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

(1)太阳病之注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

此条文为太阳病之纲领,意为不论何种病症,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症状,得之则为太阳病,那什么是太阳呢?太阳者,为机能亢进发于体表,为什么出现脉浮?这是血液充盈在浅表动脉导致。那为什么会出现头项强痛呢?这是因为人体头部,项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强,气血在此凝滞导致的。恶寒,则是将发热而又不能发热的体征。所以呢,太阳病,是病邪集中在人体的上半身,且集中在上半身的体表,那么治疗的话,就是用发汗解表药,通过汗腺发汗把病邪排出体外,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处方亦有不同。人的体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皮肤腠理粗糙弛缓,比如老年人,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则予桂枝汤。一类呢,是皮肤腠理致密紧张者,比如年轻强壮男子,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且紧,无汗的症状,则予麻黄汤。


(2)桂枝汤之注释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此条文中,太阳,为太阳病的简称,中风,不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中风,而是感受风邪之意,也就是现在的感冒,故太阳中风者,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感冒,表现症状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阳浮而阴弱,阳浮的阳为外之意,阴弱的阴为内之意,阳浮而阴弱的意思就是脉浮于外但是弱于内之状,那我们联想到第一句条文中出现的,第一种体质的人,皮肤腠理粗糙弛缓,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贴合条文中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则发热,阴弱则汗自出,由脉状预断热与汗出症状,恶寒与恶风,何为恶寒,何为恶风,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是这样说的: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所以恶寒是怕冷的重证。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那么“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我们一般就认为这就是恶风。有空气的流动,他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他就不感到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恶风。所以恶风和恶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诉都是怕冷,只不过是怕冷轻和重的差别、程度的差别。翕翕发热是一种中医证名,表热不甚,如羽毛之拂,称为翕翕发热,乃形容热候之轻微。还可能会出现鼻鸣有声、干呕症状,太阳病有上述症状皆可予桂枝汤。


3、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此条文仅是表明,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恶风的症状,可予桂枝汤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伤寒论》)

此条文论述太阳病误治,太阳病,本应该专门发汗解表。而不应该用下药,这时候若是使用下药,会导致变证,若是出现气上冲的症状,这个时候呢,我们还是可以用桂枝汤降上冲之气,如果没有出现,则应该具体分析,不能冒然用桂枝汤,什么是气呢?摸一摸我们的五官,虽然摸不到气,但是能够感觉的到有活动力,这就是气,大致可以称之为神经作用,什么是上冲呢?《方机》这本书是这样说的:“凡上冲者,非上逆之谓,气自少腹上冲胸者是也。”气上冲就是上走性神经证发作,那气自少腹上冲胸,属于上冲症状比较重的,也有症状比较轻的,只是表现出头痛的。


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

条文中的三日的意思,就是得太阳病三天后的意思,已发汗,指的是本应该用桂枝汤发汗而用麻黄汤发汗太过。若吐?指的是太阳病不能用吐法,而误用治法,若下?指的是太阳病不能用下法而用下法,温针又是何意?太阳病本应该当汗解,那古代疗法中有一种,用烧针作用于体表劫热,这都是错误的治法,故太阳病没有得到解决,坏病的意思就是因为上述误治致使病症颓废,故桂枝不中与之,已经误治到没有太阳病的症状了,也就不适合用桂枝汤了,知犯何逆,就要去研究是错误的运用了哪种治疗手段,是下法?是吐法?还是温针法?需要去想清楚自己误治的经过,随证治之,以各证相关联为目的行治疗。这与随证而治是不同的意思,随证而治,是以每一独立症状为目的而施治;比如患者脉浮弱、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以这些症状重的一个症状为目的去进行治疗,这就是随证而治。以所有这些症状为目的进行施治。就是随证治之。两者应当分清。


未完待续---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

医圣(张仲景)


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让中医融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