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補陰非傷陰

澤瀉補陰非傷陰

澤瀉一藥最早收載於《神農本草經》曰:“味甘寒,主風寒溼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池澤。”由其所載主治功效可粗略判斷其具有補益之力。《名醫別錄》引:“扁鵲雲:多服病人眼。”《本草正》曰:“第其性降而利,善耗真陰,久服能損目痿陰。”後世醫家對澤瀉補陰傷陰的見解不同。《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載:“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

澤瀉的“補陰不足”理論,後世有兩種理解:一為補陰分之不足,二為補陰之功用不足。若其意為補陰之功用不足,豈不是諸利尿通淋、峻下逐水藥等均應有此說?何獨雲之。或雲《藥性賦》為詩歌之體裁,為與下句“治疝何難”相對,將“不足補陰”倒裝成了“補陰不足”而引起了誤會。《本草從新》:“澤瀉善瀉,古稱補虛者誤矣。”殊不知澤瀉補陰之說在文獻中早有記載,如《名醫別錄》中說其“補虛損”,《藥性本草》雲其“主腎虛”,但明清以來的本草書中,只雲其利水之功而淡其補陰之功矣。

生長環境

澤瀉生於沼澤鹽鹼地中。澤指沼澤,瀉謂鹽鹼地。由於其生長於沼澤邊緣之地故稱之為澤瀉。澤瀉春時叢生於淺水之中,一株獨莖直上,秋時白花作叢。澤瀉生長於沼澤之地,獨莖而長,不為水困,生於水中必能利水可知矣。且由其生於沼澤,直莖上升,不為水氣所困,可明澤瀉能帶動正常氣血津液從濁邪中上升。由此可推知澤瀉有泌別清濁功效。

四氣五味

澤瀉秉地之燥氣,天之寒氣以生,故氣甘寒,且味淡。通常甘味藥多具補性,歸脾經。脾胃者土也,土者治中央,以灌四旁,為萬物生化之終始,故云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在“五行生化論”中認為甘味由土與水相合所生,土應脾為其主位,水應腎為其客位,故而甘味先入脾,次則入腎,故甘味累極則歸腎,水氣積聚而成鹹味,味鹹而具瀉下之功矣。如唐容川所云:“苦之極者,反得水性,若微苦者則猶存火之本性,故能補火。”苦味如此,甘味亦如此也。推之澤瀉秉甘味之極者,故可利水矣,況澤瀉生於水中且具淡滲之性利水必然矣。然藥之性須合氣味形態以論,不可偏執一端而云。澤瀉味甘寒,符合葉天士甘寒養陰之法,其養陰可知矣。思甘之平者,入脾而補虛,甘之極者入腎而利水去濁,雖不同,但甘之極者仍甘味矣,本性必不移,但補之形式抑或是補之多少變化也。然草藥皆兵,驅邪並非單打獨鬥,必與他藥相伍,如此則其性會因相伍之藥不同、相伍之藥量不同、其自身之量不同而有差異矣,單論之難免有牽強爾。

形態

就其形態而言,澤瀉藥用其塊莖,塊莖多細孔,與根性相差無幾。根中多孔竅,是吸引水氣以上達苗葉之孔道,故根性主上升,而澤瀉之塊莖亦多孔竅,亦引津上資苗,故亦升矣。澤瀉的葉子為圓形,根據天圓地方的象形思維,天為陽,陽主升主動,則其主升可知。正如陳修園雲:“澤瀉生於水中而上升,能啟水陰之氣上滋中地。”

山澤通氣,此物能行在下之水,隨澤氣而上升,又能使在上之水隨氣通調而下瀉,故名澤瀉。李時珍認為“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皆知水停為水,水散為氣,如水之上升成雲,雲之下降變雨,而能宣發上升者,火性也,故知氣即體,水即源,火即用,用不離體,體不離源。澤瀉之功,體用備矣,故以火之用能引水精上資,水氣先上而後下。澤瀉利水之功無疑,然《本經疏證》雲:“凡利水者當辨其水之生熟矣,何謂生熟?已經輸脾歸肺者,熟水也;未經輸脾歸肺者,生水也。熟水已曾泌別精華,但存水質,故直達之,使下出可矣;生水者天真未離,精華未去,故必引之使上而後下,乃不失其常耳。淡滲之物皆行生水者也,較之直使下降者不同。”此即指出澤瀉類淡滲之品先引生水中之水精上榮而後下濁水,與豬苓等直下熟水有異。觀五苓散利小水,水去而幹,津液自當少而無以潤口,其不渴者,非利中有補耶?知水唯化後而能潤,有水留不化而仍渴。且小水之所以不利,以膀胱之有邪火。膀胱有邪火,火灼津幹而氣亦不上騰津液而口渴。澤瀉於五苓散中逐邪火、瀉邪水而存真水,邪去水自升,水升津自潤也。在六味地黃丸中,澤瀉之功效亦利中有補,正如《本草綱目》雲:“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闔,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此致偏勝之害矣。”六味地黃丸乃腎虛培補之藥,澤瀉既利腎濁又可引清氣上升,若單純利水傷陰之品斷不會伍之。人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二為邪水。若人體內邪水滯留為患,真水困阻,則澤瀉總之最宜,因其性可泌別清濁,於邪水中升真水、祛邪水。張景岳雲:“澤瀉以利陰中之滯”,《本草蒙荃》謂之能“去留垢”。正所謂“真水勝一分則邪水少一分”。

澤瀉利水而具升清之性,故孤立的認為其補陰傷陰是不全面的。其以淡滲之性為主,兼以補陰,且其補陰傷陰之功須因方、因量、因炮製而論。如澤瀉與補陰藥相伍則可協助補陰,若與祛邪藥相伍則可協助祛邪,不同的配伍、服藥方法不同,其功效亦不同。所以,臨床應用澤瀉需擇因制宜。(曹璐暢 河北省中醫院)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