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说川菜

在餐饮市场中,无数精英起起伏伏,各种原因总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昨天有人留言说,希望可以进一步聊聊菜肴的三种形象,说是朦胧的感觉到它似乎与市场潮流变化有关。


这未免让我高兴之余,又有忐忑。


高兴的是,信手随笔竟然有人认真品读;忐忑的是,所谓的美食三种形象,是我灵光一闪之际拍脑袋的说法。既无专家论证,也无学者考据,真是担心说多了,会引来板砖——


煮酒说川菜


诸侯割据过水鱼


继一剑西来酸菜鱼、草莽英豪金骨鱼、一代宗师冷锅鱼之后,过水鱼躲躲闪闪的登场了。


过水鱼刚推向市场的时候,叫吉利家乡鱼——那阵儿有点儿流行中西合璧的菜肴,比如传统的回锅肉,有人在里面加点黄油,这就算完成了结合。还有四川火锅,讲究色泽红颜,于是有人用番茄汁来调色调味,弄出来酸不拉几的味道,感觉特像泰国菜。


其实中西结合的创新方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脚步,比如历届世界烹饪大赛,选手们往往把菜肴做得美轮美奂,光彩诱人——但是川菜五老之一的泰斗级大师王开发说:这还是川菜吗?


煮酒说川菜


吉利家乡鱼在流传过程中,最后定名为“过水鱼”,这是一个颇有江湖味道的名字。


过水鱼从制作方法上分析,算是传统川菜豆瓣鱼的姊妹篇——选2斤左右的草鱼,治理干净后打上小花刀(不能太深),然后下入锅中,大火沸腾中煮6分钟至熟,捞出盛入盘子,然后浇上提前炒好的浇头——这浇头,既像鱼香味,又像豆瓣味,朦胧之间,不可区辩。


在这个过程中,鱼的大小挺重要,太小,有缺斤少两的嫌疑;太大,肉质偏老,且要改变煮鱼的时长。


煮酒说川菜


煮鱼的过程,行业称之为“汆(读音:chuan)”——汆鱼时,需要一锅好汤,若是说这道菜肴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汆鱼要排在第一位。


行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在过去,汤是非常重要的鲜味来源,熬汤则是重要的厨房工作。但是后来由于增鲜调味品的普及,以及成本角度的考虑,使得厨师们渐渐忽略甚至是放弃了熬汤——与川菜老师傅们聊天,他们说,在味精刚出来那会儿,宝贵的很,它得揣在大师傅围腰中间的口袋里,遇到特别贵重的菜肴,需要添加味精时,才摸出类似今天挖耳勺大小的工具,小心翼翼的弄上一点点。


煮酒说川菜


那阵子,防寒全靠一身正气,增鲜全靠一身手艺。


传统川菜对于汤,其实是蛮讲究的,毛汤、鲜汤、高汤、清汤、浓汤……一大堆术语,不过现在没几个年轻厨师能分得清楚。各种汤中,多以猪骨、母鸡、鸭子等荤类食材为主料,这些原料熬制的汤,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呈鲜物质种类丰富,且数量多,另一个是含有动物性油脂。


鲜是个复杂的概念,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似乎已氨基酸有关。而氨基酸又有众多种类,所以氨基酸的种类及数量的多少,决定了鲜的程度。不过写到这里时,怎么也找不到当初的资料了,故而这段话未必就靠谱。


草鱼是不饱和脂肪,而用猪骨等熬制的鲜汤是饱和脂肪,手艺精湛的厨师都知道,做鱼时一定要加点猪油才香,原因就是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完美结合的效果。


所以这锅汆鱼的汤,看似普通,从微观角度揣摩,倒是包含了极大的秘密。


煮酒说川菜


过水鱼的问世有些生不逢时,那时候,冷锅鱼虽然渐渐淡出市场,但是衍生品种梭边鱼和片片鱼却又悄然流行,同时,沸腾鱼的名气也逐渐从北京辐射回四川,所以过水鱼火爆的局面最后也只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在全国其它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口碑,但影响有限,远逊于冷锅鱼当年的疯狂。


煮酒说川菜


过水鱼能够成为当代川菜发展历程中的五大鱼肴之一,是因为他的市场奇迹——过水鱼的创制者叫李仁光,是一位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和爱人经营着一个总面积120平米的小酒楼。这一百多平的空间里,在除去厨房、卫生间、吧台、冷菜间和一个小型包间后,可供就餐的面积已经寥寥无几。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这么不打眼的地方,每天的营业额上限竟然高达三万余元,一时间成为行业里津津乐道的故事。过水鱼是餐厅的主打菜,李老板说,高峰时期每天要卖100多条鱼,即使是现在,保底数字也有50多条——这条过水鱼仅仅成为割地而治的蕃侯实在有些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