對方的仁慈或善良當作軟肋,這都不是君子所為。奪得天下之後,又有“飛鳥盡良弓藏,野兔死走狗烹”的行為。他的價值觀不被後代文人認可就在於此。

為何李清照杜牧等後人稱讚項羽,而不讚劉邦?連司馬遷也貶低劉邦

總之,我國文化中人們還是傾向於一個有情有義君子式的統治者,不是以成敗論英雄的,體現的是對正義和仁善的追求。

謝謝這麼可愛的你,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看小編的文章,如果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給小編!喜歡的可以關注小編(通史知興替),查看更多正史和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