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北大心理教授徐凱文觀察到一個很讓人心痛的現象,特別優秀的學生,考上了中國最頂尖的大學,竟然想要自殺,而且是屢次自殺。

這些孩子從表面看來很像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也一定會被診療成抑鬱症,但是對他們所有抗抑鬱的藥物都無效,甚至使用電抽搐也沒有任何效果。

徐凱文認為這不是普通的抑鬱症,而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他把它叫做“空心病”。

很多父母以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大學,將來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一定能獲得幸福,這可能是最大的誤解。
這些北大的學生,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如所有人希望的那樣優秀,卻有著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不是想自殺,而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01 空心病的來源

空心病的核心問題,是缺乏支撐人活下去的意義感和存在感,主要受這幾個方面影響:

  • 社會:焦慮的時代

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一書中描述了當今社會普遍蔓延的不安情緒,他認為我們身處充滿競爭、績效主導的社會。不管你願不願意,所有人都要超負荷運轉,996是普遍現象,失敗、充足的休息都是不允許的——那被認為是不努力。

這帶來了什麼呢?

根據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現在是13%;抑鬱症十幾年前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

  • 學校:瘋狂的應試教育

在功利的社會背景下,學校也淪為培養精緻利己主義的地方,因為你要擠掉別人才能勝出,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在瘋狂的氣氛中,中小學自殺率在上升,為了防止學生自殺,學校的走廊和窗戶都裝了鐵柵欄。徐凱文說他在精神病院裡面工作過,也在監獄實習過,監獄和精神病院都是這樣子。

難道我們的學校也要像這些地方一樣嗎?明明是想培養大學生,實際上卻是在給心理醫生輸送病人?

  • 父母:控制和加大壓力

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系主任、青少年大腦研究權威弗朗西斯.詹森提出,青少年的壓力反應系統本來就很敏感,大量來自社會、學校、同伴和氾濫的媒體信息已經夠他們受的,如果父母再對他施加過大壓力的話,他們的大腦就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傷。

如果社會和學校都給孩子施加了太多壓力,那麼唯一的港灣就只能是家庭了。可是父母在做什麼呢?

徐教授有位來訪者說,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父母希望孩子按照社會要求得那樣優秀,但是有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當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願望行事,當父母把承受的焦慮和壓力直接二傳給孩子,他們就淪為了功利社會的“幫兇”。

家庭生活是最讓青少年擔心的壓力源之一。

那些無法承受壓力的孩子,即便沒有自殺,也可能轉向其他出口,沉迷網絡、談戀愛、無法完成學業等等。

有些人是勉強堅持到了大學,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就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了。

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很可能是社會、學校或者家庭出了問題。

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02 怎麼預防空心病

當得了空心病生無可戀,才想要治療是很難的,更好的辦法只能是預防。

回到人生的起點,有誰是隻為了減少痛苦而活?我們想要的是幸福,人生沒有意義,那是因為開始的目標就設錯了。

幸福是怎麼來的呢?靠名校、金錢和贏得一切嗎?

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年輕的時候曾經研究抑鬱症,他發現怎麼努力去減輕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也總有一些人無法治癒,於是他改變了思路,他開始研究那些幸福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幸福。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幸福不就是快樂嗎?是不是那些經常笑的人就是幸福?

塞大師有個朋友叫藍,25歲就已經是百萬富翁,業餘生活還很豐富,得過全國的橋牌冠軍。但是這麼一個牛人,在愛情上卻完敗。什麼原因呢?

原來這位朋友待人特別冷淡。美女和他約會,高興而來,敗興而歸,常常被氣得破口大罵:“你無聊、無趣、無情!”

藍也很委屈啊,我又不是故意的。於是,他就找了個最貴的心理專家幫他分析。

專家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想找出藍到底有什麼心理缺陷。

童年創傷有嗎?父母問題有嗎?要不就是喜歡同性?可是找了半天,一個都木有。

藍家庭正常,愛好橄欖球,也喜歡智力活動,完全就是個大好青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問題到底出在哪呢?真是想破頭也搞不懂。

後來有一天心理專家終於發現,原來藍屬於那種基因性缺乏積極情緒的,就是天生不容易高興,沒激情!這類人僅佔到人群的5%。

既然感覺不到積極情緒,那肯定不快樂啊,怎麼可能幸福?但事實正好相反,塞利格曼認為藍是他認識的最幸福的人之一。

幸福是千姿百態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通過同樣的事、同樣的方式獲得幸福。只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坦然做自己,就能幸福。

積極情緒很少的藍為什麼幸福感很高?

原來藍有“flow”。

Flow是什麼???

藍每天9點半進入證券交易中心工作,直到下班為止,時間好像都為他停止了;他玩橋牌也是這樣,比賽那幾天,時間為他停止了。

時間停止,就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所說的“flow”狀態,直譯過來叫“心流”,也有叫“沉浸體驗”的,意思是指一種將個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極度的興奮和充實感,這和普通意義的快樂不太一樣。

快樂的時候,你是知道自己很快樂的;但心流的時候,你什麼也感覺不到了,完全沉浸於其中,就好像時間停止了!這也被叫作高峰體驗

這種高峰的好處是比較持久,高峰過去了也不見得馬上就是低谷,不像獲得某些外部成功那樣,給人帶來的快樂總是很短暫;而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會有之後的很多次,這是可以複製的體驗。

幸福有時候就這麼簡單,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忘掉自己。

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03 獲得心流的方法

當你的內心一片空曠,只能靠不斷追求外部成功維持動力,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外部成功並不能解決一切。不想空心的唯一辦法,是回到內心,找到能讓心靈滋養的方法。

當你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於一件事的時候,你才能深度體會到其中的美好。

想獲得心流,有幾個起碼的條件。

  • 首先,得心甘情願。

至少不能只是“我媽想讓我上北大”這種吧?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做好,才有可能堅持得下去。

  • 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

光有興趣不行,你還得擅長。達不到一定的境界,還是不能心流。

但也不用被嚇到,世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個擅長和喜歡的東西而已。

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 最後一點是專注。

想太多不行。如果一邊做事一邊琢磨:我要是做成了,金子和美女都是大大滴!

所以你看小時候讀到的故事,那些大科學家都有點傻氣,比如居里夫人忘了吃飯了,愛因斯坦走路撞大樹了,陳景潤把衣服穿反了什麼的。

他們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一點,其它的就注意不到了。這些人大多數都窮得叮噹響,但他們的心不空,能感受一般人體會不到的高度幸福。

現在這樣的傻子是越來越少,遍地都是精緻利己主義,想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每走一步都要有“實在”的用處。可是不懂得“犯傻”,也就失去了專注可以帶來的幸福。

那些考上北大的孩子為什麼還不開心?因為他們只是在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即便不自殺也早已經放棄自己了。

既難以發現和堅持自己的樂趣,也很難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正在學習或者研究的東西上,從中找到樂趣。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就是做自己。每個人都有成為自己的強烈願望,也會因為不能成為自己而崩潰。

好的社會,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各有其福,幸福的標準絕不會只有一個。願我們的孩子不僅僅“優秀”,更能獲得美好幸福的人生!

· End ·

參考:徐凱文,《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

弗朗西斯.詹森,《青春期的煩“腦”》

查看更多:


北大心理醫生:優秀的孩子病得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