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千古大帝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巔峰時期,不僅湧現了大量攻城掠地的武將,也出現了大量有才華的文人,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都是這樣的人才。

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漢武帝

大器晚成的公孫弘

公孫弘是齊國淄川人,前半生命運多舛,年輕的時候當獄卒,後來有罪就罷免了,但家裡太窮了,就去海邊養豬去了,應該就在現在山東渤海那邊。一直到40歲人,才開始跟別人學習《春秋》。這還不算最慘,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漢武帝想改變漢代目前的現狀,於是開始廣納賢良,公孫弘也被舉薦,成為博士,是公孫弘第一次入仕,當時公孫弘已經60歲了,然後被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但回來給漢武帝的答覆,不合聖意,漢武帝很生氣,認為此人是無才能之人,就給打發回家了。

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公孫弘

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漢武帝又徵召賢良,老家那邊又舉薦公孫弘,公孫弘估計被第一次給整怕了,也沒有自信了,於是連忙推脫,但老家那邊就堅持舉薦,於是公孫弘又一次入仕了,這次開啟了公孫弘成功的人生。

這次做了太常,並且在漢武帝要求群臣上奏治國之策的時候,被評定第一,於是開始受到漢武帝賞識,一路升遷到丞相,並且封為了平津侯,漢朝丞相封侯就是從公孫弘開始的(以前都是已被封侯的人出任宰相),活到了80歲,死在了丞相位上,是漢武帝時期唯一在丞相位得到善終的一個。

被所有人拋棄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先開始學習縱橫學,後來才開始學《春秋》,所以在齊國儒學為主的風氣下,不受主流儒生接受,然後想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就去燕國、趙國、中山國遊歷,去朋友那邊,果然這裡也沒有"留爺處";公元錢139年元光元年,跑到了首都附近,遇到了自己的恩人衛青,衛青極力推薦給漢武帝,但漢武帝不理,最後在當食客實在按捺不住,就自己上奏了關於進宮匈奴的策論,正合漢武帝征伐之意,漢武帝也是"相見恨晚",封為郎中,一年四遷,做了中大夫,最大的貢獻就是向漢武帝推薦了"推恩令",和平的將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解決了。最後做到了齊國的相。

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主父偃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凡是學習過中國歷史的,基本都知道董仲舒,是《公羊春秋》一代宗師,是一代大儒,河北衡水廣川人,在漢景帝時期已經是博士了,教出來的學生多之又多,漢武帝初期舉賢良,董仲舒就以一系列對策,大談如何尊儒,學習周禮,易服正塑,提高中央集權(這些具體的對論,在《史記.董仲舒傳》和《漢書》上有詳細記載),正符合漢武帝興儒學之意,但並沒有留在身邊,派到江都做相。

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董仲舒

三個人的互相傷害

確切的說,董仲舒是純粹的受害者,並沒有傷害他們倆,但他們倆都不同程度上傷害過董仲舒。

公孫弘在做官上,三人位置最高,此人圍觀清廉,而且喜歡散財,因此口碑不錯,但對人卻陰奉陽違,便面上對人都挺好的,但實際上背後卻使陰招,妒才疾能。

董仲舒為官清廉無私,而且是《春秋》一代宗師,雖然公孫弘也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半路學習,在董那邊還是差很多,所以就非常嫉妒董的才能,並且董也好幾次在漢武帝面前提醒公孫弘為人阿諛奉承,要注意,更是被公孫弘憎恨,於是就找了機會將董派到膠西王劉端這裡做相,劉端此人陰險狡詐,殺了很多中央派來的相,公孫弘就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董仲舒,但因為董仲舒聲望太高,膠西王也沒有對其下手。

膠西王的故事參見下面

主父偃此人未發跡之前,窮的叮噹響,所以窮怕了,做官後收了不少諸侯的錢財。當時漢武帝奪得朔方制郡,但宰相公孫弘認為此地是無用之地,開始不同意,但因為主父偃申明利害,漢武帝堅持制郡,公孫弘很是沒有面子,於是就嫉恨主父偃。當主父偃被派到齊國做宰相的時候,趙王害怕其告發他,就利用主父偃出關後,參了一本,告主父偃收受諸侯黃金,並逼齊王自殺,漢武帝非常憤怒,主父偃承認收受錢財,但並不承認齊王是自己逼死的,漢武帝本來要放過他,但此時公孫弘利用此機會對漢武帝說所有這事情都是主父偃的主意,最後主父偃還是被殺了。

漢武帝時公孫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們如何互相傷害的

主父偃與漢武帝

要說主父偃被殺,其實此人也是大大的壞,主父偃對董仲舒的學問也是嫉妒,當年劉邦父親和劉邦的陵寢失火,董仲舒本來寫好了奏章,說明此類事件都是上天給的警示,但寫完並沒有呈遞,主父偃正好去董的家裡,偷偷看見了,就將奏章遞了上去,讓諸臣評定,大家都不敢違背漢武帝的意思,都認為大逆不道,隨即將董仲舒抓起來治其死罪,但後來赦免了,這件事使董仲舒再也不敢隨便議論天災。

如果做人不端,有再高的學問和才能也是貽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