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對抗疫情?賦能醫療生態、復工復學“大顯身手”

“如果以前人工智能是錦上添花的話,經過這一次疫情會發現,AI在有些領域已經出現了雪中送炭的功能。”

在3月6日舉行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市場部總經理吳駿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本次疫情中斷了過往基於人與人架構的社會形態,出現了人力資源稀缺、人人無法聚集、人人溝通無法觸達、人人溝通無法開展四種場景。

隨之而來的是,人工智能的作用日益顯現。之前我們會發現,人工智能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不是一個剛需。但是隨著這一次疫情的出現,我們發現這個局勢發生了一個變化。” 吳駿華指出,本次疫情中AI技術在疫情監測、醫療、教育、社會治理等方面全面發力。“可以預見,疫情之後的社會組織形態和企業運營方式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而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發展部華南區總經理劉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他看來,即便目前AI技術仍屬相對弱場景的技術應用,尚未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深刻影響,但經歷了2020年初這一場疫情,將徹底更新人們對科技和互聯網的認知,使人們認識到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底層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AI賦能醫療防護生態

回顧本次疫情,AI在疫情宣教、篩選、診斷、科研等醫療領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吳駿化介紹,自1月21日-3月3日期間,科大訊飛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已進行2725萬人次疫情宣教及重點人群隨訪(電話586萬人次,針對重點人群電話隨訪455萬人次,短信1687萬人次),這套系統在三天內輔助武漢進行了拉網大排查工作。“智醫助力電話機器人的應用,提高醫務人員通知和隨訪工作效率的同時,也降低醫務人員上門溝通的風險。”

與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功能類似,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阿里雲合作,開發了“城市疫情防控智能外呼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採用12320熱線智能語音對市民進行呼叫,快速識別記錄,實現了疫情監測精準化。

在精準識別新冠肺炎領域,AI更是大顯身手。CT影像臨床診斷結果是新冠肺炎病例判斷的重要標準之一。若使用影像醫生人工篩查,每診斷一個病例要過300張左右CT影像,耗時在5-15分鐘。而通過4D對比分析+多模態輔診的精準識別,科大訊飛甚至做到3秒可完成一例患者新冠肺炎輔助診斷,病灶召回率高達90%。截止目前,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平臺已經為1200餘家醫療機構提供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AI也為新冠科研攻關提供了技術支援。據劉楠介紹,廣東省鍾南山醫學基金會、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已與阿里雲達成合作,加速推進新冠病毒的臨床救治關鍵技術、有效藥物和疫苗研發等工作。阿里雲將提供超大規模計算力、AI算法等技術,支持鍾南山團隊的科研人員加快開展對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病毒基因測序、蛋白篩選等相關工作。

復工復產復學多領域“雪中送炭”

“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孩子家長。” 吳駿化告訴記者,“一開始我的孩子也不習慣這種在線教育,到今天早上他告訴我,他說我覺得在線教育效率高很多,因為以前是40個孩子在一個課堂,但是現在,每個孩子根據知識點不一樣去選擇重點學習,AI算法可以真正實現精準觸及知識點。”

如他所言,疫情正在推動AI教育普及開來。僅僅在廣東,訊飛作業平臺、智空課、輕智課等產品支撐了294所學校,華師附中、廣東實驗中學、南沙一中等廣東多所中學已經使用人工智能在線課程系統開展教學工作。釘釘“空中課堂”功能也已全面開放。截止目前,廣州全市已有超過1000多學校使用釘釘組織和空中課堂,峰值時段同時有超過30萬學生使用釘釘在線學習。

復工復產領域,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轉寫、翻譯等技術也在持續賦能。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近期輸入型病例增加的風險,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大量外籍人員需要排查隨訪,而訊飛翻譯技術解決了基層隨訪溝通的困難,填補翻譯人員的空缺同時,也避免了翻譯人員感染的風險。

AI技術在疫情中大放異彩。實際上,本次疫情對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推動作用也不僅僅在AI技術領域。對此,劉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享了他對本次疫情影響的思考。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無論是從政府的智能化社會治理、政企合作,還是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大企業本身的數字化運營,我們確實看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賦能。我相信這次疫情以後,在醫學、政府數據治理、企業數字化轉型、老百姓生活方式等方面,我們都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觸動。”

相比2003年非典為中國網購發展帶來了有利的外部機會,2020年帶來的或將是數字社會、數字經濟的加速推進。“不應該說這次疫情對互聯網企業帶來了什麼,而是說對人們對科技的認知、對互聯網的認知帶來了巨大變化。擁抱互聯網、擁抱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歷了新冠以後,無論是企業人還是社會人,都必須要接受的現實。” 劉楠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