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豬苓湯

【方歌】豬苓湯內有茯苓,澤瀉阿膠滑石並,小便不利兼煩渴,滋陰利水症自平。

《傷寒論》豬苓湯

豬苓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溼劑,具有利水,養陰,清熱之功效。主治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泌尿系感染、腎炎、膀胱炎、產後尿瀦留等屬水熱互結兼陰虛者。

中文名

諸苓湯

功用

利水,養陰,清熱

主治

水熱互結證

分類

祛溼劑-利水滲溼劑

出處

《傷寒論》

歌訣

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並,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組成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用量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10g。

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兩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分二次烊化。

功用

利水,養陰,清熱。

主治

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

方義

傷寒之邪傳入於裡,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熱傷陰津之證。水熱互結,氣化不利,熱灼陰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陰虛生熱,內擾心神,則心煩不寐;水氣上逆於肺則為咳嗽,流於胃脘則為嘔惡,注於大腸則為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為裡熱陰虛之徵。治宜利水清熱養陰。方中以豬苓為君,取其歸腎、膀胱經,專以淡滲利水。臣以澤瀉、茯苓之甘淡,益豬苓利水滲溼之力,且澤瀉性寒兼可洩熱,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溼。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熱兩彰其功;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配伍特點

五藥合方,利水滲溼為主,清熱養陰為輔,體現了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溼的配伍特點。水溼去,邪熱清,陰津復,諸症自除。

運用

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而兼陰虛之證。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於熱淋、血淋、尿血之屬於水熱互結而兼陰虛者。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禁忌

因本方為滲利之劑,若內熱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①《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1]

②《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2.方論選錄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3錄趙羽皇:“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裡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中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於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祛瘀,於腎中利水,即於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於胃中去熱,亦於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2][3]

[1] 張仲景.《傷寒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8月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