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公元前213年,有一个人因为一件事被后人口诛笔伐遗臭万年,那便是秦始皇和他下令的焚书坑儒。历代帝王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创下千古功业却在口水中沉浮。

然,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存在极大的争议的。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焚书

据《史记·李斯传》:“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所,民所疾苦者也,以何(萧何)具得秦国书也”。“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可见,秦王朝在焚书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极端,至少在朝廷还是保存着各家典籍,并没有对文化传承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坑儒

秦王的另一个残暴之举就是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可《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焚诗书,坑术士”,这个术士跟儒生还是有区别的,而且事出有因。术士候生、卢生为始皇帝求长生不能而潜逃,为逃避惩罚,四处宣扬诽谤秦始皇的政治言论。在天下初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所以秦始皇痛下杀手。

从秦始皇往后,还有不少人干过焚书杀儒的事。项羽、王莽、梁元帝萧译等~~一直到清代的文字狱,他们的目的其实都和嬴政一样:统一思想。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分崩离析。而秦始皇之所以被口诛笔伐,其原因在于秦始皇所遵循的治国理念来自于法家,过于单一直接,而非后者一样明里尊崇儒家,背后行使法家的手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短得让人瞠目结舌。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帝国和文化的邂逅

大秦帝国之前的四百余年,我们的祖先出现了大智慧者,他们行走在这片土地――老子骑着驴,孔子坐着车,墨子则是一步一步丈量着大地。我想起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的一句话:“我只要停止脚步,就停止了思考”,而我们的“行者”要早他2000年。

行者善于创造文化却不善于保存,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许多文化的传承充满了偶然。如果没有关尹喜,《道德经》很有可能随着老子消失在函谷关外的黄沙中;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孔子的独轮车可能陷落在列国的荒野……大秦帝国的军队用马蹄在这片土地上划定了框架,给文化带来强力的支撑。不管之后的朝代如何更替,都只是一个大家庭争夺话语权的战斗,而不会像罗马帝国一样随着政权的更迭导致文明也灰飞烟灭。帝国和文化的偶然相遇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基调,以一个大统一的身份获得世界的目光。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文化的基点

按时间顺序来说,中华文明出现的最晚,然而这出现最晚的却是唯一得以传承的。巴比伦文明被征服者的马蹄践踏淹没,埃及文明刻画在巍峨的神庙上不知所云,而印度文明在虚幻和真实之间迷失。唯有中华文明,以秦王朝大军的马蹄为纵深,以统一的文字为基点,以文王《周易》、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为主干,虽历经沧桑变幻,却始终不曾溃散。即使漂洋过海,也知同文同宗。

即使不遇到灾难,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时代,国土那么大,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统一文字,不能顺畅交流,很容易就崩解成无数个政权,文化也会分裂成无数碎片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精神价值和行政格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秦始皇改变的不仅是行政格局,还有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君王的至高无上凝聚了集体的信仰,忠君爱国成为整个族群的精神价值观。而举全国之力建造的万里长城,虽然给人民带来苦难却极具军事价值和精神价值。相信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这么一道雄浑悲怨的墙。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穿过莽莽山河,穿过千年轮回。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我们现在批判封建思想,批判君权神受,但我们否认不了自始皇帝开始的封建社会给予我们整个族群刻下了统一的烙印。形成了高贵的集体人格,面对世界文明的光芒毫不逊色。

这个十四年的王朝,这个空前统一的王朝,如流星划过天空却如太阳般光芒万丈永恒不灭。当巴比伦文明只剩下一段斑驳的沥青路面,当法老的后代把自己封存在撒哈拉的沙漠边缘,当印度文明只能用玄奘西游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深感庆幸,煮清茶一杯,以文化的名义向秦王朝致敬!

焚书坑儒?我们应该以文化的名义致敬秦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