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札記604 士大夫只有堅持哪三點才配發表言論?

【王夫之在評論這三位進諫漢武帝的事情,說了一番題外話,角度畢竟新穎。他是從這些人該如何處理君臣關係角度來說的。畢竟這三位一上來就獲得了武帝的認可,而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深究的:

讀資治通鑑札記604 士大夫只有堅持哪三點才配發表言論?

主父偃、徐樂、嚴安,皆天下之憸【按:xiān】人【按:小人,奸佞的人。王夫之給人家這樣的結論,是否如此我們不去深究,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而其初上書以徼【按:貪求。】武帝之知,皆切利害而不悖於道【按:三人上書的內容,王夫之是肯定的。】。然則言固不足以取人矣乎?【按:提出了老問題就是從言論看人的問題。】夫人未有樂為不道之言者也,則夫人亦未有樂為不道之行者也【按:王夫之還是秉承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士之未遇,與民相邇【按,讀音為ěr,意為距離淺近,接近。與“遐”反義。士之未遇,說的是知識分子沒有遇到明主。在未遇到明主之前,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的距離是很近的,就是接近老百姓的意思。】;與天下之公論相習【按:熟悉。】。習而欲當於人心,則其言善矣【按:這裡還是從民心角度出發,掌握理解和贊同民心的人說話就善。這是王夫之的此時的看法。我們這裡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天下公論就是善言。但,公論往往非一,有這種公論,也有那種公論,而且這兩種公論也往往會衝突。抗擊匈奴,保證漢帝國的安全,這是漢帝國的公論,而抗擊匈奴會帶來滅亡,這又是一種公論。我們不能說武帝抗擊匈奴不是公論否則就不會有卜式獻產,就不會有李廣這樣的積極抗擊敵人的名將。而抗擊匈奴卻是要死人的,要花錢的,要動搖傳統體制的。甚至是對帝國帶來很大的傷害。那麼,這種善惡又該怎麼評價呢?不打擊匈奴是善,難道打擊匈奴保護自己的人民反倒是惡了嗎?天下之公論未必善,而天下之不欲,也未必善。

】。言之善也,而人主不得不為之動【按:言善,則動人主。到此算是一層意思。】。

讀資治通鑑札記604 士大夫只有堅持哪三點才配發表言論?

迨其已得當於人主,而人主之所好而為者不在是【按:這是第二層意思了。這個意思是再另外的 環境下,就是知識分子和當權者已經走到一起去了的情況。你這個知識分子是不是還再堅持自己的道理和理想?這對於已經能夠和皇帝共天下的明代知識分子來說,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這裡是指出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知識分子已經進入統治階級,另一個就是君主的喜好發生了變化。】;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士大夫之所求合於當世者,又不在是【按:這點很厲害,就是知識分子和當代社會的聯繫點,也發生了變化。其實就是所謂的時位之移人。在野的知識分分子和在朝的肯定是不一樣的。】;遂與人主之私好,士大夫懷祿結主之風尚相習【按:這是個恐怕的情況。你已經同流合汙了。】。習而欲合乎時之所趨,則其行邪而言亦隨之【按:習慣了君主的豢養,而還要跟上趨勢,那麼就得玩歪門邪道了。因為君主之所好和天下之所趨是有矛盾的。這是王夫之的潛臺詞。】故不患天下之無善言也,患夫天下之為善言者行之不顧也【

案:善言更需要善行來維持。】。不患言之善而人主不動也,患夫下之動上也,以諤諤於俄頃【案:以聳人聽聞的輿論說法來對皇帝勸諫是不可取的。長久的事業必須是道理上也還是要平易些。】;而下之動於上也,目熒耳易,心傾神往,而不能自守也【案:提出建議的人要能夠堅守自己的諾言。言行一致,不危言聳聽,堅持自己的觀點,這三點是王夫之對知識分子公開言論的要求。】。

讀資治通鑑札記604 士大夫只有堅持哪三點才配發表言論?

中人者,情生其性,而性不制其情【案:這是說中等人是容易改變的。】。移其情者,在上之所好、俗之所尚而已【案:改變的原因。】。使天下而有道,徐樂、嚴安、主父偃亦奚不可與後先而疏附哉!【案:疏附,是作為疏遠者親附。說白了就是草根階層靠近主流階層。】故文之有四友,惟文王有之也【案:文王有道,故此有人跟隨。】。若夫窮居【窮居:謂隱居不仕。】而以天下為心,不求當於天下之論【案:這是私下的言論,當然怎麼說都可以,不必求得天下的認同和社會責任。這裡已經將言論分為公言和私言兩種了。】;遇主而以所言為守,不數變以求遂其私;此龍德也,非可輕責之天下者也【案:至高的標準並不是責求一般人的。而關鍵還是再也讓知識分子言行一致。這段重點還是在於強調私人言論和公開言論的區別。王夫之的研究確實非常的深刻。猶如今天的餐桌上的言論和公眾號之區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