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學《傷寒論》之太陽病篇(一)

(1)太陽病之註釋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傷寒論》)

此條文為太陽病之綱領,意為不論何種病症,只要出現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的症狀,得之則為太陽病,那什麼是太陽呢?太陽者,為機能亢進發於體表,為什麼出現脈浮?這是血液充盈在淺表動脈導致。那為什麼會出現頭項強痛呢?這是因為人體頭部,項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強,氣血在此凝滯導致的。惡寒,則是將發熱而又不能發熱的體徵。所以呢,太陽病,是病邪集中在人體的上半身,且集中在上半身的體表,那麼治療的話,就是用發汗解表藥,通過汗腺發汗把病邪排出體外,由於患者體質不同,故處方亦有不同。人的體質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皮膚腠理粗糙弛緩,比如老年人,若患太陽病,一般表現出脈浮弱,自汗出的症狀,則予桂枝湯。一類呢,是皮膚腠理致密緊張者,比如年輕強壯男子,若患太陽病,一般表現出脈浮且緊,無汗的症狀,則予麻黃湯。


(2)桂枝湯之註釋


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此條文中,太陽,為太陽病的簡稱,中風,不是我們現代醫學中的中風,而是感受風邪之意,也就是現在的感冒,故太陽中風者,就是現在意義上的感冒,表現症狀就是: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陽浮而陰弱,陽浮的陽為外之意,陰弱的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的意思就是脈浮於外但是弱於內之狀,那我們聯想到第一句條文中出現的,第一種體質的人,皮膚腠理粗糙弛緩,若患太陽病,一般表現出脈浮弱,自汗出的症狀。貼合條文中的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陽浮則發熱,陰弱則汗自出,由脈狀預斷熱與汗出症狀,惡寒與惡風,何為惡寒,何為惡風,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是這樣說的:那麼怕冷到什麼程度我們在病歷上寫惡寒,深居密室,把門窗都關起來,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蓋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減的,我們一般都寫惡寒。所以惡寒是怕冷的重證。怕冷到什麼程度我們寫惡風呢?那麼“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我們一般就認為這就是惡風。有空氣的流動,他就感到冷,沒有空氣的流動,他就不感到冷的我們就把它叫做惡風。所以惡風和惡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訴都是怕冷,只不過是怕冷輕和重的差別、程度的差別。翕翕發熱是一種中醫證名,表熱不甚,如羽毛之拂,稱為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還可能會出現鼻鳴有聲、乾嘔症狀,太陽病有上述症狀皆可予桂枝湯。


3、太陽病,頭痛,發熱,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此條文僅是表明,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惡風的症狀,可予桂枝湯


4、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傷寒論》)

此條文論述太陽病誤治,太陽病,本應該專門發汗解表。而不應該用下藥,這時候若是使用下藥,會導致變證,若是出現氣上衝的症狀,這個時候呢,我們還是可以用桂枝湯降上衝之氣,如果沒有出現,則應該具體分析,不能冒然用桂枝湯,什麼是氣呢?摸一摸我們的五官,雖然摸不到氣,但是能夠感覺的到有活動力,這就是氣,大致可以稱之為神經作用,什麼是上衝呢?《方機》這本書是這樣說的:“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氣自少腹上衝胸者是也。”氣上衝就是上走性神經證發作,那氣自少腹上衝胸,屬於上衝症狀比較重的,也有症狀比較輕的,只是表現出頭痛的。


5、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條文中的三日的意思,就是得太陽病三天後的意思,已發汗,指的是本應該用桂枝湯發汗而用麻黃湯發汗太過。若吐?指的是太陽病不能用吐法,而誤用治法,若下?指的是太陽病不能用下法而用下法,溫針又是何意?太陽病本應該當汗解,那古代療法中有一種,用燒針作用於體表劫熱,這都是錯誤的治法,故太陽病沒有得到解決,壞病的意思就是因為上述誤治致使病症頹廢,故桂枝不中與之,已經誤治到沒有太陽病的症狀了,也就不適合用桂枝湯了,知犯何逆,就要去研究是錯誤的運用了哪種治療手段,是下法?是吐法?還是溫針法?需要去想清楚自己誤治的經過,隨證治之,以各證相關聯為目的行治療。這與隨證而治是不同的意思,隨證而治,是以每一獨立症狀為目的而施治;比如患者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以這些症狀重的一個症狀為目的去進行治療,這就是隨證而治。以所有這些症狀為目的進行施治。就是隨證治之。兩者應當分清。


未完待續---


我們一起學《傷寒論》之太陽病篇(一)

醫聖(張仲景)


讓閱讀經典成為習慣,讓中醫融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