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騰訊能進入阿里陣地,而阿里卻不能進入騰訊陣地?

眾所周知目前互聯網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由於前者定位電商,後者定位社交。隨著互聯網發展趨勢導致兩家企業產生競爭,其實兩者是互補的一種生態環境,電商離不開社交,而社交也離不開電商,但是目前兩者合併的可能性極小。


為何騰訊能進入阿里陣地,而阿里卻不能進入騰訊陣地?


近日騰訊投資網紅電商服務平臺魔筷科技,再次引爆兩者中的火力點,並且騰訊目前在電商平臺已成為京東、拼多多電商平臺的最大股東。為何騰訊不能自己做電商?而是通過投資的方式做呢?

事實上,騰訊並不能做好電商,反之阿里也做不好社交。而作為騰訊可以從戰略投資的方式進入阿里電商平臺領域,雖然目前並沒有超越阿里電商平臺,但騰訊投資多個電商平臺,對阿里來說可能是一種威脅。而阿里卻不能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反擊,所以在社交方面阿里目前還比較處於劣勢,不管社交還是電商都有單獨的特性。


為何騰訊能進入阿里陣地,而阿里卻不能進入騰訊陣地?


社交特性

社交的本質就是有較強的排他性,騰訊起家是靠QQ,早在電商起來之前就已經擁有了一批用戶,2011年由張小龍推出的微信,騰訊在社交領域中可以說是有二三十年的用戶沉澱。

社交的特點是用戶一旦認準了平臺,習慣使用平臺結合生活工作場景後,幾乎不會用其他平臺,因為一旦用其他平臺,生活圈子或許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在新社交平臺可能會出現交流弊端、用戶缺失、信息傳遞不便等問題。

最後或許是目前的互聯網企業並不能一時半會吸引大量用戶,雖然在今年阿里旗下釘釘獲取大量用戶,但是未必能對微信產生很大的威脅,畢竟釘釘主推的是辦公商務軟件,並不是社交軟件。當然,未來阿里投資其他社交類平臺,進入社交領域未必不能跟騰訊一拼。


為何騰訊能進入阿里陣地,而阿里卻不能進入騰訊陣地?


電商特性

電商的本質是多元性,這就是騰訊能進入電商領域的主要缺口。網購消費者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對比三家,這個平臺便宜選擇這家,那個平臺便宜選擇那家。雖然阿里旗下的淘寶、天貓已經全類目產品,但也不是沒有弊端,比如用戶選擇3C產品,大部分人可能會在京東上購買。

電商平臺讓用戶更多的選擇,並不像社交平臺有那麼強的排他性,當然部分用戶還是比較專一,認準一個平臺,不會去其他平臺下單購物,總體來說這種用戶相對佔比較少。所以阿里的電商領域比較容易讓同行分一杯羹,而騰訊的社交領域並不容易被同行霸佔份額。


為何騰訊能進入阿里陣地,而阿里卻不能進入騰訊陣地?


小蚱蜢互聯網創業創始人,針對互聯網電商、微商、社群精細化運營,擅長天貓、京東、拼多多、阿里巴巴等國內平臺;從電商團隊建設、選品、視覺、營銷、推廣、數據化運營到項目合作;以產品思維+用戶思維+互聯網思維;電商服務解決機構,項目合作運營團隊;歡迎各行各業精英人員一起探討互聯網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