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電影《霸王別姬》是根據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經典電影,1993年7月26上映於中國大陸。自上映以來便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目前豆瓣評分9.6,世界電影榜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1994年上映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霸王別姬》由程凱歌、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英達等人出演,並獲得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第46屆戛納電影獎、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獎。

電影主要圍繞了兩位京劇演員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從兩人的經歷展現出對傳統文化、人性以及當時社會每個人生活狀態的思考等,期間經歷了民國、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及文革等上個世紀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從程蝶衣的悲劇人生,看出時代風雲的變遷。

程蝶衣自小被做妓女的母親賣到京戲班學唱青衣,開始由於自身缺陷,無奈他生有六指,遭到班主拒絕,程母走投無路只能將其斷一手指,才得班主認可,

後來對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產生了混淆之感。

師兄段小樓跟他感情甚佳,兩人因合演《霸王別姬》而成為名角。

然而最終段小樓卻娶了風塵女子,兄弟兩人最終反目成仇,程蝶衣最終再和段小樓搭戲時在舞臺上自刎。

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並結合當時社會背景分析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兒童時期父親角色的缺失,導致其性心理的創傷

程蝶衣從小與母親生活在妓院中,周圍都是嬌柔嫵媚的女性。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性別習得上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由於妓院裡不能撫養男孩,其母親只能將其當做女孩來撫養。

從外表上就刻意的掩蓋他的男性特徵。老人說“三歲看老”這種生活環境下,程蝶衣從最初性別認同形成心理便被引導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女性。

除了在幼兒時期母親及其生活環境對其性別認同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兒童時期父親角色的缺失。

三至六歲的兒童正處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的性器期,是性心理的初步發展階段。親子之間過度親密的互動可能會導致她們戀父親節,或者戀母情節。嚴重的可能造成性別模糊,往後無法準確的保護自己的內心。

程蝶衣從小由母親獨自一人養大,父親角色的缺失必然會對她性別角色的習得有重要的影響。

母親對其真實性別的掩飾,父親角色的缺失以及生活環境都為其性別認同混亂提供環境背景。從程蝶衣自身來看,他的性別轉變經歷了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在其成長髮展中一件件重要的事情不斷的促進啦他性別角色的選擇。

就性別認同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認識到,兒童的3-6歲是性別認同的關鍵年齡,在這個階段,父母親必須在兒童麗前樹 盤 確的榜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性別 認同,從而找到正確的性別角色定位。

除此之外,還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這就意味著孩子必須學會去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特別是與其他人的關係,這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髮展來說,足極為關鍵重要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來自社會和時代的原因

  • 風塵女子與戲子社會地位的卑微

這部影片反映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影片開場就是母親帶著程蝶衣踏上尋戲之路 ,或許這只是巧合,或者是命中註定。

當母親和蝶衣見到戲班關師傅時,母親道出了自己的難 處 —— 她是一個風塵女子,男孩大了身邊留不住,所以才送到戲班來。

接著以卑微的身份說:“您可別嫌棄我們。”而關師傅答道:“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啊。”從這幾句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引申意義,說明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京劇的地位跟風塵是不相上下的。

而到了接下來的時代 ,京戲的地位依舊沒有擺脫“下九流”,唱戲的就是個戲子,就是為了逗樂,愉悅大眾。

新中國成立後,京戲表演者竟然成了“牛鬼蛇神”,成了反動走資派,此時京劇已經到了衰亡的階段,程蝶衣和段小樓也不再是虞姬和霸王。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雖然京戲有復興之意,但已是物是人非。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 父權社會下的反抗與妥協

程蝶衣扮演虞姬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是由戲班師傅決定的。年少的蝶衣眉清目秀,“戲班裡的孩子屬他能成角,這或許只是戲班師傅們的言詞,但在那個時代,男性就是代表著傳統文化下的嚴師厲父 ,專制、強權都在他的身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在父權的專制下,蝶衣做了垂死的掙扎與反抗,但最後還是妥協了,而且是徹底顛覆了他的人生取向。

蝶衣總是將唱詞錯背成“我本是男兒郎”,而這就是他與時代(父權社會)的反抗。然而,完成他性別轉變的竟是他深愛的師哥段小樓。

段小樓塑造的是那個時代典型的男性形象,是他把師父的銅煙鍋搗進蝶衣的嘴裡,直到鮮血流淌出來,這時影片完成了蝶衣性別意識的徹底轉變,而這個轉變的“罪魁禍”就是段小樓,一個父權社會下典型的男性。

此時程蝶衣已無力反抗,因為就連疼惜他的師哥都在對抗他的心理防線,所以他只能妥協,只能拋去內心的性別意識,真真正正去做虞姬。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無法從戲劇人物中脫離的“從一而終”

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時空敘事中,導演以京劇《霸王別姬》作為片中人物情感糾葛、時代變遷、物是人 非的敘事導向。

主人公程蝶衣飾演的虞姬形神兼備,而且站在陳凱歌的導演視角上,《霸王別姬》這部影片大有顛倒二者的韻味,好像是導演有意的安排,大有虞姬勢頭蓋過霸王之意。

這麼說是有根據的。在整部影片中,程蝶衣無疑是主角,她扮演的虞姬一角,與師哥段小樓、菊仙三人 間的情感糾紛,對京戲藝術的堅持,都自然而然地讓他成了片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換言之,這部影片就是圍繞程蝶衣飾演的虞姬來展開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從一開始學習戲劇的抗拒,到歷經痛苦、折磨,最終成為角兒的這段歷程中,程蝶衣失去了人最初的本真,一個男性最起碼的尊嚴,以致最後性別意識的徹底喪失。

