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壓迫症要儘早手術,多瞭解他一些手術就及時一些

脊髓壓迫症要儘早手術,多瞭解他一些手術就及時一些

脊髓壓迫症是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受到機械性壓迫引起的病症。引起脊髓壓迫症最常見病因是椎管內腫瘤,其多數起源於椎管內本身的組織,如神經鞘瘤、脊膜瘤、膠質瘤和血管母細胞瘤等,佔椎管內腫瘤總數的75%—95%;少數由椎管外腫瘤侵入所致,佔椎管內腫瘤總數的5%—25%。引起脊髓壓迫症的病因還有炎症、脊髓血管性病變、脊柱損傷後關節脫位與骨折錯位、先天性脊柱疾病和脊髓型椎間盤突出等應根據病史,臨床經驗和影象學檢查等加以確定。

當脊髓壓迫症由椎管內良性腫瘤或某些先天性脊柱疾病引起時,患者可在數月乃至十幾個月內,逐漸出現症狀、體症。疾病早期,佔位病灶較小時,僅因感覺神經根受到刺激(在脊髓外腫瘤)而產生“根性疼痛”,即在受累神經根的感覺分佈區域內,發生定位明確的劇烈疼痛;若脊髓內感覺傳導束受刺激(在脊髓內腫瘤)時,可產生麻木、蟻走感和痠痛等各種感覺異常。隨著佔位病灶的增大,使脊髓部分受壓,由於脊髓是傳導身體和四肢的運動與感覺功能的組織,來自身體和四肢的各種感覺必須通過脊髓傳導到腦部,才能被感覺出來;腦部指揮的各種運動功能,則是通過脊髓傳導到身體各部位的運動器官(其中包括排尿和排便功能)才得以完成。當脊髓部分受壓後,其傳導功能部分受阻,引起受壓區下方部位的感覺部分喪失,軀幹與肢體肌肉的不完全癱瘓,膀胱、結腸和直腸肌肉運動失常時,可出現尿瀦留或尿失禁、便秘或大便失禁,還可出現皮膚乾燥、出汗異常等病症。在疾病晚期,由於佔位病灶的進一步增大,可造成脊髓傳導功能的完全損害,從而引起受壓區下方的感覺、運動喪失、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礙。若脊髓壓迫症由脊柱損傷、轉移性腫瘤、急性硬脊膜外膿腫或椎管內出血引起時,患者常在較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日內)產生受壓區下方感覺、運動和排便功能的嚴重障礙。

通過病史、臨床病程、神經系統檢查,可初步判斷是否存在脊髓壓迫症以及病變的部位。當然,進—步確診還需作影象學檢查:脊柱X線攝片,可瞭解是否有椎間孔擴大和椎骨破壞;碘造影后CT檢查可直接顯示椎骨病變和間接推斷椎管內佔位;骨髓MRI具有精確、安全無痛苦等優點,能直接顯示椎管內病變的部位、範圍及鄰近組織的繼發改變,並能確定病變的性質;必要時還可作脊髓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脊髓壓迫症一經明確診斷,應及早手術治療,若肌力0級時,更應急症手術,否則,神經系統功能將難愈、甚至不能恢復。對於良性病變,應力爭切除病灶,若不能全切除病灶時則需作充分的椎管減壓術,以減輕脊髓受壓程度。對於惡性腫瘤,術後還應進行放射治療和抗癌藥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