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中国的历史一直在“民族融合”和“大一统”之间相互糅合,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满人建立的清朝等。

虽然朝代更迭比较频繁,但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却一直没有中断,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字了

我们都知道,语言作为人类沟通表达的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差别,而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也是会随着语音语意的变化而改变着, 比如唐代官话为洛阳音,唐人想要阅读汉以前的典籍就会有些困难,所以在阅读古代典籍时,首先就是需要扫清文字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顺利的阅览古代典籍,而扫清文字障碍的这个步骤就被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之后经过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从训诂学发展历史来看,其整体的发展趋势是蓬勃向上的。但是到了元明时期,训诂学却断崖式的衰落,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不但没有出现进步,反而还有了倒退的趋势,如周大璞在《训诂学初稿》中提到:“元明两代, 训诂学一蹶不振。”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一.训诂学概况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门学科,所谓训诂就是对古代典籍文字的一种翻译,陆达宗先生《训诂简论》中说道:“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由此可以看出,训诂学就好似我们当今的外语翻译,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训诂学翻译的是中国古典文献。

训诂学隶属于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又称“小学”,“小学”一般分为训诂、文字和音韵三个部分,而训诂则是侧重对字义和词义的研究,同时也和文字、音韵两者有所重叠。训诂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首先对典籍中的文字进行解释,然后通过分析字形来帮助解释字义,最后在用反切注明读音,而对一篇古文的训诂,不但要经过如上繁杂的考究步骤,同时还需要学者拥有丰富的文学知识。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训诂学从汉代开始,一直流传到现代,而其作为古代文言翻译的一门重要学科,被各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们所重视,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大批训诂学大师,他们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训诂学知识,还针对训诂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为后世学者奠定了成长基石。

二.明朝训诂学萧条原因

  • 1.思想学说的转变

早在宋朝时期开始,训诂学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两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其主要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人们的自由思想完全禁锢了起来。由于理学拥有极其明确的斗争性,所以此时的治学宗旨和学术之风,都成为了它的服务工具,这样就使训诂学开始变得主观随意了。

到了元明时期,程朱理学变得极为兴盛,元代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蒙古人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对程朱理学思想给予肯定,但是由于受到蒙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此时的汉学相对比较落寞,所以在训诂层面没有较大的发展。而明朝建立以后,儒家学派开始向着心学转变,从陆象山开始一直到到王阳明,“心学”越来越趋于佛教化,从而导致明朝的学风变得空疏。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 2. 思想文化上的控制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文化管控太过开放,从而导致反对朝廷的思想极为严重,所以他为了防止重蹈元朝覆辙,开始对人们的文化思想实施严酷地管控,从思想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并通过八股取士,严格规定文章格式,考试内容只能来自四书五经,且作答方法只能依据程朱理学经义

,不得随意发挥。

如此便将人们的思想牢牢地禁锢在了四书五经里,通过“代圣贤立言”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使得学子为了考取功名只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而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又造成了文章内容空洞,只专注于形式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思想上的控制是另一种焚书“坑”儒

  • 3. 开始大兴文字狱

除了在思想文化上和考试内容上对文人进行禁锢外,明朝时期还通过文字狱等形式,对文人大开杀戒,明朝时期文字狱虽不及后世的清朝那样严酷,但是明朝依然出现了一大批因言不慎,惨遭迫害的学子学者。如明世宗嘉靖时期,南京工部尚书吴廷举因为引用白居易、张永诗句“朝廷雇我做闲臣”、“江南闲煞老尚书”,嘉靖帝大怒,将其革职。

  • 4. 文人沦落为君王的奴仆

明朝有一条政策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就是说如果读书人不能为皇帝所服务,那么杀了他抄了他的家都不过分,因为他是不受教化的人。所以在这种对知识分子的高压政策下,使士人们奴性越加强化,不敢直言讽谏,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员,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只是君王的政治工具而已。

