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基本觀點是邪正觀

六淫的認識在《傷寒論》有涉及,但跟我們《內經》及後世醫家那種很精細的六淫發病治法不同,《傷寒論》並沒有這麼細。

這裡想討論的就是六淫傷人,最後在裡證為主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病理狀況和治法。

①風為陽邪,由表入裡即受裡陽交而化熱,營衛皮毛按表綱治法論治。

有逗留入肺,看似表證,實已入裡,其人體弱,久則過敏性咳喘類,或邪重體熱,則化為裡癰,《千金》葦莖湯類。再深則入腹,發為洩瀉、腹痛等症,以昇陽除風,或以柴胡桂枝湯類和解。凡入裡久,夾雜裡之溼濁毒氣,則發為癥瘕,故風藥可消癥瘕,能活血,實為《傷寒論》治法之暗含之秘,人所少識。麻黃、藁本、辛夷、羌活、防風、細辛俱能活血消腫解毒,治療固瘕腫瘤多用,痤瘡亦多搭配使用,《千金方》亦有如是湯劑,筆者研究以為如是,臨證亦驗。

②寒邪入裡,凝聚血氣,成為痺證,夾雜內溼濁毒,亦能成瘕成瘤。

寒入體,人體強,則化熱,寒熱錯雜,成諸癰痛炎症;人體弱,則伏經氣之內,影響五臟功能,或待氣升而發,感內外之陽而成溫病。

③暑邪入裡,邪旺則閉竅,或陰或陽。

此邪最易妨礙人身之陽,多夾雜溼氣,固須通陽竅以除邪,輕則開皮毛,重則開心竅;火重早期宜清而養陰存液,後期宜苦降堅陰。暑氣不留臟腑,但邪氣不罷,久則陽氣耗動,入秋冬,則妨礙收藏,而成寒中。

④溼邪入裡,重濁難除,古人謂:“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溼能痺阻氣機,故治溼需開氣;溼最趨下,故治溼需利小便;溼能痺阻經絡,故治溼需活絡;溼與內陽結易化熱,故治溼需淡滲清解;溼入血需清血,久溼需溫陽通絡。三焦為水津通道,溼與氣分結,治在三焦,以三仁湯。溼在皮下,當外發腠理,內清三焦,以表綱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越婢湯。凡溼熱寒溼結在局部病位,上至於頭面五官,中伏筋骨關節,內抵臟腑,下至胞宮精室,常需加經絡藥方可倍效,類路路通、王不留行、絲瓜絡、徐長卿、細辛、萆薢、絡石藤、五加皮等,此幾類藥絕不拘於風溼痺證,對局部病位常有殊效。反溼氣久居必入病位,隨虛而乘,由生瘀熱寒毒種種,當以通絡解毒活血分化為要。非以從外感為溼,凡病位有瘀者,其氣津血不利即化為濁溼敗精頑痰。凡溼逗留氣分未深入局部病位,當明升降,一者脾胃,二者肝肺,此兩者升降調和,肝升則脾升,肺降則胃降;肝實則胃升,肺實則脾升。治溼分化,需升肝降胃,升肺緩脾。

⑤燥氣入裡,津液先不行,後才是臟腑陰虧,痰火由升。

燥氣入裡,肺先受之,肺津不行,胃火由盛,脾陰不榮,肝血才虧,肝血損後,腎陰方虛。內燥其發,若從腎而發,則心火獨亢;從胃而發,則陰火獨壯;從肺而發,則脈枯筋萎;從肝而發,則魂若遊離。損於氣津層面,竹葉石膏湯主之,人參白虎湯亦主。精華不足,而虛熱由發,無可名狀,神魂貌離,當以甘味合之,甘麥大棗湯主之,虛熱盛浮,百合地黃湯以味重以潛。大熟地黃能大補陰血,充養五臟,最能消內傷陰虧之痰溼,能降浮游無根之虛火,重用能治水,配辛味能治痰吼,能起萎,能消脹,人所少識,動輒砂仁拌,此厚味贅重之品,遇砂仁則入腸道產氣,徒生放屁打嗝也。內燥,《傷寒論》多以甘味養之,經氣調之,唯詳究臟腑,實治裡燥一門,清降痰火(如龔居中《痰火點雪》一書所列治法)是一法,清氣生津是一法,甘養是一法,別列臟腑是一法。小建中湯、溫經湯以治北方太陽之燥,黃連阿膠湯、豬膚湯以治南方少陰之燥,東方少陽之上火氣,以黃芩、花粉、牡蠣治其燥,西方陽明以石膏、知母、芒硝治其燥。現今言溼多燥少,未免絕對,善用山藥、石膏、地黃之輩醫家,我以為能得燥氣病真旨。

凡內火者,先清其身中之陽與邪感之有餘敗氣,復陰津陰液者,實為身中正陽,為運河舟楫,否則敗氣外盛,陰虧津亡,則真陽內格,必為死證。火氣病至後期真陽內格,當先回陽,再談養陰,一味養陰,看似無錯,症狀附和,必死無疑。

本文摘自《一個傷寒天才的醫道求索2——從傷寒六經到六機辨證》,由中醫出版編輯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