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歷史上跟自己叔叔打仗的皇帝不少,但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皇帝身邊給建議的大臣都活不了。

晁錯與《削藩策》

漢朝初年,因為特殊的國情和國家百廢待興。"郡國並行制"是漢高祖劉邦無奈的選擇,可是隨著國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諸侯王成為君主的心病,尾大不掉。漢朝初期推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國策,國家得到復甦。特別是文帝和景帝,勵精圖治,是的國家實力大為提升。而這時那些郡國成為中央集權發展的障礙。

景帝時期,有個大臣說出了景帝心中所想。那就是晁錯,晁錯在景帝是太子時就是其老師,所以景帝非常信任晁錯。升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人臣之極。

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晁錯像

晁錯向皇帝獻《削藩策》,陳述諸侯罪過,要求削其封地。哪知削藩政策一下,吳王劉濞一下帶領眾多小弟反叛中央。劉濞其實是景帝的叔叔,被封於吳國。早就看皇帝不順眼,想造反。正好削藩令一下,劉濞就立刻組織聯軍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往長安進發。

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七國之亂

隨著反叛勢力大增,全國形勢緊張,景帝削藩的決心動搖了。加上晁錯在朝中得罪的大臣彈劾他,最後被腰斬於市。

晁錯被斬,但是諸侯王的反叛並沒有停下。最後堅定了景帝的信心,幾個月後平定叛亂。

主父偃與《推恩令》

漢朝初年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漢朝迎來其雄主漢武帝的登基,漢武帝作為千古一帝。其雄心不可小視。為了中央集權,治下那些封國成為他首要解決的問題。

主父偃作為武帝的政策顧問,深的其信任。於是獻上《推恩令》,主要建議皇帝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再分封給子弟,使得封地面積不斷減小,最終達到削藩目的。

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主父偃

但是由於政策推行過程沒有注意方式方法,使得諸侯王人心惶惶。各諸侯上書處死主父偃以平諸侯王之怒火。

黃子澄建議建文帝削藩

明朝初年,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皇位傳到年幼的皇長孫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後遇到最大威脅就是他那些戰功赫赫的叔叔們,其中以燕王朱棣威脅最大。

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靖難之役

黃子澄建議朱允炆削藩,建文帝採納了意見。直接導致燕王叛亂,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只不過這次削藩跟別的朝代不一樣,是皇帝被打敗了。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成為勝利者,最終成為明成祖。

這些建議皇帝跟叔叔幹仗的人,下場竟一致

朱棣

朱棣成為皇帝第一時間,就是處理給建文帝建議的黃子澄。直接處死黃子澄。

削藩其實是君主制不斷髮展的必然要求,是皇帝統治的要求。可惜給皇帝建議大臣,不管皇帝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是免不了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