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通鑑|官場中第一流的天縱奇才公孫弘

衣賜履按:儒者,宰相,馬屁精,偽君子,劊子手,完美和諧地集於公孫弘一身。

公孫弘是菑川國(首府劇縣,山東省壽光市南)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公孫弘家窮,在海邊放豬謀生,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以對後母孝順而聞名。

醬香通鑑|官場中第一流的天縱奇才公孫弘

【公孫弘,長得一臉正氣】

前140年,武帝劉徹繼位不久,招選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報告情況,不合劉徹口味,劉徹甚至還發了怒,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

古稀老漢考第一

前130年,劉徹再次徵召官吏百姓中明曉世事政務、熟知古代聖王治國之術的人到朝廷任職。公孫弘本年已七十高齢,再次被推薦入京,在入職考試時答道:

我聽說上古堯舜時代,沒有尊貴的官爵和豐厚的獎賞,但百姓卻相互勉勵行善;不重刑罰,但百姓卻不犯法,這是因為君主作表率,且立信於民;到了末代,官爵越發尊貴,賞賜越發豐厚,設立嚴刑酷法而犯罪不絕,是由於君主行得不正,對百姓毫無信用。可見,豐厚的獎賞和嚴酷的刑罰,並不足以鼓勵行善、禁止作惡,只有靠講信用,才能達到這一目的。所以,①根據人的才能而委任的官職,就能各司其職,做好工作;②拋棄無用的虛言,就能瞭解事情的真相;③不製作無用的器物,就可以減少百姓的賦稅;④不在農忙季節徵發役夫,不妨害民力,百姓就會富裕;⑤有德的人受到重用,無德的人被罷免,朝廷就尊貴威嚴;⑥有功的人升職,無功的人降級,群臣就會明白退讓的道理;⑦判處刑罰與罪過相應,就能制止犯罪;⑧給予獎賞與賢能相符,就能勸勉臣子。這八項,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天下百姓,讓他們各自從事生產就不會發生爭鬥,事情得到合理的解決就不會怨恨,讓他們接受教育知道禮義就不會使用暴力,君主愛護他們,他們就會親近君主,此是統治天下的當務之急。禮義,是百姓甘願服從的;再用獎賞和刑罰來推行禮義,百姓就不會違犯禁令了。

我聽說,氣相同就能互相影響帶動,聲相同就能互相呼應。現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義,百姓在下面與君主相諧調,所以心和就能氣和,氣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聲和,聲和就會出現天地安和了。所以陰陽調和,風雨適時,甘露降下,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茁壯稻穀生機勃勃,紅色瑞草萌生成長,山嶺不光禿,湖泊不幹涸,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狀態

當時參加對策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太常(祭祀部長)奏報考試成績,把公孫弘列為下等。對策上呈劉徹,劉徹把公孫弘的對策成績提升為第一名,任命他為博士,聽候隨時傳見。

衣賜履說:實在弄不明白,聲氣相和,則“陰陽調和、風雨適時……天地安和”,這特麼是哪門子的邏輯?另外,一舉例子就是堯舜時代,大同社會,連個犯罪的都沒有,好像儒家學者都親眼看到了一樣。邏輯學裡有一條公理:如果前提是錯的,那麼,任何結論都是對的。儒家治國的文章,都是這一套路數,出發點就是讓你無法辯駁的“堯舜時代”,那後面,他愛怎麼說怎麼說吧。前140年,劉徹十七歲,認為公孫弘無能;十年後,劉徹對公孫弘大為讚賞,許是於儒學和政治上都有其更深的領會吧。

齊國人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了,也被選為賢良,徵召入京。公孫弘對他心存敵意,但表面上非常尊敬。轅老爺子說,公孫先生啊,我勸你一句話,你論事,一定要依據儒學的教義,不要扭曲自己的人格,媚世求榮。這幫子儒生裡,還有許多人嫉妒誹謗轅固,老爺子就以年老為名免官回家了。

醬香通鑑|官場中第一流的天縱奇才公孫弘

【轅固,再次說明,學儒長壽】

衣賜履說:前面我們提過,這個轅固,是當時的大儒。景帝時期曾入朝,當時竇太后喜歡《老子》這本書,召見老轅,問對此書什麼體會。老轅是個實在人,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看的東西罷了(原文為“此家人言耳”)。竇太后大怒,下令把這個腐儒扔野豬圈裡去。幸得景帝暗中保護,老轅逃得一命。此番,九十幾歲高齡,又被推薦為官,群眾口碑當是不錯。讀者一定要記住一條真理,千里之外有人中獎十個億,我替他高興;但隔壁張三居然中了五百萬,那我殺他的心都有!老轅深受人民群眾喜歡,但必然受到一道考試的儒生的討厭。老轅這種有操守的人,搞不了八面玲瓏,只能捲鋪蓋回家。

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在官場中,儒家推崇的仁義理智信,倘真做到了,那麼,在儒家內部也無法生存。

