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千古大帝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巅峰时期,不仅涌现了大量攻城掠地的武将,也出现了大量有才华的文人,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都是这样的人才。

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汉武帝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

公孙弘是齐国淄川人,前半生命运多舛,年轻的时候当狱卒,后来有罪就罢免了,但家里太穷了,就去海边养猪去了,应该就在现在山东渤海那边。一直到40岁人,才开始跟别人学习《春秋》。这还不算最惨,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汉武帝想改变汉代目前的现状,于是开始广纳贤良,公孙弘也被举荐,成为博士,是公孙弘第一次入仕,当时公孙弘已经60岁了,然后被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但回来给汉武帝的答复,不合圣意,汉武帝很生气,认为此人是无才能之人,就给打发回家了。

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公孙弘

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汉武帝又征召贤良,老家那边又举荐公孙弘,公孙弘估计被第一次给整怕了,也没有自信了,于是连忙推脱,但老家那边就坚持举荐,于是公孙弘又一次入仕了,这次开启了公孙弘成功的人生。

这次做了太常,并且在汉武帝要求群臣上奏治国之策的时候,被评定第一,于是开始受到汉武帝赏识,一路升迁到丞相,并且封为了平津侯,汉朝丞相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以前都是已被封侯的人出任宰相),活到了80岁,死在了丞相位上,是汉武帝时期唯一在丞相位得到善终的一个。

被所有人抛弃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先开始学习纵横学,后来才开始学《春秋》,所以在齐国儒学为主的风气下,不受主流儒生接受,然后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去燕国、赵国、中山国游历,去朋友那边,果然这里也没有"留爷处";公元钱139年元光元年,跑到了首都附近,遇到了自己的恩人卫青,卫青极力推荐给汉武帝,但汉武帝不理,最后在当食客实在按捺不住,就自己上奏了关于进宫匈奴的策论,正合汉武帝征伐之意,汉武帝也是"相见恨晚",封为郎中,一年四迁,做了中大夫,最大的贡献就是向汉武帝推荐了"推恩令",和平的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解决了。最后做到了齐国的相。

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主父偃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凡是学习过中国历史的,基本都知道董仲舒,是《公羊春秋》一代宗师,是一代大儒,河北衡水广川人,在汉景帝时期已经是博士了,教出来的学生多之又多,汉武帝初期举贤良,董仲舒就以一系列对策,大谈如何尊儒,学习周礼,易服正塑,提高中央集权(这些具体的对论,在《史记.董仲舒传》和《汉书》上有详细记载),正符合汉武帝兴儒学之意,但并没有留在身边,派到江都做相。

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董仲舒

三个人的互相伤害

确切的说,董仲舒是纯粹的受害者,并没有伤害他们俩,但他们俩都不同程度上伤害过董仲舒。

公孙弘在做官上,三人位置最高,此人围观清廉,而且喜欢散财,因此口碑不错,但对人却阴奉阳违,便面上对人都挺好的,但实际上背后却使阴招,妒才疾能。

董仲舒为官清廉无私,而且是《春秋》一代宗师,虽然公孙弘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半路学习,在董那边还是差很多,所以就非常嫉妒董的才能,并且董也好几次在汉武帝面前提醒公孙弘为人阿谀奉承,要注意,更是被公孙弘憎恨,于是就找了机会将董派到胶西王刘端这里做相,刘端此人阴险狡诈,杀了很多中央派来的相,公孙弘就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董仲舒,但因为董仲舒声望太高,胶西王也没有对其下手。

胶西王的故事参见下面

主父偃此人未发迹之前,穷的叮当响,所以穷怕了,做官后收了不少诸侯的钱财。当时汉武帝夺得朔方制郡,但宰相公孙弘认为此地是无用之地,开始不同意,但因为主父偃申明利害,汉武帝坚持制郡,公孙弘很是没有面子,于是就嫉恨主父偃。当主父偃被派到齐国做宰相的时候,赵王害怕其告发他,就利用主父偃出关后,参了一本,告主父偃收受诸侯黄金,并逼齐王自杀,汉武帝非常愤怒,主父偃承认收受钱财,但并不承认齐王是自己逼死的,汉武帝本来要放过他,但此时公孙弘利用此机会对汉武帝说所有这事情都是主父偃的主意,最后主父偃还是被杀了。

汉武帝时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互看不起,看他们如何互相伤害的

主父偃与汉武帝

要说主父偃被杀,其实此人也是大大的坏,主父偃对董仲舒的学问也是嫉妒,当年刘邦父亲和刘邦的陵寝失火,董仲舒本来写好了奏章,说明此类事件都是上天给的警示,但写完并没有呈递,主父偃正好去董的家里,偷偷看见了,就将奏章递了上去,让诸臣评定,大家都不敢违背汉武帝的意思,都认为大逆不道,随即将董仲舒抓起来治其死罪,但后来赦免了,这件事使董仲舒再也不敢随便议论天灾。

如果做人不端,有再高的学问和才能也是贻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