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一個可以阻止二戰爆發的男人,一時心軟放走戰俘,導致遺憾終身

二戰的爆發,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有史以來,要想達到真正的社會平衡是很難的。戰爭不一定是矛盾調和的產物,這和發動戰爭的人有直接關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有一個人,完全可以阻止二戰的爆發。

一個可以阻止二戰爆發的男人,一時心軟放走戰俘,導致遺憾終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有國家開始使用毒氣彈參與戰鬥,造成了將近100萬士兵傷亡。這場戰鬥結束後,法國邊界爆發了一場伊普爾戰役。這場戰役或許記住的人不多,但其實這場戰鬥中有一個細節非常重要,正是這一場戰役,參與一戰的德國元首被俘,但是最後卻被放走了。

一個可以阻止二戰爆發的男人,一時心軟放走戰俘,導致遺憾終身

當時的戰爭情形比較複雜,英德兩國正在爭奪馬爾寬渡口。德國機槍手佔據有利地形,一直在進行火力壓制,英國士兵只能在戰壕裡瑟瑟發抖,完全無法發起有效的進攻。就在雙方交戰到白熱化階段,英國一位名為丹迪的士兵,冒著被打成篩子的風險,幹掉了德國的機槍手,措手不及的德軍,被英軍的強勢反攻弄得措手不及,英軍也因此佔領了渡口。

一個可以阻止二戰爆發的男人,一時心軟放走戰俘,導致遺憾終身

打掃戰場時,丹迪發現了一名德國的受傷士兵,這名士兵神情落寞,腳受傷的他無法繼續跟進隊伍。丹迪本來已經將槍口對準他,但因為一時心軟,放過了他。因為丹迪認為,既然戰爭都快要結束了,這個年輕人活了下來,那應該是上帝的安排。於是,丹迪選擇視而不見。

一個可以阻止二戰爆發的男人,一時心軟放走戰俘,導致遺憾終身

回到英國後,著名畫家專門以丹迪在馬爾寬渡口揹著傷兵為背景,畫了一幅畫。最終這一部經典之作,也在英國廣為流傳開來。二十年後的一間密室裡,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國元首正在談判。英國首相居然在這裡看到了丹迪身背戰俘的名畫,張伯倫無比好奇,德國元首笑著說道,當初如果沒有那位英國士兵的仁慈,我或許就不存在了。

張伯倫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回國後,他詢問丹迪,是否確有此事,丹迪很坦率地承認了,但是他並不知道那個人是不是阿道夫。最終,這件事成為了丹迪一直以來的心病,最終只能抱憾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