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庫爾特·W.策拉姆,德國著名傳記作家、記者,正是因為這本《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學傳奇》而聞名於世,甚至為紀念策拉姆的考古學寫作成就,德國設立了考古學非虛構類策拉姆文學獎。

書中,策拉姆運用戲劇般的場景,跨越上下五千年的時間和全球空間,講述了考古學家對幾大人類古文明遺址的挖掘經過。

策拉姆戲劇手法,跨越時空,感受考古魅力

《神祇、陵墓與學者》這個書名本身就很有代表性和戲劇性:神祇就是神靈,是所有古文明的核心元素;陵墓是考古挖掘的主戰場;而主角是學者們。時間地點人物,再加上曲折神奇的情節,這完全就是一本戲劇。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策拉姆用獨特的結構與寫法,不僅展示了考古學這個學科的發展,而且讓讀者親身體驗考古學所跨越的漫長時間和空間,體會到考古學家所經歷的艱難和壯烈。

策拉姆運用戲劇場景,將本書劃分成四個主要篇章,劃分為四個主要古代文明發現研究的場景,也就是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中美洲文明。

書中的每個章節都圍繞相關歷史和考古學家的傳記,使得讀者可以感同身受,值得一提的是書裡雖然有許多扣人心絃的描寫,但策拉姆並沒有為迎合讀者而任意想象,他的寫作嚴格遵循科學原則,完全沒有虛構的成分。

用策拉姆的話來說,本書“是對考古學和那些謙虛而沉默的考古學家的頌歌”

考古是一門神秘的學科,人們也經常與盜墓劃上等號,但其實二者之間天壤之別,策拉姆在本書中也用戲劇性的場景將考古的別樣浪漫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引發我們對於文化的思考與新角度的重新審視。

考古與盜墓的天壤之別,著眼於考古學創造性價值

“英國考古學家克拉克認為:“考古學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的理論和實踐是要從殘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間接的方法去發現無法觀察到的人類行為”

科林·倫福儒和保羅·巴恩認為考古學:“既是對古代文化遺產的發現,又是細緻的科學分析,同時還是富有創造性構想的工作”;

我國學者、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將考古學定義為“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雖然考古學出現的相對較晚,但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有著明確的研究目標和操作規程。

盜墓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所謂“盜蹠”進行盜墓活動,盜墓賊應當和竊賊、強盜歸為一類,都是不勞而獲、想要掠奪別人的個人財產的違法活動,從古至今都是被人批判的行業。

①考古學的起源,顛覆認知,具有創造性價值

考古學的起源從一座城開始,那就是龐貝古城。這座被淹沒在火山灰中的遺蹟,讓十八世紀喜愛古代藝術品的人們為之瘋狂。在毫無章法的挖掘過程中,也無意間毀掉了很多世間獨有的珍品,比如:記錄古代文獻的莎草紙。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這時,考古學的奠基人溫克爾曼出現了,他發現,龐貝古城代表著一種從未見過的古代文化,要弄清這種文化的歷史,需要把零碎材料組織起來,從蛛絲馬跡進行推理,整理成新的知識。他的研究也直接促使考古學的產生。

隨著近現代各個文明遺蹟逐漸被發現、被深入研究,考古學這個概念下,又細分了好幾個分支,比如埃及學,比如研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亞述學,以及古代英國學、古代法國學等分支。作為一個學科,考古學是有清晰發展軌跡的,這在埃及考古大發現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考古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挖掘和收藏的階段。在埃及的遺蹟舉世聞名時,有個叫貝爾佐尼的人逐漸學習和掌握了相當水平的考古學知識,收藏了大量珍貴古董,而且能夠提出有價值的考古學問題,但同時他進入遺蹟的手段也極其的野蠻,對於古遺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緊接著,埃及考古進入了分類學家的時代,德國的考古學家萊普西烏斯不僅帶領挖掘,更是將這些古信息整理彙總,最後,通過零星的記載,他排列出各個國王的統治時間,結合古埃及人對星辰運動的記錄,編寫出了第一部埃及編年史。後世也將他稱作埃及學的創建者。

