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是如何完成現代政治轉型的?

我家在東北嘎啦

韓國的政治轉型其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自建國以來六十餘年的發展才逐步完成的。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兩國分區託管了朝鮮半島,流亡海外的李承晚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在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在美國佔領當局扶植下建立起來的韓國政府儘管表面上複製了美國的政治模式,然而實際上卻是一個獨裁專斷的政權,但畢竟形式上仍保留著民主選舉的模式。1960年3月第四屆總統大選開始了,李承晚政府出動警察、動員政府官員採取了以暴力威脅投票人、偽造選票、調換選票箱、操縱選票統計等各種手段以及政府向各選區下達“調整減數報告”票數的指示等等不法行為。這引起了韓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於是在當年4月19日一批韓國年輕人前往青瓦臺總統府抗議,李承晚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導致186人死亡,6000餘人受傷。這反而激起了全國範圍內更大規模的暴動事件,李承晚被迫於1960年4月27日向國會提出辭呈。儘管四一九運動成功推翻了李承晚統治之下獨裁的韓國第一共和國,然而在一年後就發生了由朴正熙少將發起的五一六軍事政變,在軍政府的統治下自由民主依然被壓制。

朴正熙時代是韓國經濟突飛猛進的“漢江奇蹟”時代,正是在他執政時期韓國實現了實現工業化和經濟騰飛,得以躋身亞洲四小龍。與此同時他通過修憲擴大總統的權限並取消連任屆數的限制,全民直選也被取消,此時國會的監督職能已基本算是空有其名了。儘管朴正熙時代實現了韓國經濟的騰飛,但因此獲益最大的是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財閥,在這個獨裁專制政權的統治下財富是向有權有勢者集中的,而底層民眾已越來越無法忍受自己的生活遲遲得不到改變的現狀,於是民間的反抗運動一時間風起雲湧。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因韓國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遇刺身亡,總理崔圭夏就任代總統並表示將回應民間訴求而對韓國政治進行改革。崔圭夏憑藉這一承諾贏得了當年12月6日的大選,由代總統成為正式總統,但僅僅6天之後韓軍保安司令全斗煥就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政府大權。

這時民間要求解除戒嚴、推行民主憲政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不久金大中等民主人士發表了《促進民主化國民宣言》,要求全斗煥下臺。1980年4月中旬全國爆發了工人及學生示威浪潮,要求民主。5月初全斗煥政府公佈了戒嚴令:宣佈在漢城取消一切政治活動,禁止集會遊行。但民眾示威浪潮隨之更擴大,要求撤銷戒嚴令和全斗煥下臺。5月15日約10萬名大學生在漢城集會,向軍政府示威。1980年5月16日光州也有3萬名學生與市民示威。全斗煥政府拘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民主運動領袖和學生,隨後組織起戒嚴軍分六路包圍了韓國全羅南道首府光州市。5月20日晚光州發生了20萬人參與的集會示威活動,21日凌晨戒嚴軍警向不肯散去的人群開槍,造成54人死亡。然而此舉並未能制止集會示威活動——到了21日白天集會示威的參與者反而增加到30萬人並與軍警爆發了武裝衝突。

儘管全斗煥政府武力鎮壓了光州事件,但至此韓國政府和民眾之間的矛盾也已發展到臨界點,終於在1987年要求政治民主化的人們再次和韓國政府展開對峙並贏得了最終決戰的勝利:這年6月10日任期屆滿的全斗煥繞過民眾,內定由盧泰愚接替自己繼任下任總統,由此引發了有24萬人參與的“六月抗爭”。這次事件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種關注部分來自於次年漢城將要舉辦的奧運會,畢竟在此之前韓國在國際上並無多少影響力可言。本來以全斗煥為首的軍政府是想以奧運會作為韓國國立提升的象徵,是想將其打造成為自己的政績工程,不料如此一來也使韓國國內發生的事暴露在國際社會的視野之下——國際奧委會警告韓國政府:如果韓國國內的動盪持續下去,那麼將考慮取消漢城的主辦權。更加令韓國政府無法抗拒的是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案督促韓國當局順應民意、避免流血,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甚至向韓國政府寄來了自己的親筆信並在其中提出了明確警告。由於韓國的國防安全幾乎完全依賴於美國,而經濟發展也在相當程度上需要仰仗美國,美國的這一決議對韓國而言是不可違逆的,最終韓國政府在國內外各種壓力的綜合作用下不得不向民眾妥協,韓國的現代政治轉型由此完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個國家,他命運的何去何從,往往會取決於一些特殊的關頭,韓國就是很顯著的例子。

