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歷史幾乎從未記載有哪位天皇是“昏君”呢?

holland巧克力


其實還是有人記載天皇昏聵的,只是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都將天皇神化,所以不大好意思明著黑。

很典型的就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一個想要勵精圖治、大有作為的天皇,但是注意那個詞,“想要”。

實際上,在早期後醍醐天皇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推翻了鎌倉幕府,施行建武新政。然而,建武朝廷的組成過於複雜,派系眾多,再加上後醍醐天皇本人志大才疏,這才最終導致新政失敗,日本分裂。

不過,即便是足利尊氏舉兵與後醍醐天皇敵對時,也一度被楠木正成、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後醍醐天皇派的重臣逐往九州島。可是,當足利尊氏平定九州,捲土重來時,後醍醐天皇卻聽信讒言,拒絕接受楠木正成等人的避敵鋒芒,放棄京都的提議,強行命令官軍迎戰,最終使得楠木正成兵敗身死,京都淪陷。後醍醐天皇本人也逃往比叡山延歷寺躲避。

足利尊氏佔領京都以後,派出軍勢攻打延歷寺,雖然延歷寺在新田義貞等人的防禦下固若金湯,但是後醍醐天皇卻忍受不了潮溼寒冷的比叡山,背地裡同足利尊氏和談。新田義貞得知後醍醐天皇想要和談後,率領一族來到天皇御駕前痛哭,表示天皇和足利家和談就是判新田一族死刑,後醍醐天皇自己也知道這事做的不厚道,最後讓新田義貞帶著皇子流亡北陸,自己則投降足利尊氏。

後醍醐天皇投降時,足利尊氏拍手大笑:“都說主上英明,我看不然,已經落入我的圈套裡了。”果然,足利家在天皇投降後出爾反爾,幽禁後醍醐天皇,抓捕後醍醐天皇派的公卿、武士,極大地打擊了後醍醐天皇方的勢力。


指尖看日本


日本歷史上有昏君,只是我們很少了解日本歷史罷了!最近在寫《日本天皇史》,所以多多少少了解一點。在日本天皇沒有失去權力之前,日本的昏君就有21代雄略天皇和25代武烈天皇。當然,這兩個是典型,我們來說說他們怎麼個昏庸法。

雄略天皇本名“大泊瀨幼武尊”,是允恭天皇的第五子,據說,他沒有做天皇的時候,早上看中的女人,晚上就將其殺掉。可見,此人很殘暴。他作為允恭天皇的第五個兒子,是怎麼做上天皇的呢?其實,他的哥哥安康天皇也是因為政變,殺了大哥梨輕皇子才做了天皇。安康天皇即位以後,看中了叔叔的老婆,然後將叔叔給殺了,霸佔了對方的妻子。不過,有一個7歲的兒子,安康天皇沒有殺他。而大泊瀨幼武尊就借刀殺人,趁其不備將哥哥安康天皇殺了,然後嫁禍給一個7歲小孩。

安康天皇死後,大泊瀨幼武尊再殺掉其他的兄弟,然後做了武略天皇。做了天皇以後,其實和他哥哥安康天皇一樣,都好色。他看重了大臣吉備田狹的老婆,俄日了霸佔吉備田狹的妻子,將其派到了朝鮮的任那。吉備田狹一走,果然如願以償。吉備田狹很憤怒,就佔據任那與武略天皇,分庭抗禮。總之,武略天皇在位期間,做了不少壞事。尤其熱衷於霸佔被人的老婆,或者外出看中一個美女,就佔為己有。在他死後,兒子又爭奪天皇之位,後人差點斷子絕孫。

還有武烈天皇,此人是仁德天皇一系,最後的一個子孫。9歲即位,據說殘暴堪比商紂,他曾經剖開孕婦的肚子觀看胎兒。總之,殘忍到不可描述,商紂王在他眼裡估計都甘拜下風。不過他的壽命不長,18歲就掛掉了。如果,不早死說不定更殘暴。不過,他死以後,仁德天皇一脈就斷絕了子孫。應神天皇第五代孫做了天皇,直到現在還在延續。

總之,從第一任神武天皇,開始日本皇室因為天皇繼承權的問題,基本都進行了一場政變。所以,在日本做天皇,其實很不容易的。很多天皇都是靠武力,奪取天皇大位,所以導致皇室的成員越來越少。所以,在日本天皇當中也存在昏君,只是幕府將軍出現以後,天皇沒有了實權,所有談不上昏庸。權力都沒有了,能昏庸到哪裡去呢!