在跟小癩子逃跑的一場戲中,中途碰到了所謂的“角兒”在唱戲,這也是程蝶衣第一次近距離觀看京劇《霸王別姬》,小賴子說:“他們怎麼成角兒的,得挨多少打啊。”

這是從一個少不經事的孩子口中說出 的話,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學戲的艱辛,也正應了師父那句 “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定得人後受罪。”而此時也是程蝶衣打心裡想開始學戲,想成角兒。

在經歷了師哥用銅煙鍋戳嘴的那一幕後,程蝶衣完成了性別意識上的轉變,他接受了“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接下來,片中出現二人首演京劇《霸王別姬 》,從此程蝶衣就走上了不歸路。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真正達到了人戲合一。不管臺下是哪朝哪代,只要是有座兒,程蝶衣就是虞姬 ,他是在演繹屬於自己的京劇藝術。

直到“文革”期間,要求罷黜京劇,迴歸現代戲,此時的程蝶衣並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消減對京劇的迷戀,而是堅持從一而終。

程蝶衣的“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理想,在一 定程度上是與現實相背離的,但對於這位戲痴來說,他已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到了藝術的化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另一方面,母親殘忍地把程蝶衣送入戲班子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而父親這個角色影片中壓根都沒有觸及。所以親情註定不會出現在程蝶衣的人生中,面對其他師兄弟的冷漠和師傅的責打,好在還有師兄段小樓的憐愛。

如此境地,導致他最終一點點迷失自我,喪失了自我存在的本真,最後連自己的性別也忘卻了。

然而菊仙的突然出現,併成為了他的嫂子,這是蝶衣萬萬沒有想到的。影片中蝶衣對段小樓說:“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這是程蝶衣內心深處對段小樓的愛慕,他不願與另一個女人分享師哥,他在這一點上是自私的。

觀眾看到這,似乎有點混淆了蝶衣的性別,是男還是女,如此看來,這是兩個女人與一個男人間的三角戀情。

但是蝶衣的存在似乎是多餘的,因為這違背了人之情理.“你可真是不瘋魔不成活啊 !唱戲要瘋魔不假,可要是活著也瘋魔,在這世上,在這凡人堆裡,咱們可怎麼活啊。”

從段小樓的這段話中,蝶衣跟觀眾一樣都聽明白了,段小樓只是一個假的霸王,出了戲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男人,有七情六慾。這也道出了二者本質的不同——蝶衣已經對京戲(虞姬)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而段小樓卻始終把戲內戲外分得清清楚楚。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所以程蝶衣要和段小樓唱一輩子的戲,只能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是與現實世界相違背的。儘管影片的後半部分,蝶衣和小樓有過短暫的分離,尤指戲劇上他們開始單獨表演,但從蝶衣的《牡丹亭 》《貴妃醉酒》這幾齣戲中,我們看出來他還是在懷念他的楚霸王。

甚至於到了後來,段小樓乾脆脫下了戲服,不再演戲了,而蝶衣卻依舊時刻迷戀著他。影片結尾也演繹了一段慘絕人寰、破舊除新的歷史慘劇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程蝶衣和段小樓的《霸王別姬》還能有施展的餘地嗎?程蝶衣和段小樓被打成 “牛鬼蛇神”,京戲也逐漸被世俗化的現代戲所取代,段小樓在紅衛兵的嚴刑拷打之下,背信棄義,出賣 了自己的良心。

在那個社會下,這種人性的異化與扭曲是一種常見不怪的現象,人人為求自保,人性 的黑暗面就此暴露無疑。曾經的“霸王”是多麼忠肝義膽、豪情萬丈,如今的 “霸王”卻成了為求自保而出賣良心的小人,他揭發程蝶衣眾多的“罪行”,揭露妻子妓女的身份,這也直接導致了菊仙的自殺。

面對此番情景,程蝶衣沒有把矛頭指向背信棄義的段小樓,而是把所有的罪責都加到了菊仙的頭上,認為種 種一切都是由她造成的。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段小樓人性出現了異化與扭曲,他在摧殘與壓迫下迷失了自我,露出了人性中本惡的一面,即使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程蝶衣還是在為段小樓辯護,稍加譴責的只是他對 “霸王”、對京戲的不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豆瓣9.6《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生悲劇的原因

總結

電影《霸王別姬》講的是兩個京劇男演員與一個妓女之間的情感故事,這種情感糾葛綿延了近五十年之久,其中更是經歷了中國社會的滄桑鉅變。主人公程蝶衣是整部影片的矛盾中心,也是影片塑造相當成 功的典型的悲劇形象。

他對京戲、對段小樓的從一而終,在藝術上 “不瘋魔不成活”的極端思想,以及對 “愛情”的不顧一切、 捨生忘死,都是他最終走向悲劇的導火索。

影片開端就奠定了程蝶衣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母親的身份是妓女,迫於生存壓力送他去戲班子學戲,在學戲過程中遭受了殘酷、冷血的非人待遇,但也正是“戲”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成全了他所追求的“虞姬夢”。

影片中,程蝶衣詮釋了一個藝術家對藝術如痴如醉的追求,甚至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並且把人生看做一場戲,把戲視作自己的一生。

他也用同樣的“從一而終”對待段小樓 ,雖然中間出現了菊仙,出現了段小樓對他的冷漠譏諷、背叛與揭舉,但他始終把段小樓視作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正是如此的“從一而終”,使他終究難逃避悲劇性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