  • 5. 社会学风的败坏

宋代学子尽管多空谈心、性 、天道等抽象的东西,但是宋代的一些大家还是比较注重实践,并时常有新的义理阐发,在整顿论理方面较有成就。但是明代的学子却大不相同,他们声称自己继承自宋代,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学到宋人的长处,糟粕倒是学了一大堆。

而且明代文人气节沦丧,只会株守宋元学说,他们学无根基,不务实际,光事空谈,学风败坏,更有甚者剽窃摘抄,欺世盗名。如胡广等人编修的《五经四书大全》,就被顾炎武考证后,其内容基本完全抄自元代学者汪克宽的《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和刘瑾的《诗传通释》。由此可见明代学术之风败坏的程度。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三.明代训诂学成就

虽说明代训诂学比较萧条,但是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能够潜心研究注重实践,在训诂学方面有所建树,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明末清初,训诂学在经过二百多年的沉默后又一次走向鼎盛的原因了。明代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尚书考异》尚书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尚书考异》的作者是明代学者梅鷟,在南京国子监任职期间,对尚书进行了潜心研究,他认为《古文尚书》纯属子虚乌有,怀疑是汉代人孔安国和东晋人皇甫谧伪造的,所以梅鷟大力搜寻《古文尚书》的破绽,并给出了许多确凿的证据,理由充分、切中要害,如此一来便彻底把《古文尚书》的经学地位推倒了,为后世学者在经学研究上减少了弯路。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 2. 出现了一批训诂学的专著和学说

明代训诂学实践,有明显的的宋人痕迹,比如明末时期方以智,其就受到了宋人戴侗的影响,所著书籍在不少地方都直接袭用《六书故》中的成说,但是比较难得的是,方以智利用因声求义等方法进行考据,所以在某些方面则完全超越了戴侗。

《通雅》是方以智所撰写的一本语言学著作专论。此书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兼包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等,可以说是一部百科性质的词典。其考据的内容大多较为精准,引证广博,词比有证。因此方以智在明代的学者中显得卓然独立,其在训诂学方面的作风直接影响了清初的一些训诂学者。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 3. 出现了“直解”

古人对话口述时大多用口语,但是在著书立注时一般还是倾向文言,到了元明时期,尤其是到了明代,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崛起,使用白话解释经书便成为了迫切的需求,所以这一时期便出现了所谓的“直解”,例如明代著名的首辅大臣张居正所著《书经直解》和《四书集注直解》等,尽管这类书籍的学术价值不是很高,但是也从侧面体现了白话文的发展趋势。

  • 4. 字书编纂有了新的发展

所谓字书就是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明代比较有代表行的就是梅膺祚所做的《字汇》,其是自《说文解字》以来中国字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并且在编排体例上大为创新。《字汇》首先简化了部首的查阅方式,将相同部首合并为一部,避免了原来分部过于繁琐的毛病;第二是优化部首的排列次序,按照部首笔画多少进行排序,解决了前代字典排列混乱的状态;第三是首卷后附“检字”,排列那些不易辨明部首的难检字,每卷开头还有一个表,载明该卷所有各部首及每部所在的页数。以上这些做法都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查阅,其进步性不言而喻。

明代“焚书坑儒”,令社会学风败坏,导致训诂学断崖式衰落

四.小结

明代一是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上承蒙元下接满清,民族间的文化相互碰撞与糅合更为激烈。虽然汉文化在蒙元九十多年的统治下得以幸存,但是在明朝皇权专制统治的影响下,使得文人的思想被八股科举牢牢的禁锢住,正如顾炎武所言,这相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对社会、文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明朝统治者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许多读书人学风空疏、对学问不愿下真功夫,只热衷于研究四书五经来应对八股考试等,从而导致训诂学在这一时期变得十分萧条。由于明代士人假、大、空的性格所致,这一时期少有大学者出现,但仍奇迹般的出现了《尚书考异》、《通雅》等著作,可谓是明朝的一大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