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上的政體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蘇聯、中國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種則是以英美西方國家等為主流的資本主義國家。但無論哪一種政治體制,都是破除了封建帝制而形成的民主共和的制度。由帝制到共和,

單從字面理解,彰顯著社會體制由專制走向民主的進步。但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羅馬,在歷史上卻走過由民主共和轉向帝制的歷程,乍一看難免驚訝:人類文明還會發生倒退嗎?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讀羅馬由民主共和轉向帝制究竟經歷了什麼抓變,難道真的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嗎?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輝煌屬於羅馬

一、羅馬共和國:奴隸制民主共和

我們要追溯羅馬政體轉變的裡外因果,那就要首先了解羅馬的共和制度。羅馬統治時期大體分為三個時代: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帝國時代(其中共和時代為公元前509年-前27年)。王政時代是羅馬從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轉變時期,也是羅馬國家的形成階段。王政時代後期,塞爾維烏斯推行改革:1將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部落打散,按地域劃分部落;2進行公民財產普查,按財產多寡劃分為五個等級,確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3創立森都利亞大會實行集體投票制,也是最原始的公民大會,但在森都利亞大會中,第一等級公民擁有過半的投票權,即富有的公民在居民中雖然佔少數卻居於統治地位。這次改革標誌者羅馬國家產生,也為後續羅馬共和制度的建立了政體框架。但此時王政時代的“王”依然擁有較大權力。公元前510年貴族聯合平民的力量推翻了“王”政,正式建立羅馬共和國,廢除王政。由氏族王政走向共和,羅馬在塞爾維烏斯改革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我們來看此時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1、廢除王政後,執掌國家政權的是兩個執法官,權力相等有互相否決權,擁有最高統治權。其選舉須前任執政官提名、經森都利亞大會表決通過,元老院批准。

2、元老院。最初元老院只是作為諮詢機構存在。但按照慣例遇到重大事件執政官需聽取元老院意見和建議,且執政官本身為元老貴族任期短暫,而元老為終身職威望高地位顯赫,決定了執政官聽從元老院。且森都利亞大會通過的決議最後還需要元老院批准。因此元老院在羅馬共和國時期處於權力中心。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角鬥場

3、公民大會。羅馬共和國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實際權力有限。在森都利亞大會中雖然其擁有戰爭決定權、選舉執政官、最終裁決等權力,但其僅具有表決權沒有創議權,且為富有貴族階級掌握。而平民特里布斯會議雖有立法權但所解決純屬平民等級的問題,只是為了緩和平民貴族間矛盾,並未掌握國家權力。

在共和國時期,除卻上述三大權力主體,還設置有保民官、市政官等行政職位,但其只是平民反抗貴族壓迫的產物。共和早期,貴族擁有政治經濟特權凌駕於平民之上,大多數平民困苦潦倒。至公元前六世紀後軍事戰術改革,平民充任的重裝步兵取代了貴族騎兵成為戰爭主力,結合羅馬外部強敵環伺的實際需要,貴族不得已做出妥協,設置保民官、允許部份特別是富裕平民參與政治。但這些均只是為了緩和內部階級矛盾。共和國的權力依然掌握在貴族及富裕階級手中。在平民貴族之間的恩恩怨怨暫時了結,羅馬發動戰爭機器全力擴張,走上了奴役外族的道路。羅馬共和國雖帶有民主共和的字眼,但始終為貴族寡頭政治。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貴族組成的元老院

二、羅馬共和國後期的社會痼疾

解決了貴族平民矛盾的羅馬共和國統一意大利半島後,又逐漸征服周邊強敵,羅馬霸權最終確立。但羅馬的民主共和為什麼會在此後“倒退”到羅馬帝國時代呢?在羅馬共和國後期,羅馬版圖已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並在被征服地區建立行省制,這些行省被視為羅馬國家財產,但其中地位不一,視其對羅馬的態度而定。羅馬對其下屬行省極盡剝削之能,施行包稅制,只有行省少數上層包稅人勾結羅馬貴族牟取暴利,中下層居民深受其害,這種社會矛盾普遍存在於羅馬治下諸行省。在其中因為包稅、經商、信貸活動而發財致富的一些商人在羅馬社會中形成新興的富有階層,騎士。他們在政治上沒有實權,因此與貴族發生矛盾,但又同屬於奴隸主階級。

而在長期對外征服和擴張中,羅馬掠奪了大量財富土地和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羅馬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大規模使用奴隸成為可能,奴隸成為羅馬社會的主要生產者。但是奴隸地位低下,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奴隸主手中失去終生自由,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社會矛盾。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奴隸

而奴隸制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後產生的大土地所有制發展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大量使用奴隸勞動的莊園開始排擠小農經濟,產生嚴重的土地兼併。雖然羅馬在對外征服中掠奪了大量土地,但是均為羅馬國家所有最後被貴族階級運用特權侵佔,大量農民破產,淪為依靠國家救濟或富人施捨的寄生階級,但因其由農民階級演化而來因此在政治鬥爭中和平民站在一起但對元老貴族兼併土地。小土地所有者與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重新激化。

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共和國發展中,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階級關係日趨複雜。奴隸與奴隸主、小土地所有者與大土地所有者、羅馬與被征服者、統治階級內部元老貴族與新興騎士均形成階級對立面,這些矛盾慢慢暴露出來且日趨尖銳。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由共和走向帝國:共和保守勢力尋求轉變失敗後的必然結果