第三個階段是對文物的保護和科學管理,法國考古學家馬裡埃特在1858年建立了埃及博物館,並被任命為埃及考古工作的總監察官。徹底結束此前埃及文物被洗劫盜竊的局面。

第四個階段是埃及學發展的巔峰,這個時期產生了最重量級的考古發現,也就是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現著名的圖坦卡蒙王陵。此時,考古學已經逐漸建立了嚴謹精確的測繪方法,卡特的挖掘從一開始就計劃周密,工作進行得沒有遺漏,堪稱挖掘工作的典範。

從收藏、分類研究到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再到文物闡釋、科學掘進的過程,是考古學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的使命明確,發現和保護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重現真實的人類歷史。

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考古學家在美洲的原始叢林裡發現了曾擁有高度文明的瑪雅古城。曾經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一發現讓之前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徹底顛覆。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因為在這之前,西方人相信哥倫布發現的美洲,是一塊未經開墾過的土地,沒有出現過古代文明。並且他們認為古文明必然存在於大河流域,離不開河水的灌溉和運輸,很難想象,熱帶雨林深處居然會存在有瑪雅古城這樣的文明。

像這樣足以顛覆人類認知的考古案例比比皆是,並且考古學仍然可能繼續爆發出顛覆我們認知的新發現,可見,考古學對於我們人類進程的創造性價值所在。

②盜墓的起源,歷史久遠,具有極強破壞性

《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等,這些小說都是非常流行的盜墓類小說,其中大部分的盜墓者往往會認祖歸宗到曹操的摸金校尉。

但,其實真正盜墓現象的出現遠早於曹操,大概在周朝就已經有盜墓的相關記載,比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就表明當時其實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盜墓現象。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盜墓史幾乎和與中國墓葬史同樣歷史悠久。

《貨殖列傳》中有“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意思就是田叔靠的是挖墳盜墓起家;《遊俠列傳》中大俠郭解沒事的時候也幹過“鑄錢掘冢”的勾當。

《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中記載“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惜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

以上資料中,記載了從個人到團伙的盜墓行為不絕如縷。就連盜墓小說中的祖師爺曹操也幹過團伙盜墓。

《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曾明確寫到:“……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恭訴。而操帥將吏士,親臨挖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以及在《為袁紹檄豫州》中寫到“(曹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曹操為此還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兩個官職,使盜墓賊顯得更加職業化。而這也正是後世盜墓賊認曹操做祖師爺的主要原因。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乃至後來,不論是史書中記載的孫權尋找趙佗之墓,還是令人震驚的《元史·良吏列傳二·楊景行傳》中所記載的和尚盜墓,甚至於近代最有名的盜墓大案軍閥孫殿英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東陵。

歷朝歷代的史書中也都不乏有對盜墓者的記載,私人單幹的、手藝祖傳的、軍方支持的……盜墓行為可謂“不絕於史”。

但,值得肯定的是,盜墓本身這種行為,無論對於墓室主人也好,還是對於歷史上的墓葬文化來講,都是極大的不尊重。並且斂財背後的破壞性是影響非常巨大的。盜墓與考古的本質性質便有著天壤之別。

③考古與盜墓的天壤之別,尊重並保護歷史文化

隨著《盜墓筆記》《鬼吹燈》等一批盜墓題材的影視劇熱播,颳起了一股“盜墓學”熱潮,甚至有些狂熱分子更是大呼“考古就是法律允許的盜墓”。

但,其實真正的考古與盜墓是存在著天壤之別的。尤其時至今日,主動發掘的墓室已經少之又少,而大多因為工程、盜墓而暴露的古墓,國家才會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盜墓是為了竊取陪葬品,轉賣獲取金錢,盜墓賊會不擇手段的破壞墓葬。對於已經取出的文物,也只會用金錢來衡量,導致大量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遭到毀壞。

