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歷史上有個“率善國”

五胡十六國,簡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該時期,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統稱五胡)為主的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相繼建立不同的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於是後世史學家便稱其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不止這些,還有多個小的政權建立和存在過,上黨的率善王國就是其中之一。

自東晉南遷建立以後,古上黨地區就成為北方各政權割據的要衝,因此戰略地位顯著,先後遭後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燕、後燕以至魏、齊、周、隋等相侵相併,幾乎年年有戰爭。

襄垣歷史上有個“率善國”

圖為:曇花一現的上黨率善王國

北魏拓跋嗣神瑞二年(415年)二月,河西胡人族首領劉雲等率數萬胡人歸附北魏,屯聚上黨。當時河西地區包括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地處黃河上游的西部,河西胡人屬於稽胡的一種。五胡十六國時匈奴所建的幾個政權滅亡後,餘部分散各地,分別稱山胡、河西胡、離石胡、吐京胡、石樓胡等,從事農業,以麻布為衣,與漢人雜居,北周時統稱稽胡,又稱步落稽,實為匈奴別種。

數萬人一下子到了上黨,吃飯就是個大問題,糧食漸漸供應不上了。

事情到了這年的三月,飢餓的胡人再也支撐不下去,就共同推舉白亞慄斯為首領舉旗造反。白亞慄斯(365年~437年,北魏代郡人)自稱大將軍、大單于,定都上黨郡,建元建平。單于是當時匈奴政權君主的稱號,鮮卑、羌族等也相繼採用,後來基本被“可汗”代替。據有關資料記載,白亞慄斯為史載的最後一位單于。

白亞慄斯還拜司馬順宰作為“謀主”,即軍師。司馬順宰(?~416年),北魏河內郡溫縣(司馬懿故里)人,早於白亞慄斯一年、即北魏神瑞元年(414年)就叛魏自稱晉王,部分史家即以“北晉”稱呼其政權。司馬順宰稱王后旋即被北魏河內太守擊敗,遂潛逃至上黨投靠白亞慄斯,“北晉”滅亡。

神瑞二年(415年)四月,明元帝拓跋嗣派大將公孫表(360年~423年,字玄元,北魏燕郡廣元人)等五位將領前往討伐,同時安排公孫表要與後秦文恆帝姚興的洛陽戍將約定時間,在黃河南岸準備策應,然後再進攻胡人。公孫表打探到造反的胡人內部此時已經開始互相猜疑,自相殘殺,就認為他們有分裂瓦解的趨勢,戰勝胡人已經很容易了,於是就沒有和洛陽方面聯繫,直接率兵投入戰鬥。

殊不知,胡人雖已有內訌,但要比公孫表治軍不嚴的毛病小的多,因此公孫表被擊敗,士卒傷亡大半。此戰後,胡人的內訌也結果分明,眾胡人廢白亞慄斯,另立劉虎(?~416年)為首領。劉虎號稱“率善王”,同時在上黨建率善王國,白亞慄斯後來不知所終。

《魏書·帝紀第三·太宗紀》載:“河西飢胡屯聚上黨,推白亞慄斯為盟主,號大將軍,反於上黨,自號大單于,稱建平元年,以司馬順宰為之謀主。夏四月,詔將軍公孫表等五將討之。河南流民二千餘家內屬。眾廢慄斯而立劉虎,號率善王。”

率善王國定都上黨郡,時上黨郡治安民城,即今山西襄垣東北5公里處的北底鄉堡底村。安民城為晉永嘉年間劉淵遷都黎亭時所築。(清)《讀史方輿紀要》載:“安民城(縣北十二里)。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寇陷上黨,幷州刺吏劉琨遣將張倚領上黨太守,據襄垣,因築此以安上黨之民,故名。”

劉虎立國之後,向南侵犯河內地區(大約指今黃河以北、以東,太行山以南)。公孫表因為沒有執行命令失敗後,明元帝拓跋嗣對此耿耿於懷,他與群臣商量對策。吏部尚書崔宏(?~418年,字玄伯,今山東武城人,北魏開國功臣、書法家)認為公孫表之所以失敗,並非實力不足,而是指揮調度失誤所致;並建議由胡人所畏懼的壽光侯叔孫建前往征討,以其威名瓦解叛胡。拓跋嗣聽取了崔宏的推薦,於泰常元年(416年)九月派相州刺吏、正直將軍叔孫建(365年~437年,北魏代郡人)為中領軍,總督諸軍二次討伐胡人。為了激發叔孫建的積極性,拓跋嗣還專門恢復了因事免去他的安平公爵位。叔孫建統領公孫表、丘堆(?~428年,北魏代郡人。初為道武帝拓跋珪侍從,後升任散騎常侍)等將一舉打敗劉虎,斬首一萬多人,被俘十多萬人,剩下逃跑的被追得投進沁河而死,河中的屍體堆得把河流都截斷了。劉虎渡河東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曾是三國時期曹操起兵的地方),為手下所殺。司馬順宰戰死。戰後,拓跋嗣不僅表彰了叔孫建等,而且拜崔宏為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魏書·崔玄伯傳》載:“飢胡劉虎等聚黨反叛,公孫表等為虎所敗。太宗假建前號安平公,督表等以討虎,斬首萬餘級。餘眾奔走,投沁而死,水為不流,虜其眾十餘口。”《魏書·明元帝紀》載:“九月戊午,前幷州刺吏叔孫建等大破山胡。劉虎渡河東走,至陳留,為從人所殺,司馬順宰等皆死。”《魏書·丘堆傳》載:“與叔孫建等討滅山胡。”

劉虎、司馬順宰被殺後,本來就基礎不牢的上黨率善王國自然滅亡。(來源:上黨晚報 郭安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