以退為進玩太極

公孫弘在朝廷提出建議時,只陳述事實,讓劉徹自己抉擇,絕不與劉徹當面爭辯。漸漸地,劉徹看出他為人謹慎厚道,善於辯論,熟悉文書法令和具體政務工作,又能用儒學加以文飾,對他非常欣賞,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內史(北長安市長)。

衣賜履說:原文為“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大說之”,我們似乎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劉徹喜儒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儒術有個別的學派無可匹敵的優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幹什麼事情,都可以“飾以儒術”,年級輕輕的漢武帝,一下子抓住了儒術的本質和統治的秘訣,呵呵。

公孫弘上奏,遇到劉徹不同意時,從不爭辯。常與主爵都尉(諸侯接待總監)汲黯請求單獨召見,都是汲黯先開口,公孫弘加以補充,劉徹經常聽得很高興,所提的建議大都採納,公孫弘越來越得到寵幸。有一次,公孫弘和公卿們商定某一問題的處置意見,給劉徹彙報時,發現劉徹不同意,於是,公孫弘立即站到了主子的一面,完全背棄了原來的約定。汲黯當即在朝堂上批評公孫弘說,齊地盛產欺詐之徒,偽君子,這條建議是他和我們一起商定的,現在竟然突然反對,公孫弘這種人,實在是不忠!劉徹於是責問公孫弘,公孫弘立即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劉徹覺得公孫弘可信。自此,左右親信越詆譭公孫弘,劉徹對他就更加優待。

醬香通鑑|官場中第一流的天縱奇才公孫弘

【汲黯,他的正直,會使得無人願與其共事,荒謬嗎?】

前126年,公孫弘升任御史大夫。

公孫弘蓋的被子是麻布做的,每頓飯葷菜至多一個。汲黯說,公孫弘位居三公,俸祿豐厚,卻蓋布被,拒葷菜,說明心懷狡詐。劉徹就此詢問公孫弘。

公孫弘謝罪說,確有其事。說到九卿當中與我關係好的,沒有人超過汲黯了,可是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質問我,確實切中我的問題。說到以三公的顯赫富貴,而蓋布被,與小官吏沒有區別,這確實是矯飾做作,想借此沽名釣譽,正象汲黯所說的那樣。汲黯確實忠直,如果不是他,陛下又怎麼能聽到這些話呢!

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越發尊重他。

衣賜履說:公孫弘嘴上說與汲黯是最好的朋友,實際上,恨透了汲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且等機會。

輕啟唇舌誅人族

前127年,主父偃建議將全國範圍內的豪強、富戶遷到茂陵,劉徹批准。軹縣(河南省濟源縣南軹城,軹讀如紙)人郭解,是函谷關以東地區的著名俠士,也在被遷徙之列。劉徹的小舅子、大將衛青替郭解求情說,郭解家中貧困,不合遷徙的標準。武帝說,郭解一介平民,能夠找到大將軍替他說情,這證明他家不窮(想糊弄劉徹,不容易)。終究遷徙了郭解全家。

醬香通鑑|官場中第一流的天縱奇才公孫弘

【政治,也有政治的原則】

郭解平生因被人瞪視之類的小事,殺了不少人,劉徹聽說了,就下令逮捕郭解,立案審查。審查結果是,郭解所犯的罪都在頒佈赦令之前(如果在赦令之後,就屬犯罪了)。軹縣有位儒生陪侍前來審案的人員。查案人員稱譽郭解俠義行為,儒生說,郭解專門以奸邪手段犯法,怎麼能說他賢能!這話被郭解的門客聽到了,就殺死了這個儒生,並割去他的舌頭。縣府官員責成郭解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誰是兇手,兇手本人也不坦白。官吏向劉徹奏報郭解無罪。公孫弘向劉徹建議說,郭解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做行俠弄權的事情,看誰不順眼就隨意殺掉;軹縣儒生的被殺,郭解雖然不知情,比他知情的罪更重,應按“大逆無道”法條論罪。於是就把郭解滅族。

衣賜履說:雖然俠儒不兩立,但郭解因為一樁自己不知道的殺人案,而被滅族,想想不由皮緊。公孫弘之陰毒,可見一斑。同年,主父偃也因他一句話而被誅族(詳見拙文《主父偃: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真可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要麼不動,一動封喉。

“郭解雖然不知情,比他知情的罪更重,應按‘大逆無道’法條論罪”。法家雖嚴苛,但事事依法,好歹還有個依據。公孫弘殺人,憑的是個人判斷,不需要證據,不需要審判,只要他認為該殺,就可以誅別人族。郭解,因為他不知情而被誅族,這是件多恐怖的事情!而誅殺郭解的理由,可以隨時用到任何一個其他人身上,這才是更為恐怖的事!