但若是正規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無數的珍貴文物會得到妥善保護,而通過這些文物,將成為我們瞭解歷史,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窗口。

誠然,若是細細追究考古與盜墓的一些潛在聯繫,我們也會發現盜墓些許的對於考古的促進,但這些鳳毛麟角相比於盜墓行為產生的巨大破壞力,可謂是不值一提。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要客觀看待考古與盜墓的區別,正確認識考古,正確認識考古這門學問,尊重考古學的價值所在,保護歷史文化留下來的傳遞樞紐。

考古者的勇敢與浪漫渾然一體,展現個人價值魅力,為歷史增添色彩

考古是屬於智者的工作,他們不僅要深入荒漠叢林進行探險,危險和艱難可想而知,他們的經歷往往既富於浪漫色彩,又充滿了為科學獻身的無畏精神。在展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為歷史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①考古,屬於勇敢者的道路

考古,面對的不僅僅是環境的惡劣,身體的考驗,更是心靈的昇華。這既是一條勇敢者的道路,也是一條孤獨者的道路。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英國的考古學家皮特里,典型的勇敢者,他剛一到埃及,就獨自住進了古墓。赤身裸體爬進悶熱的墓室,整夜整夜地抄寫牆上的文字。

英國的考古學者羅林森,冒著隨時被大風颳落山谷的危險,把自己吊在峭壁上臨摹亞述人的石刻。

美國考古學家湯普森為了探索瑪雅人獻祭少女的深井,專門學習了潛水技術,下潛進臭氣熏天、遊著大蛇和蜥蜴的深水,差點兒死於意外,最後還落下了耳膜嚴重受損的後遺症。

而這些僅僅是對於考古學家身體上、環境上的折磨,在考古的道路上,需要堅韌的毅力去支撐。

關於埃及學的考古發現,是建立在破解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的,這一關鍵性突破是由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商博良完成的,他全憑自身的毅力攻克這個巨大的困難。

商博良從小是語言天才,17歲被地區學院接納為院士,他和古埃及有著傳奇的宿命淵源。從少年起,他就認定這是自己唯一的人生使命——破解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字。

當時,有很多人研究,但幾乎所有人都是無功而返,為了破譯古埃及文字,他多年閉門不出,窮困潦倒,到了冬天連鞋和套褲都沒有,因為寒冷潮溼,他留下了致命的病根。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最後,他用20年的時間弄明白了最重要的一批象形字的意思。也正是因為他,才有了今天的學者能熟練地閱讀古埃及文字,使埃及文明成為現代人最瞭解的文明。

當然,在考古學者們勇敢的前進與犧牲自我的同時,也經常流露出真摯感性、充滿浪漫的一面。當他們面對古代奇觀時,常常比我們更加的震撼和感動。

②考古者的感性與浪漫,對歷史的敬畏,對生命的感動

我們前邊說的為考古文字付出畢生經歷的商博良,他其實直到快去世前,才第一次踏上了埃及的土地。

商博良回憶進入神廟時的情景說:“我不能描述我的印象,人們可以去測量,但是無法說出這種印象,我在那裡停留了兩個小時,如痴如醉。”

卡特發現圖坦卡蒙王陵,在開啟石棺時說:“這一次我又被陵墓的秘密,被對歷史和宏偉的崇敬與畏懼所擒獲了。在清理陵墓時,考古學家的心中,往往會有這種感覺。”

當卡特看到年輕守寡的王后為下葬的丈夫所獻的花環時,感動地說,“這個千年前的告別問候,讓王室的奢華、國君的威嚴以及所有的金子都黯然失色了。它以最強烈的方式訴說著時光的稍縱即逝。”

從這些考古學家面對這些封存的歷史文化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一片赤誠以及我們常人所不達的感性與骨子裡的浪漫。

