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西漢時因為劉氏諸侯的勢力太過龐大,極大地威脅了中央集權的統治,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推恩令”的實施,才讓困擾了西漢幾帝王的諸侯國問題徹底解決。

可以說漢武帝時實行的“推恩令”堪稱是封建王朝處理諸侯問題的典範,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解決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讓諸侯王無從反抗。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但分化諸侯國的這種方式其實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了,因為漢文帝本身就是從諸侯王當的皇帝,漢文帝可以當皇帝,那其他諸侯王就也可以。因此漢文帝時期是諸侯王勢力最大的時期,為了解決諸侯尾大不掉的狀況,賈誼的建議漢文帝分封更多的諸侯王,以此來分割這些諸侯王的勢力。

被拆分的最徹底的是齊國,齊國最初是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封國,劉邦對這個庶長子其實很看中,只是因為不是嫡子,所以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劉邦可能也是出於補償的心理,把百姓中能講齊國話的地方都封給了劉肥,還讓曹參為齊國相幫助劉肥治理齊國。可以說齊國是漢初第一大封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富庶,比“七國之亂”中帶頭的吳國、楚國要強得多。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漢初諸侯國

王位傳到齊文王時,因為沒有留下子嗣,文帝便考慮在齊文王死後將齊國直接除國,但後來迫於齊國宗室製造的輿論壓力,漢文帝就採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法子,將劉肥的七個兒子分別封王。封劉將閭為齊王,封劉志為濟北王,封劉闢光為濟南王,封劉賢為淄川王,封劉卬為膠西王,封劉雄渠為膠東王。

既滿足了齊國宗室封王的願望,也分散了齊國的力量,就這樣原本的第一大國齊國變成了七個小國。後來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雖然有其中四個參與了謀反,但基本上沒給朝廷造成任何威脅。假如沒有漢文帝分化齊國,七國之亂的結果還未可知。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拆分後的諸侯國

像齊國一樣遭到拆分的,還有淮南國,第一任淮南王劉長是劉邦的小兒子,這個小兒子同樣很得劉邦喜愛,異姓王英布造反被誅後,劉邦就把原來英布的淮南國封給了劉長,轄有四郡之地的淮南國也是一個大國。

漢文帝對自己這個最小的弟弟也很寵愛,以至於劉長幹了很多出格的事,後來劉長死後,將淮南國一分為三,將劉長的讓三個兒子分別封為淮南王、衡山王和廬江王。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可以說說,漢文帝的這種政策和漢武帝的推恩令有著異曲同工,都是把諸侯王的勢力分別分封給他們的子嗣,原本沒有繼承權的王子們被封了王自然不會有怨言,大國分裂成小國後也就沒有力量再對抗中央。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就是將漢文帝制度化了而已。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在漢文帝時就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