至於儒家一貫標榜的仁德,不談也罷。

並非什麼都不反對

公孫弘任御史大夫時,西漢政府正向西南夷擴張,同時又在東方設置蒼海郡(朝鮮半島中部安邊城),在北方修築朔方城(內蒙古杭錦旗北黃河南岸)。公孫弘多次進諫,認為以中原地區疲憊不堪為代價,把錢財投入到那些無用之地,得不償失,請求撤銷。劉徹在御前會議上,命朱買臣等人就設置朔方郡一事,跟公孫弘辯論。朱買臣等列出了十條利益,公孫弘目瞪口呆,不能駁倒一條,於是道歉說,我是崤山以東鄉下佬,不知道設立逆方郡對國家是這麼重要,但,是不是可以撤銷蒼海郡,停止在西南夷擴張,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

劉徹同意。春季,下令撤銷蒼海郡。

衣賜履說:今天的篇幅比較長,我本來想把這個例子去掉,後來一想,不行。雖然例子本身沒什麼意思,但對於公孫弘的為官之道,卻頗能說明一些問題。太史公總說公孫弘從不與劉徹爭執,又說公孫弘很有辯才,然而他又多次記錄公孫弘表達不同意見,比如反對設朔方郡,公孫弘就多次進諫,而且,被駁斥得啞口無言,也並非只有這次,似乎辯才不過了了。仔細分析,這裡面也有玄機。我們以前討論過,帝王喜歡用有毛病的官員,有毛病、有瑕疵的人聽話、好管,有把柄在我手上。引申一下,就是喜歡用那些不如我的人,要是你哪裡都比我強,那我這個皇上多沒面子?汲黯天天觸劉徹的黴頭,劉徹沒殺他就不錯了,但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就是這個道理。每當公孫弘被別人駁斥得無話可說時,劉徹就會更加覺得這個宰相真是個老實人啊。

然而,一味唯唯諾諾,要你這個宰相干嘛?所以,必要的時候,一定要表達不同意見,要爭辯。但爭辯哪些問題,大有學問,至少要注意三點:

一是反對的事項必須是皇上支持的。反對有效,證明皇上想通了,不會怪罪我;反對無效,那就繼續按皇上的意思辦,我服軟。這樣,皇上內心得到了滿足,我也盡了忠。切不可因皇上反對的事項,與皇上作對。也即,絕不堅持你認為對而皇上認為不對的事項。如果皇上反對,你非要堅持,你想幹什麼?想證明你比皇上英明是吧?公孫弘把握得非常出色。

二是反對的理由要高大上。表明我之所以反對,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百姓。

三是適時承認自己腦子短路、私心作祟什麼的。這樣,對於劉徹這樣好大喜功,覺得天下間就他一個聰明人的君主,特別對路子。公孫弘可以說是五次三番在劉徹面前露怯,每一次都讓劉徹在道德上、智慧上產生相當的滿足感,於是,更加寵幸公孫弘,呵呵。

殺人一定借刀

前124年,十一月,宰相薛澤免職,公孫弘任宰相,封平津侯。擔任宰相而封侯,是從公孫弘開始的。公孫弘生性好猜忌,外表寬厚而內裡心機很深。凡是曾經與他不合的人,不論關係遠近,雖然表面上裝作友善,後來終究要予以報復。董仲舒為人清廉正直,認為公孫弘阿諛奉承,引起公孫弘的嫉恨。膠西王劉端驕橫放縱,多次違犯法令,殺傷國中二千石以上官員多人。於是公孫弘推薦董仲舒為膠西國宰相,董仲舒後來稱病免職,才逃得一命。汲黯不斷攻擊儒家學派,而又屢次當面給公孫弘難堪,公孫弘嘴上說兩人親如兄弟,實際上一直在找機會把汲黯幹掉,便向劉徹說,首都長安特別市轄區裡,住著很多顯貴的大臣、皇室子弟,非常難於治理,不是平素有威望的大臣不能勝任,請任命汲黯當右內史(首都長安特別市長)。劉徹批准。

衣賜履說:右內史這個職位,非常特殊,管轄地皇親國戚、達官貴胄雲集,對於各路野心家、馬屁精而言,這個職位是用以編織關係網的絕佳崗位,但對汲黯這種人而言,幾為死地。太史公謂汲黯“性情倨傲,缺少禮數,當面使人難堪,不能容人之過”,這樣的人擔任右內史,一不小心,就可能死於非命。而公孫弘的建議,表面上看全是為了加強首都管理,實際想的是“黃祖斬禰衡”,可謂陰毒之極。不過,也怪了,汲黯當幾年右內史,竟然一直無事,且政事井井有條,呵呵。

前121年,公孫弘死在任上。

衣賜履說:之所以說公孫弘是官場中的天縱奇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孫弘是善終,自他之後,武帝朝的宰相,幾無善終者。舉個例子,前103年,太僕公孫賀在金鑾寶殿上驀然聽到任命他為宰相,當即拒絕接受相印,把頭叩在地上,淚流滿面,不肯抬頭。劉徹哪管你這個,起身退朝。公孫賀沒辦法,拿起印信,出朝之後,嘆息說,我已經完了。公孫賀很有先見之明,後來,他被誅族。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