他們對於人類悠久歷史的敬畏,對過往生命情感的感動,蘊含著考古探索最根本的動力:也就是為了人類這個複雜的群體而尋求存在的共同答案。

卡特也時常展現英國人的紳士風度與骨子裡的浪漫情節。他在帝王谷尋找了六年之後,終於發現了圖坦卡蒙陵墓的入口,這時候,他卻下令將陵墓再次填上,等他的資助者和朋友們趕來埃及再挖掘,讓幫助過他的人一起經歷這一光榮時刻。

③考古者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與社會價值緊密相連,甚至超越社會價值成為不朽

叔本華說:“事業對業餘愛好者而言是一種目的,對內行人來說則往往只是手段。真正偉大的成就,屬於那些全身心投入一項事業,發自內心熱愛它的人。”

書中,有一位考古學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個標準的業餘人士,但是他同時又是一個天才的獨行者,他常常受到學術界的嘲諷,但是卻在整個古希臘文明考古中,成為了不朽的傳說。他就是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施裡曼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希臘傳說和荷馬史詩深信不疑,他夢想就是找到傳說中的特洛伊古城。後來經過努力,攢夠資本便果斷由商投入到摯愛的考古挖掘中。

當時他選擇挖掘地的理由是:造物主創造這塊土丘,就是用來建造一座宏偉城堡的。這個邏輯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卻完成了三次空前的史學發現。

第一次,他找到了普里阿摩斯寶藏,發現了埋在地下的九層古城。第二次發現了邁錫尼王陵。第三次,他又挖出了一座梯林斯的古堡。

雖然都不是他一直尋找的特洛伊城,但是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每一次都是一場驚喜與轟動。這是這三次的挖掘,讓施裡曼在實現追尋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為人類帶來了無形的價值財富,也讓他本人成為了考古界的不朽。

考古學不僅是人類瞭解歷史文化的基奠,更為人類瞭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新視角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裡說:“人們對於過去的文明,在考古學發掘以前,幾乎一無所知……我們的知識,全都要靠考古學上的證據。”

可見,考古學的價值不僅僅在為人們提供歷史素材、歷史資料,為我們打開歷史的一扇窗。同時,它還為我們思考世界多元文化的問題上提供了新的視角。

比如,這本書中的第四章中詳細記錄,在十六世紀時,南美洲的阿茲特克文明就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全盤否定,甚至直接從人類歷史上抹掉了他們的存在。

因為,在當時,在西班牙人看來,阿茲特克是一個野蠻殘忍的民族。他們的祭祀習俗相當駭人聽聞,用活人的心臟獻祭,在神殿裡塗滿了人血。

但是,考古學家在三百年後的挖掘中發現,阿茲特克文明相當複雜,既有野蠻簡陋的一面,也有高度發達的一面。遠在阿茲特克人之前2000年,這裡還存在過更成熟的文明,就是我們非常熟悉且神秘的瑪雅文明。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的魅力和浪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瑪雅人建立了許多規模龐大的都市,擁有非常精密的歷法。前面阿茲特克活人獻祭其實也起源於瑪雅文明,正是由於瑪雅人的歷法相對準確,所以更加深了他們對自然循環的崇拜和畏懼,瑪雅人為了極力討好大地和春天之神,祭祀手段才變得越來越嚴酷。

所以,當人們站在考古的肩膀上得以窺探到文化的整個面貌時,會發現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由背後的歷史環境以及人們的行為邏輯而豐富發展的,單單從“殘酷”與“不殘酷”,“消滅”與“不消滅”來斷定一種文化的好壞與存在與否,顯得略微的單薄。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尋求多元性、多民族發展,交流和融合是世界主流,在我們越來越瞭解歷史,越來越全面看待文化的同時,更應該選擇寬容的態度推進文化溝通,彌合文明衝突,用新的全面的眼光,多視角的看待一種文明以及文化的存在。

結語

在本書的開篇有一句格言:“要認清這個時代,就需要從遠處來觀察它。”考古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來自遠方文明文化的門,而我們的考古者用自身的感性與浪漫、勇敢與毅力將人類的視角打開,讓前方的光啟發照亮未來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