謀士說


首先我們要了解昏君這個詞的含義,簡而言之昏君就是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一些君王的貶稱,一些皇帝荒淫無道,對百姓犯下了許多罪行,或者是不理朝政,將國家管理的一團糟。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帝王,比如出名的有秦二世,此人在位期間荒淫無道,統治三年之後,便被逼的自刎。

嚴格的說每個國家歷史上都出過不少的昏君,雖然在古代對於統治者都會進行神話,但是他們畢竟也是人,不可能毫無缺點。有趣的是日本歷史上似乎就沒有聽過有哪個昏君,其實這個問題解釋起來非常的簡單。

兩個字“無權”,也就是說日本的天皇沒有權利,想當昏君最起碼得手握大權吧,如果沒有任何權利,你就是在昏庸也當不了昏君,因為壓根你就管不了國事。日本的天皇和中國古代的皇帝說白了就是兩碼事,有趣的是,日本歷史上也有過天皇掌權的時候,但是時間非常的短暫。

就拿現在來看,他們國內真正有實權的是首相,戰國的時候權利的實際掌控者就是大名,在看看那些著名的大家族,即使明治時期和昭和時期雖然看起來天皇掌權,實際上那個時候說了算的依然是一些軍界的高層。

從古至今,大多數時期,日本的天皇就是個擺設,現在依然保留其實就是個象徵,其次就是保留日本文化,還能增加點旅遊收入。回到原先的問題,昏君首先得是君,日本的天皇嚴格的說壓根不是君,何來昏君?

在這裡普及一個小知識,二戰日本投降前夕,還有軍界人士發動政變,防止天皇投降,還佔領了皇宮,有趣的是陸軍首腦以及軍界最高層的幾個人並不同意政變,接受了現實,而天皇對於這一切是無可奈何。


歷史雜貨鋪


當歷史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樣子,我們一般會有兩種疑惑。是歷史沒有記載?還是,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

而關乎日本歷史上為什麼缺乏有關“昏庸”君主的記載,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

其一,是不是日本歷史沒有記載?

我們有四書五經,有二十四史,我們有讓學者終其一生也研究不完的歷史記載。作為一個重視歷史記載的民族,我們的歷史很飽滿。但是,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情況套用在鄰國身上。日本缺少重史傳統。即使是日本流傳最早的兩本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其真實性都還缺少定論。而像《源氏物語》這樣的古代小說,都已經是日本流傳不多的“歷史記載”了。而日本第一本記述相對完備的《大日本史》,還是明朝遺民朱舜水前往日本之後,建議水戶藩藩主開始主持編纂的。所以,我們其實還很難說,是不是隻是我們還沒發現一些展現天皇生活的史料。

其二,是日本天皇可能並沒有成為“昏君”的資本。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夏桀和商紂這些典型昏君的特徵。毫無疑問,他們都是真正掌握實權的。只有有了實權,他們才能肆無忌憚地享受。而日本天皇有這些權力嗎?在天皇還掌握實權的平安時代及以前,日本經濟欠發達。即使君主想放縱,面對匱乏的物資,其行為恐怕也很難達到“昏庸”這個標準。而進入幕府時代,天皇失去實權,也做不出想桀紂那樣過份的行為。而且在德川幕府時期,天皇的收入甚至不如普通大名。日子過得十分拮据的天皇,離“昏庸”還實在太遠。

這兩點原因,就足以使得我們今天看到的天皇沒有一位是“昏庸”的。


鄧海春


沒有當昏君的機會,以前是平夷大將軍,後來是幕府,明治維新以後是內閣,二戰的裕仁天皇被推到最高精神地位的時候也僅僅是個符號,實權還是在軍部,天皇只是個公章。


是我非我


縱向此較當然有昏有明,橫向此較昏少明多。從歷史看長則昏多明少,短則明多昏少。美國昏少則制度使然,日本昏少則國情使然,眾所周知,日本屬財閥、財團政治,畢競有錢或特別有錢的人少,社會初成即被其綁定,至今無法擺脫。少數卻掌握真理,少數多處塔尖。我們自古以來嚴防財、商干政,如今亦然。但大多數時期屬封建時期,以讒言、舊部、親故、身邊、枕旁為充耳、視而。眾昏我昏,人昏我昏,不可避免。


拋磚引磚之法錘


公元1世紀以後,日本本土才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奴隸制小國;3世紀中期,本洲島中部大和國家興起,並逐漸強大起來;到5世紀,大和國通過不斷地兼併擴張,最終統一了日本本土。統一以後的大和國,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到7世紀中期,大和國開始效仿中國隋唐的制度,進行改革。因為改革時期,日本國天皇的年號叫“大化”,因此,日本國曆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大化改新”。改革之後,日本國才正式定國名為“日本”,意思是指“日出之處的國家”;規定最高統治者由原來的“大王”改為“天皇”;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大化改新之後不久,日本又出現了武士階層,武士最高首領稱為將軍,將軍在後來的鬥爭中,成立了幕府集團,逐漸掌握國家實權,逐漸確立對日本的統治,日本天皇成了傀儡,日本由此又進入長達二百多年的幕府統治時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68年的明治維新改革。至於為什麼日本天皇中,少有昏君的原因,其一主要就是日本天皇時代的時間較短(封建社會時間短);其二就是“家天下”的情況不算太嚴重;其三就是國情問題,日本是個島國,隨時面臨生死存亡問題等。


騎蝸牛走高速


呃……那是因為日本人是沒有諡號的……日本信封佛教之後,人死大多是起個法名就直接入土了,特別有名的死後會有神號,但是這不是評價他生前作為的諡號。而且天皇是萬世一系的人間神,怎麼可能有人給神上諡號。並且日本天皇從南北朝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實權,連壞事都沒法做,就更不會有什麼負面評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