在梳理清楚羅馬共和國後期存在的社會矛盾後,我們再來看羅馬共和國奴隸主貴族階級如何不斷努力緩和矛盾維護其統治地位的。

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尖銳矛盾首先形成社會鬥爭,由於不可化解的階級對立關係,這場鬥爭極為激烈,此起彼伏。相繼爆發了西西里與斯巴達克奴隸起義,殘酷的武裝鬥爭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促使奴隸制剝削方式發生改變,隸農制開始發展起來(下一段來為大家講解隸農制),加速了羅馬由共和走向帝制的轉變。

在小土地所有者與大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是通過較為溫和的改革方式進行的。代表平民階級利益的提比略兄弟領導掀起了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社會改革運動,主要通過限制佔用公有土地和分配土地給農民的手段遏制土地兼併保護小農經濟。但是此時小農分化破產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提比略兄弟的改革遭到貴族保守階級的阻撓,最終以身死政消告終。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羅馬也被迫做出讓步。隨著長期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意大利逐漸羅馬化,羅馬的這些意大利同盟者地位非但沒有隨著這種交流的深入有所改善,反而日趨惡化,名義上是羅馬的同盟者,實際上是羅馬的屬民。羅馬元老院加緊控制干預其內部事務,同盟者還收到羅馬人的歧視虐待。因此同盟者們對羅馬的統治極為不滿,其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與羅馬社會改革運動匯合起來爆發了同盟者戰爭。雖然失敗,卻也為同盟者自身爭取到了合法權益。

羅馬共和國在一連串的武裝打擊和政治動盪中逐漸動搖了政權根本,不得不做出一系列妥協讓步。而後軍事獨裁者蘇拉把控了共和國政權。但蘇拉獨裁只是元老貴族企圖挽救其衰敗命運而採取的個人軍事專政,目的在於恢復鞏固元老貴族的統治地位。但是反而使得局勢更加惡化。蘇拉依靠軍事建立的獨裁統治給予共和制度沉重打擊,為日後凱撒獨裁開先河。經歷了前三頭同盟和凱撒獨裁後,羅馬的民主共和體制已經名存實亡,最終在屋大維統治時期,通過建立元首制的統治形勢,實際上取得了羅馬統治權,此時羅馬已經步入帝制獨裁階段。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帝國時代開啟。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奴隸

四、共和走向帝制,是時代做出的選擇

羅馬由民主共和走向帝制,並非是文明的倒退,而是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首先我們來看由共和到帝制,隨著政體的變更羅馬社會有了怎樣的改觀。

首先是奴隸與奴隸主矛盾的緩解。羅馬共和國本質上是奴隸制貴族寡頭政治,權力掌握在極少數的大奴隸主貴族手中,在羅馬共和國晚期,羅馬社會已經危機四伏。上文中已經提到,當時的羅馬面臨著複雜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而最迫在眉睫的便是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是極其尖銳且毫無化解可能的。羅馬征服擴張得到的大量奴隸促進了羅馬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共和國的覆滅埋下隱患。隨著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奴隸莊園內豢養著數量巨大的毫無人身權利的奴隸,奴隸主毫無人性的壓榨將本就無法妥協的階級對立進一步激化,沒有自由、生死掌握在奴隸主手中的奴隸必將走向武裝鬥爭的道路。在共和國晚期西西里、斯巴達克兩次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

雖然兩次聲勢浩大的起義最終均被撲滅,但它促使奴隸制剝削方式發生變化,隸農制開始發展起來,加速了羅馬由帝制的轉變過程。由共和國後期出現的特許析產到帝國成熟的隸農制,是奴隸主階級緩和與奴隸矛盾的舉措,給予奴隸一定的經濟自由、人身自由及基本權利,目的依然是將奴隸束縛在土地上進行經濟剝削。但這已經是奴隸制社會內部孕育出的封建因素,也是奴隸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表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行省

其次在羅馬共和國完成向帝制的轉變後,針對平民尤其是破產農民及流落城市的無業遊民,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嚴格限制其政治活動,鎮壓暴亂;另一方面,利用各種施捨比如無常發放錢款、舉辦娛樂活動等使其安於寄生生活。緩和了羅馬公民內部社會矛盾,暫時解決了危機。

最後對於同盟者,羅馬在走向帝制後採取了廣泛授予行省地區人民以羅馬公民權,解決了龐大疆土下各同盟者與羅馬之間的衝突焦點。對於行省上層興起的同屬於奴隸主階級的騎士們,採取舉措,嚴格進入元老院資格,提高騎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元老必須出身貴族、服滿軍役且具備100萬塞斯退斯財產;次於元老的是騎士,財產為40萬塞斯退斯,且騎士可以候選元老。共和共後期彼此鬥爭的兩個等級在帝國制下聯合起來。

羅馬由共和國到帝國,是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羅馬鬥獸場

五、結語

羅馬作為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政治體制。為全人類留下寶貴的智慧遺產。其發展歷程也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的一個縮影。由共和走向帝制,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進步並不在於政體字面的變化,而在與現行制度是否適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共和國後期爆發出一系列社會階級矛盾後,共和體制尋求改革延續政體無望,已經說明當前的政體不適合羅馬奴隸制的繼續發展。羅馬走向帝制其實只是羅馬共和國尋求改革轉變失敗後,由社會大勢所推動進行的另一種適合其向高級奴隸制發展的正確道路。帝國解決了共和國所無法解決的錯綜複雜的矛盾,為奴隸制社會繼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是當時整個社會所共同的發展要求。因此羅馬由共和到帝制,並非開了歷史的倒車,反而是人類文明向高級階段繼續發展的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1、吳於廑《世界史》

2、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3、張曉校《羅馬帝國近衛軍的政治角色》

4、吳燕《自然的勝利與帝國的終結》

5、劉文明《羅馬普世理念賦予歐洲帝國擴張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