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說川菜

在餐飲市場中,無數精英起起伏伏,各種原因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昨天有人留言說,希望可以進一步聊聊菜餚的三種形象,說是朦朧的感覺到它似乎與市場潮流變化有關。


這未免讓我高興之餘,又有忐忑。


高興的是,信手隨筆竟然有人認真品讀;忐忑的是,所謂的美食三種形象,是我靈光一閃之際拍腦袋的說法。既無專家論證,也無學者考據,真是擔心說多了,會引來板磚——


煮酒說川菜


諸侯割據過水魚


繼一劍西來酸菜魚、草莽英豪金骨魚、一代宗師冷鍋魚之後,過水魚躲躲閃閃的登場了。


過水魚剛推向市場的時候,叫吉利家鄉魚——那陣兒有點兒流行中西合璧的菜餚,比如傳統的回鍋肉,有人在裡面加點黃油,這就算完成了結合。還有四川火鍋,講究色澤紅顏,於是有人用番茄汁來調色調味,弄出來酸不拉幾的味道,感覺特像泰國菜。


其實中西結合的創新方向,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腳步,比如歷屆世界烹飪大賽,選手們往往把菜餚做得美輪美奐,光彩誘人——但是川菜五老之一的泰斗級大師王開發說:這還是川菜嗎?


煮酒說川菜


吉利家鄉魚在流傳過程中,最後定名為“過水魚”,這是一個頗有江湖味道的名字。


過水魚從製作方法上分析,算是傳統川菜豆瓣魚的姊妹篇——選2斤左右的草魚,治理乾淨後打上小花刀(不能太深),然後下入鍋中,大火沸騰中煮6分鐘至熟,撈出盛入盤子,然後澆上提前炒好的澆頭——這澆頭,既像魚香味,又像豆瓣味,朦朧之間,不可區辯。


在這個過程中,魚的大小挺重要,太小,有缺斤少兩的嫌疑;太大,肉質偏老,且要改變煮魚的時長。


煮酒說川菜


煮魚的過程,行業稱之為“汆(讀音:chuan)”——汆魚時,需要一鍋好湯,若是說這道菜餚有什麼秘密的話,那麼,汆魚要排在第一位。


行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在過去,湯是非常重要的鮮味來源,熬湯則是重要的廚房工作。但是後來由於增鮮調味品的普及,以及成本角度的考慮,使得廚師們漸漸忽略甚至是放棄了熬湯——與川菜老師傅們聊天,他們說,在味精剛出來那會兒,寶貴的很,它得揣在大師傅圍腰中間的口袋裡,遇到特別貴重的菜餚,需要添加味精時,才摸出類似今天挖耳勺大小的工具,小心翼翼的弄上一點點。


煮酒說川菜


那陣子,防寒全靠一身正氣,增鮮全靠一身手藝。


傳統川菜對於湯,其實是蠻講究的,毛湯、鮮湯、高湯、清湯、濃湯……一大堆術語,不過現在沒幾個年輕廚師能分得清楚。各種湯中,多以豬骨、母雞、鴨子等葷類食材為主料,這些原料熬製的湯,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呈鮮物質種類豐富,且數量多,另一個是含有動物性油脂。


鮮是個複雜的概念,在我模糊的記憶中,似乎已氨基酸有關。而氨基酸又有眾多種類,所以氨基酸的種類及數量的多少,決定了鮮的程度。不過寫到這裡時,怎麼也找不到當初的資料了,故而這段話未必就靠譜。


草魚是不飽和脂肪,而用豬骨等熬製的鮮湯是飽和脂肪,手藝精湛的廚師都知道,做魚時一定要加點豬油才香,原因就是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完美結合的效果。


所以這鍋汆魚的湯,看似普通,從微觀角度揣摩,倒是包含了極大的秘密。


煮酒說川菜


過水魚的問世有些生不逢時,那時候,冷鍋魚雖然漸漸淡出市場,但是衍生品種梭邊魚和片片魚卻又悄然流行,同時,沸騰魚的名氣也逐漸從北京輻射回四川,所以過水魚火爆的局面最後也只能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在全國其它地區雖然也有一定的口碑,但影響有限,遠遜於冷鍋魚當年的瘋狂。


煮酒說川菜


過水魚能夠成為當代川菜發展歷程中的五大魚餚之一,是因為他的市場奇蹟——過水魚的創制者叫李仁光,是一位從業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他和愛人經營著一個總面積120平米的小酒樓。這一百多平的空間裡,在除去廚房、衛生間、吧檯、冷菜間和一個小型包間後,可供就餐的面積已經寥寥無幾。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這麼不打眼的地方,每天的營業額上限竟然高達三萬餘元,一時間成為行業裡津津樂道的故事。過水魚是餐廳的主打菜,李老闆說,高峰時期每天要賣100多條魚,即使是現在,保底數字也有50多條——這條過水魚僅僅成為割地而治的蕃侯實在有些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