提及韓國的政治轉型,不能不提及韓國1987年6月10日爆發的“六月抗爭”。正是這一次韓國民眾的民主抗爭運動,促使韓國從威權統治的暴力角逐循環圈中解套,以和平立憲的方式重建韓國政治,開啟民主時代,成為韓國社會轉型的重大關卡。

(圖:韓國首爾、永登浦區、汝矣島洞、國會議事堂)

所以說,1987年,是韓國的政治轉型年。沒有1987年的抗爭,就不可能有現在和平、穩定、繁榮、民主的韓國。


1987年以前的韓國政治困境

1987年之前的韓國,雖然在美國支持下,仿照美式政體,建立了初步的民主政治框架,但是,像很多亞洲國家一樣,還有由強人政治主導國運,處在威權社會向民主政治過渡的微妙時刻。

1963年,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開始統治韓國,經濟上開始實現起飛,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漢江奇蹟”這樣的飛速發展。但是這時的韓國,一方面,還是強人威權政治,政治體制落後於經濟形勢;

另一方面,因為經濟發展,社會城市化,教育普及,階級結構鬆動,公民意識強烈,所以社會上普遍對於現代性的民主政治非常向往,有一些抗爭也已出現,雖然不便說明。

(圖:反映韓國當時狀況的韓國電影劇照)

可以說,這一段局勢,是韓國1987年轉型年的前導和預演,它也預示了民意之不可違,世界政治之大勢所趨。


1987年發生了什麼成為韓國的“轉型年”

韓國曆史到了1987年,一切民主或反民主的力量幾乎都在待時而發,成為考驗韓國民眾、韓國政治家智慧、良知的大考之年。

1987年6月10日,時任韓國總統金斗煥任期屆滿,繞過民眾,直接指定他的親信盧泰愚就任下一任的韓國總統,只是美其名曰為“候選人”。這一決定,將韓國民間久蓄的不滿與渴求迅速地激發開來,很快,韓國各地引發了大規模的民眾抗爭,24萬人走上街頭呼喊,史稱“六月抗爭”。

面對這一運動,當時的韓國政府高層意見也開始分裂,有聲音主張不做鎮壓,而是馬上實行直選,而盧泰愚當選的勝算也是穩操的,這樣既安撫民意,又能繼續統治;但另一方,則認為如果一旦妥協,後果將難以預料,所以力主鎮壓,速戰速決。韓國政府內部兩派意見不一,處在猶豫之中。

正在這時,來自韓國庇佑國的美國傳來的信息,直接成為促動韓國啟動和平解決方案的力量。當時的美國,主張韓國實行更加民主的體制,因此當六月抗爭爆發時,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案,督促韓國當局順應民意,避免流血,其時的里根總統甚至直接發出了親筆信,給出了警告。

(圖:夜光中的韓國首爾街景)

正因為美國的干涉,韓國政府放棄武力,實行政治開放政策,宣佈修改憲法,總統直選,保障新聞自油等等。當年,盧泰愚憑藉直選擊敗對手,就任韓國新總統。韓國就此重新開啟了民主時代。

因為1987年是韓國社會路徑選擇的最關鍵一年,所以一直被稱為韓國政治轉型年。而他的過程、解決方式、政治後果,也理當給予很多國民很多啟示。

所以,我常閒扯,1987年不僅是韓國轉型年,他的經驗,是屬於全世界的——假設大家還願意思考的話。

2018,6,22,晚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兩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所有關注、點贊,還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感謝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